周灵王(?―公元前545年),华夏族,姓姬,名泄心,是周简王之子,东周第11代国王,在位27年。有二子:长子太子晋(姬晋),次子王子贵(姬贵)。周灵王(?-前545年),姓姬,名泄心,是周简王之子,东周第11代国王,在位27年。《列仙传》中记载:周灵王的长子太子晋天性聪明,善吹笙,立他为太子,不幸早逝。公元前545年十一月的某天夜里,周灵王梦见太子骑着白鹤来迎接他。[来源请求]传位于次子王子贵,癸巳日,病死。孔子在周灵王二十一年出生于鲁。在位期间执政为王叔陈生、伯舆、单靖公。
“姬婴”是小说《祸国》中男主角之一。他是四大世家姬家的独子,封位淇奥侯,无论沉鱼还是曦禾,都很喜欢他。他的性格优雅疏离,看似温柔,其实神秘,一直活在往事的阴影中。一生情系曦禾。在第四部中因中毒箭而死。仙逝后终于与心爱之人曦禾相伴。
周襄王姬郑(?―前619年),姬姓,名郑,周惠王之子,东周君主,前651年―前619年在位。周襄王时期,诸侯争霸日益激烈,诸侯为夺霸权各显其能,使用各种手段,抓住一切可以扩张自己实力的机会。在大国争霸、小国林立时代,称霸于诸侯,为后人称为春秋五霸的齐桓公、晋文公,在周襄王时地位已凌驾于周王及各诸侯国之上。周襄王死后,其子姬壬臣继位,是为周顷王。
阚(kàn)止。 根据《尚友录》的记载,阚氏是春秋时期齐国卿士阚止的后代,望族出于会稽。《姓氏考略》记载,阚是春秋时代鲁国的一个地名,故地就在今天山东省汶上县西南的南旺湖中。这个地方,正是我国阚氏家族的发源地,他们的祖先“以地为氏”而姓了阚。《春秋三传》记载,鲁桓公十一年,桓公便曾与宋文公会于阚地。当地的居民有人以地名为自己的姓氏。阚氏后人奉阚止为阚姓的得姓始祖。 或曰出自姞姓,以国名为氏。上古时有阚国(今山东省嘉祥县北),是黄帝吉姓子孙的封国,其后代以国名为姓,称为阚氏。
燕昭襄王(前335年-前279年),本名姬职,春秋战国时燕国第39任君主。燕王哙之子,燕太子平之弟,史称燕昭王,简称昭王或襄王。燕王哙死后,燕人共立姬职为王。公元前312年至公元前279年在位,姬职即位后招贤纳士,在位期间燕将秦开大破东胡、上将军乐毅联合五国攻齐,占领齐国七十多城(齐国疆土只剰莒、即墨二城),造就了燕国盛世。前279燕昭襄王去世,其子燕惠王即位。
孔伋(前483-前402),鲁国人,姓子,氏孔,名伋,字子思,尊称“子思子”、“述圣”。孔子之孙、孔鲤之子。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朝代。周亦为“华夏”一词的创造者与最初指代。周朝共传30代37王,共计约791年,另一说是868年,两者相差近一百年,问题在于周朝的建国之年一直无法确认。周朝分为“西周”(前11世纪中期-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宗周),成王五年营建东都成周洛邑;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雒邑(成周),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
孔鲤(前532年-前481年):男,汉族,山东曲阜人。字伯鱼,孔子的儿子。因其诞时鲁昭公赐孔子一尾鲤鱼而得名。孔鲤先孔子而亡。孔鲤之妻于夫死后改嫁。所有正统孔家后代都是孔鲤之子孔伋的后裔。
季子,名词,有泛指和特指两种含义。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
祭[zhài]足(?—公元前682年),字仲,又称祭仲,郑国祭邑人,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谋略家。他在郑庄公在位时出任大夫,深受宠信。郑庄公逝世后,他先后扶立郑庄公的四个儿子为国君(即郑昭公、郑厉公、郑子亹和郑子婴),掌管郑国政权数十年。但有论者认为祭足需为郑国政变频繁负责。
孔忠,据《孔子家谱》记载,同名者有两人:(1).孔子兄孟皮之子,是孔子的侄子、弟子,春秋时期鲁国(今属山东省)人。(2).孔子的第9世孙,长沙王太傅孔腾之子。
莒敖公,又称莒敖穆公、莒穆公,春秋初期莒国国君,死后由其子莒兹丕公即位。
匡章,又称章子、匡子,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齐国将领。初游于魏。齐威王末年为齐将,曾率军打退秦国的进攻。公元前314年,乘燕国内乱,率兵十万,从渤海进发,五十日,直破燕都。后二年,在濮水上游抵御秦军,失利。齐湣王即位,联合韩、魏攻打楚国。匡章在垂沙(今河南省唐河西南)大败楚军,杀楚将唐昧。公元前298年,匡章率齐、魏、韩三国联军 (后加入赵、宋两国)攻破秦国函谷关,迫使秦国求和。
句卑,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君主之一,在位50年(公元前671年―公元前622年在位),为吴国第十七任君主,承袭父亲颇高担任吴国君主。当时,晋献公通过假途灭虢之计,灭掉了和吴国同宗的虞国。句卑死后,儿子去齐继位。
乐欬,字子声,春秋末年鲁国人,生平事迹不详,孔门弟子之一。
句井疆,春秋末年卫国人,孔子的门徒,生平事迹不详。
乐乘是一款直接面向车主的移动互联网产品,其基于车网互联自主研发的乐乘盒子,为车主用户提供车辆安全防盗、车况远程检测、故障提醒等服务;同时深度分析车主驾驶行为,给出专业的驾驶建议,帮助车主更安全、更经济、更有趣的驾驶汽车。乐乘致力于为广大车主带来智能汽车生活,是目前市面上唯一一款支持全车全系统深度监测、全国违章信息自动推送以及7大用车管理系统集成的智能设备。无论从流畅优美的外观设计还是技术精湛的内在设计,都无一不展现出车网互联的技术领先、品质领先、创新领先。
剧辛(?―公元前243年),赵国人。战国时期著名燕国将领。在战国历史上,剧辛不是一般人物,当年在赵国也出仕过赵武灵王。剧辛是法家的代表,著有著名的《剧子》,亦称《处子》九篇。剧辛与庞煖友善。闻燕昭王下诏求贤,乃由赵赴燕。燕王喜十二年(前243年),见赵屡困于秦,又逼走廉颇,以庞煖代将,以为有机可乘,命他伺机袭赵。他轻敌冒进,被击败俘杀,损兵二万。
在歌剧的演出中,除了歌手挑大梁外,管弦乐团也具有相当重要的职能。作曲家非常注重乐团的乐器组合和音响效果,因为乐团不只是为歌手伴奏,而且也要配合剧情的发展,强调剧中的动作,或描写角色的心理活动。在19世纪前,乐团的位置就设在舞台前面,人数很少,一举一动都落在观众眼里。后来规模逐渐庞大,以至于还会挡住观众的视线。
衎,kàn ,快乐,安定,和适自得的样子。
在歌剧的演出中,除了歌手挑大梁外,管弦乐团也具有相当重要的职能。作曲家非常注重乐团的乐器组合和音响效果,因为乐团不只是为歌手伴奏,而且也要配合剧情的发展,强调剧中的动作,或描写角色的心理活动。在19世纪前,乐团的位置就设在舞台前面,人数很少,一举一动都落在观众眼里。后来规模逐渐庞大,以至于还会挡住观众的视线。
乐得,指正合己意,求之不得。如:老板不让他管事,他也乐得轻闲。
连称,春秋时齐国的大夫,曾经风云一时,其妹为齐襄公的妃子。他的事迹,《左传》是这样记述的:“襄公使称与管至父戍葵邱,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期戍,公问不至,请代弗许,故谋作乱。”
李悝(lǐ kuī)(前455—前395年),河南濮阳人。中国战国时期的政治人物。法家重要代表人物。曾任魏文侯相,主持变法。经济上推行“尽地力”和“善平籴”的政策,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增强产量,国家在丰年以平价购买余粮,荒年以平价售出,以平粮价;主张同时播种多种粮食作物,以防灾荒。政治上实行法治,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奖励有功国家的人,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强国。他汇集当时各国法律编成《法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现已失传。其“重农”与“法治”结合的思想对商鞅、韩非影响极大。
乐间,生卒年不详,名将乐毅之子,战国时期燕国将领。因其父缘故受封昌国君。公元前251年,燕喜王打算攻打赵国,乐间劝阻无效,结果燕军在鄗代之战中惨败。乐间怨恨燕喜王不听劝告,于是逃到赵国,最终成为赵国将领。
梁鳣(前522-?),名鳣,字叔鱼,号子京,汉族,齐国人。少梁开国康伯之九世孙,晋大夫益耳五世孙。齐景公时从学孔子。比孔子小二十九岁,梁鳣四十二岁才生骢,取名赎字子襄,为曾子门徒。父子皆祀孔庙。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有言:“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梁鳣便是七十二贤人之一。东汉永平十五年明帝刘庄到曲阜祭祀孔子及其七十二弟子之后,作为孔门弟子之一,梁鳣便受到历代官府的祭祀和封赐,汉追子京侯。唐代开元二十七年,追封为“梁伯”;宋代大中祥符二年,加封为“千乘侯”;明嘉靖九年改称为
鳞朱(?-?),子姓,鳞氏,名朱,是大司寇子奏的儿子,司徒文的孙子,宋国少司寇。
乐间,生卒年不详,名将乐毅之子,战国时期燕国将领。因其父缘故受封昌国君。公元前251年,燕喜王打算攻打赵国,乐间劝阻无效,结果燕军在鄗代之战中惨败。乐间怨恨燕喜王不听劝告,于是逃到赵国,最终成为赵国将领。
梁鳣(前522-?),名鳣,字叔鱼,号子京,汉族,齐国人。少梁开国康伯之九世孙,晋大夫益耳五世孙。齐景公时从学孔子。比孔子小二十九岁,梁鳣四十二岁才生骢,取名赎字子襄,为曾子门徒。父子皆祀孔庙。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有言:“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梁鳣便是七十二贤人之一。东汉永平十五年明帝刘庄到曲阜祭祀孔子及其七十二弟子之后,作为孔门弟子之一,梁鳣便受到历代官府的祭祀和封赐,汉追子京侯。唐代开元二十七年,追封为“梁伯”;宋代大中祥符二年,加封为“千乘侯”;明嘉靖九年改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