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毅(519年-582年),北周大将,曾任定州总管。他是东汉汉大鸿胪窦章的第十二世孙,胡姓纥豆陵氏(赐姓)。其十一世祖窦统在汉灵帝时为雁门太守,为避窦武之难,亡奔匈奴,遂为部落大人。后魏南徙,子孙因家于代,赐姓纥豆陵氏。累世仕魏,皆至大官。
尔朱英娥(?-556年),北秀容(今山西朔县)人,北魏权臣尔朱荣的长女,北魏孝明帝之妃,北魏孝庄帝元子攸的皇后,北齐神武帝高欢的侧室,先后嫁过三个皇帝。
窦岳,扶风平陵(今陕西凤翔)人。窦岳的父亲窦略是北魏的平远将军。窦岳是窦略的第三子。窦岳和四弟窦善(隋朝名将窦荣定的父亲)、五弟窦炽号称窦姓三祖。窦岳任清河、广平二郡太守。窦岳有二子,窦甝、窦毅。窦岳早死,由于儿子窦毅在西魏、北周的功勋,追赠大将军、冀州刺史,封神武郡公。
樊叔略,陈留人也。父欢,仕魏为南兖州刺史、阿阳侯。属高氏专权,将谋兴复之计,为高氏所诛。叔略时在髫龀,遂被腐刑,给使殿省。身长九尺,志气不凡,颇为高氏所忌。内不自安,遂奔关西。周太祖见而器之,引置左右。寻授都督,袭爵为侯。大冢宰宇文护执政,引为中尉。叔略多计数,晓习时事,护渐委信之,兼督内外。累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护诛后,齐王宪引为园苑监。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建德五年,从武帝伐齐,叔略部率精锐,每战身先士卒。以功加上开府,进封清乡县公,邑千四百户。
樊逊,字孝谦,生年不详,卒于北齐后主高纬天统元年(565年),河东北猗氏(今山西临猗县)人。北齐文学家。樊逊出身普通家庭,父祖均无仕宦之迹,一生平居乡间。他的哥哥以制毡为业,家庭经济比较优裕,常供给他读书资用。樊逊虽好学不缀,然常受兄供养,于心不安,曾打算同哥哥一同制毡为生。他的母亲勉励他弃小行、求大业,努力读书,才使他下定决心,专心于儒学经典。以孔子“见贤思齐”为座右铭,激励自己。
高绍信,北齐文襄帝高澄六子,燕氏所生,渔阳王。历任特进、开府、中领军、护军、青州刺史。经过渔阳,与大富人钟长命同床而坐,太守郑道盖来拜谒,钟长命想起来,绍信不听:“此何物小人,主人公为起!”与钟长命结为义兄弟,王妃与长命之妻结为姊妹,责其阖家老幼,都有馈赠,钟氏因此遂贫困。北齐灭亡,死于长安。
苟颓(?―489年),本姓若干,代地人,南北朝时期北魏官员、将领。苟颓持重寡言,严厉刚毅,清廉正直,武力过人。初任中散。太武帝南征时,苟颓任前锋都将,每逢临敌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赐爵建德男,历任宁远将军、给事中、司卫监、洛州刺史等。苟颓为政刚直严厉,抑强扶弱,山蛮都畏惧他而不敢前来侵犯。后历任散骑常侍、殿中尚书、后将军、侍中、安东将军等,接连进封成德侯、河南公。苟颓品行端正好直言,即使冯太后杀罚不当,苟颓亦恳切劝谏,从不阿谀逢迎。太和三年(479年),升任征北大将军、司空,进封河东王。苟颓因是年老旧臣,
范晔(398年—445年),字蔚宗,顺阳(今河南南阳淅川)人,南朝宋史学家、文学家。范晔出身士族家庭,元熙二年(420年),刘裕代晋称帝,范晔应招出仕,任彭城王刘义康门下冠军将军、秘书丞;元嘉九年(432年),因得罪刘义康,被贬为宣城太守,于任内著写《后汉书》。元嘉十七年(440年),范晔投靠始兴王刘浚,历任后军长史、南下邳太守、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因参与刘义康谋反,事发被诛,时年四十八岁。范晔才华横溢,史学成就突出,其《后汉书》博采众书,结构严谨、属词丽密,与《史记》、《汉书》
高绍义(?―580年),北齐文宣帝高洋第三子,北齐废帝高殷异母弟,母世妇冯氏。559年,封为广阳王,560年,改封范阳王。 578年,北齐灭亡,高绍义逃往突厥,受到突厥他钵可汗爱重,北齐被灭后逃到北边者,都归高绍义管辖。578年,高保宁在营州奉高绍义为北齐皇帝,用武平年号,作武平九年。580年,北周派贺若谊劝他钵可汗交出高绍义,他钵可汗同意了,高绍义在和他钵可汗打猎的时候,被贺若谊所擒,带回中原,流放蜀地。高绍义之妃乃渤海封孝琬之女,自突厥逃归。高绍义在蜀,给封妃写信:“夷狄无信,送吾
光懿皇后,贾氏,嫁给北魏的幢主李天锡、生下儿子李虎。武德元年(618年),李虎的孙子李渊建立唐朝,六月廿二,追谥高祖父李天锡为懿王。咸亨五年(674年)八月十五,唐高宗追谥李天锡为唐懿祖光皇帝,贾氏为光懿皇后。
范云(451年-503年),字彦龙,南乡舞阴(今河南泌阳县西北)人,南朝文学家。范缜从弟,子范孝才。范云六岁时随其姑父袁叔明读《诗》,“日诵九纸”。八岁时遇到宋豫州刺史殷琰,殷琰同他攀谈,范云从容对答,即席作诗,挥笔而成。早年在南齐竟陵王萧子良幕中,为“竟陵八友”之一。齐武帝永明十年(492年),和萧琛出使北魏,受到魏孝文帝的称赏。从北魏还朝,迁零陵内史,又为始兴内史、广州刺史,皆有政绩。萧衍代齐建梁,任为侍中,迁散骑常侍、吏部尚书,再迁尚书右仆射,霄城县侯。居官能直言劝谏,天监二年病故,享年五十三岁。范
高慎,字仲密,渤海蓚县(今河北景县东)人,高乾的弟弟,南北朝时期北魏、东魏官员。
古弼,曾赐名古笔,代郡人,南北朝时期北魏将领、官员,历仕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焘、南安王拓跋余、文成帝拓跋濬四朝,官至司徒,封灵寿侯。后因巫蛊之罪处死。
冯道根(463—520),字巨基。广平酂人(今湖北老河口)。南朝梁将领。年少丧父,帮人做工以养母。以勇救湖阳戍主蔡道斑而知名。齐建武(495-498年)末,为3口戍副。南齐永元二年(500年)以母丧还家。萧衍在襄阳起兵,他率乡人子弟悉归之。萧衍使辅佐蔡道福,常为前锋陷阵。
高树生及妻韩期姬系北齐政权实际建立者高欢之父母。
宪之字士思,吴郡吴县(今苏州)人,宋镇军将军觊之孙。孝建初举秀才,历太子舍人、尚书比部郎、抚军主簿。元徽中,为建康令,迁车骑功曹、晋熙王友。齐高帝执政,以为骠骑录事参军、太尉西曹掾、齐台中书侍郎。及受禅,除衡阳内史。永明初,为太尉从事中郎,历随王东中郎长史,行会稽太守,迁巴陵王南中郎长史,行婺州事,历给事黄门侍郎,兼尚书吏部郎中,出行南兖州事。建武中,迁太子中庶子,出为晋陵太守。永元初,历豫章太守。中兴末,徵为扬州别驾从事,未拜,梁受禅,引疾归,天监二年就家授太中大夫,八年卒,年七十四。
封孝琰(523年-573年),字士光,封孝琬弟,渤海之蓚人也。少修饰学尚,有风仪。年十六,辟州主簿,释褐秘书郎。天保元年,为太子舍人,出入东宫,甚有令望。丁母忧,解任,除晋州法曹参军。寻征还,复除太子舍人。乾明初,为中书舍人。皇建初,司空掾、秘书丞、散骑常侍,聘陈使主,已发道途,遥授中书侍郎。还,坐事除名。天统三年,除并省吏部郎中、南阳王友,赴晋阳典机密。
高俨(557年-571年),字仁威,渤海郡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北齐武成帝高湛第三子,北齐后主高纬同母弟。母胡皇后,被北齐后主高纬追封为楚(而非北齐)皇帝。
何承天曾上表指出沿用的景初乾象历法疏漏不当。奏请改历,称《元嘉历》,订正旧历所订的冬至时刻和冬至时日所在位置,一直通行于宋、齐及梁天监中叶,在我国天文律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论周天度数和两极距离相当于给出圆周率的近似值约为3.1429,对后世历法影响很大。兼通音律,发明一种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能弹筝,复擅弈棋,著作有《达性论》、《与宗居士书》、《答颜光禄》、《报应问》等。他运用当时所能达到的自然科学水平,进行反佛的理论斗争,在形神问题上批判“神不灭”的唯心主义理论,反对因果报应说。《报应问》、《达性论》
封延伯,字仲琏,渤海郡蓚县(今河北景县)人,南北朝时期南齐大臣。颇有学行,不与世人交。州辟主簿,举秀才,官至豫州刺史垣崇祖长史,带梁郡太守,以疾自免,侨居东海县,三世同财。豫章王萧嶷辟为中兵参军,不就而卒。
高延宗(544年―577年),北齐宗室,北齐文襄帝高澄第五子,北齐文宣帝高洋之侄,兰陵王高长恭异母弟,北齐后主高纬的堂兄。幼时为叔父文宣帝所养,天保六年(555年)封安德王,历任定州刺史、司徒、太尉、相国、并州刺史。武平七年(576年),被部下拥立为帝,改元德昌。同年被周军所擒,承光元年(577年)与高纬一起被赐杀。
何法盛,南朝宋人。官至湘东太守。著有纪传体《晋中兴书》78卷,记东晋一代事迹。
苻黄眉(?-357年),又名苻眉,氐族,略阳临渭(甘肃秦安陇城)人,十六国时期前秦宗室、将领,是前秦景明帝苻健兄长之子,前秦宣昭帝苻坚的堂兄弟。苻黄眉初任卫大将军。与前秦皇帝苻生感情素好。苻生即位后,封为广平王。因劝谏苻生杀戮,为苻生所忌,出京为左冯翊(陕西大荔)。苻黄眉曾与建节将军邓羌等人率步兵、骑兵一万五千人进攻据守黄洛镇的后秦将领姚襄。最初派邓羌率三千骑兵挑战,姚襄大怒出战,邓羌诈败逃走,引姚襄追击,及后在三原突然回兵攻击,打败姚襄。最后,因为得不到苻生丝毫赏赐,反被羞辱而大怒,密谋推翻他,却被苻生
高岳(512年-555年),字洪略,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南北朝时期北齐宗室名将,神武帝高欢族弟。高岳早年随高欢信都起兵,参加韩陵之战,累功至卫将军,此后留守邺都辅政,与孙腾、高隆之、司马子如合称四贵,官至侍中、开府仪同三司,封清河郡公。北齐建立后,高岳出任骠骑大将军、司州牧,进封清河郡王。后加封太保,率军援助江陵,生擒郢州刺史陆法和。高岳早年抚养高归彦时,对他很刻薄。天保六年(555年),高归彦向文宣帝进谗言,使得文宣帝逐渐疏远高岳。后来,高岳惹怒文宣帝,被赐死,追赠太宰、太傅,谥号昭武,后又追赠太
南朝梁诗人,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省兰陵县长城镇)人,何承天曾孙,宋员外郎何翼孙,齐太尉中军参军何询子。八岁能诗,弱冠州举秀才,官至尚书水部郎。诗与阴铿齐名,世号阴何。文与刘孝绰齐名,世称何刘。其诗善於写景,工于炼字。为杜甫所推许,有集八卷,今失传,明人辑有何水部集一卷。后人称"何记室"或"何水部"。其诗与阴铿齐名,世号阴何;文与刘孝绰齐名,世称何刘。
北齐末帝高恒(570年8月9日―577年或578年11月),北齐后主高纬之子,母皇后穆邪利,南北朝时期北齐最后一位皇帝。当时北周不断进攻腐朽的北齐,齐军屡战屡败。高纬便禅位于儿子高恒,改元“承光”。高恒即位25日后,齐京师邺(今河北一带)沦陷,高恒等10余人骑马欲逃往南方的陈朝。高恒见北周大军紧追不舍,这身黄袍他也不敢穿了。便发布文书,将皇位禅让给驻守在瀛州(今河北省河间)的大丞相、任城王高湝。高恒自称大齐守国天王,高纬称大齐无上皇。高纬父子委派侍中斛律孝卿将禅文和玺绂送给高湝,斛律孝卿却没有将它送给高谐
高允(390年-487年),字伯恭,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南北朝时期北魏大臣,著名文学家。少年丧父,大器早成,气度非凡,初为郡功曹。神麚四年,成为中书博士,迁中书侍郎,参修国记,教导太子。从崔浩修史,以暴露国恶罪将受极刑,景穆太子营救获免。文明太后称制,拜中书令、封咸阳公,加号镇东将军。出为散骑常侍、征西将军、怀州刺史。高允历仕五朝,太和十一年(487年)去世,享年九十八,追赠侍中、司空公、冀州刺史、将军,谥号为文。
贺瑒 (452年-510年)字德琏,南朝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贺循玄孙。
高湝(?-577年),渤海郡蓨县(今河北景县),北齐政权奠基者高欢之第十子,北齐文襄帝高澄、文宣帝高洋等人的异母弟。母亲小尔朱氏,受封任城王,北齐灭亡前曾名义上成为北齐皇帝。
高照容(469年-497年),勃海郡脩县(墓志写条县)人,司徒高肇之妹,孝文帝元宏的贵人,宣武帝元恪生母。十三岁时入宫,得到孝文帝的宠幸,生宣武帝元恪、广平文穆王元怀和长乐公主元瑛。公元497年,高照容在从代地到洛阳的途中去世,时年二十九岁,一说是被孝文帝的妃子冯昭仪派人杀害。高照容死后,谥号为文昭贵人,其子宣武帝即位后,追尊为文昭皇后,葬于终宁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