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和(生卒年不详),字幼宰。南郡枝江县(今湖北枝江)人。东汉末期刘备手下官员。东汉末年,董和率家族西迁。在刘璋手下相继担任牛鞞、江原县长及成都县令,任内以身作则,改善了崇尚奢华的风气。后迁任益州太守,与少数民族相处融洽,深得他们的爱戴。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攻取益州,命董和为掌军中郎将,与诸葛亮共同主持自己府内的事务。概述图片来源:
朵思大王,是古典名著《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南蛮秃龙洞的元帅。孟获之弟孟优的朋友,据说是南蛮第一智者。
公孙修(?-238),三国时期人物,公孙渊之子。随父公孙渊反叛曹魏,后兵败,与公孙渊一同被斩首。
董璜(?-192),陇西临洮(今甘肃临洮)人。东汉末年权臣董卓之侄,卓兄董擢之子。官至侍中。董卓被诛后也一同被杀。
杜琼(1396~1474)字用嘉,号东原耕者、鹿冠道人,人称东原先生,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属江苏)人。明经博学,旁及翰墨书画皆精。山水宗董源,层峦秀拔,亦工人物。好为诗,其诗于评画尤深。著《东原集》、《耕馀杂录》。洪武丙子生,知府况钟两度推荐,均固辞不出。成化甲午卒,年七十九。卒后私谥“渊孝”。
公孙瓒之子。公孙瓒被袁绍军围困易京之时,写信给公孙续,约定举火为号,内外夹攻袁绍军。不料书信被袁绍军截获,袁绍军遂举火诱公孙瓒出击,大败公孙瓒。
公孙渊(?—238年),字文懿。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人。三国时辽东地方割据军阀。辽东太守公孙度之孙、左将军公孙康之子。太和二年(228年),夺其叔公孙恭位,被魏明帝拜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后遣使南通孙权,孙权立其为燕王,并遣甲士万人携珍宝前往辽东,公孙渊害怕魏国讨伐,于是斩送吴使首至洛阳,明帝拜其大司马,封乐浪公。景初元年(237年),在击败前来讨伐的毌丘俭等后叛魏,自立为燕王,建年号绍汉,并置百官有司。景初二年(238年),明帝遣太尉司马懿率军四万讨之。公孙渊大败,并其子为魏军所斩。概述图片来源:
关统,并州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生卒年不详,三国时期蜀汉将领。关羽之孙,关兴之子,关彝之兄(或弟)。
东汉末地方割据首领公孙瓒从弟。与孙坚攻袁绍部下周昂,不胜,为流矢所中死。
关兴,字安国,生卒年不详,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人,汉末名将关羽次子,三国时期蜀汉将领,官至龙骧将军。在蜀汉担任侍中、中监军之职,继承父亲汉寿亭侯的爵位。但不久病亡。
巩志,《三国演义》虚构人物,在武陵太守金旋手下担任从事,后来刘备派张飞攻打武陵时,劝金旋降刘但不被接受,金旋败给张飞之后,便一箭射杀金旋投与百姓一起归顺刘备,后刘备任命其为武陵太守。
关银屏(Guan Yinping),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人。是三国时期刘备手下名将关羽之女在民间传说中的名字。该名不见史书记载,仅在民间传说中出现,因在关羽的四个子女中排行第三,故又被称作“关三小姐”、“关氏三姐”或“关羽三小姐”。在传说中她是赵云的弟子、并随同诸葛亮平定南蛮,嫁给蜀国名臣李恢之子李遗,最终也在建宁俞元(今云南澄江)去世,现澄江存有夫妻二人的合墓。另外,她在日本动画电影《三国志 遥远的大地》、中国台湾游戏《三国群英传》系列等作品中被命名为关凤,又因群英传在大陆的影响使得关凤这个名字更为大
管亥,表字不明,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军的将领。孔融屯兵都昌时,他率军围攻孔融,孔融派太史慈前去向刘备求救,他被刘备的援军击退。在小说《三国演义》中,管亥曾经一合斩杀孔融的大将宗宝,后与关羽大战数十合后被斩。
顾承,字子直,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东吴重臣顾雍之孙,顾邵之子,三国时期吴国官员、将领,官至奋威将军、京下督。
公孙瓒的长史,只出现在正史里,三国演义中无此人。谄媚阿谀,眼光短浅。易京受到袁绍包围夹攻时,曾阻止公孙瓒从背后袭击袁绍。公孙瓒被袁绍包围自杀後,他说:“听闻君子使他人陷于危难之际,必当患难与共,吾等岂可以独存”,率一军杀入袁绍军中,战死殉主。
谷利(Gu Li),三国吴人。原为孙权的奴隶,后为孙权左右给事、亲近监,因秉性忠果亮烈,言不苟且而受孙权宠信。逍遥津之战因救主有功,被拜为都亭侯。或与谷朗为同族。据说谷利姓源自其人。
管辂(209年-256年),三国时期曹魏术士。字公明,平原(今山东德州平原县)人。年八九岁,便喜仰观星辰。成人后,精通《周易》,善于卜筮、相术,习鸟语,相传每言辄中,出神入化。体性宽大,常以德报怨。正元初,为少府丞。北宋时被追封为平原子。管辂是历史上著名的术士,被后世奉为卜卦观相的祖师。
郭淮(?—255年2月23日),字伯济,太原阳曲(今山西太原)人。三国时期魏国名将,官至车骑将军,封阳曲侯。建安初(公元196)举孝廉,先后任平原府丞、丞相兵曹议令史、夏侯渊的司马。夏侯渊战死时,郭淮收集残兵,与杜袭共推张郃为主将而得以稳定局势。曹丕建魏称帝后,赐郭淮爵关内侯,又任镇西长史。诸葛亮伐魏时,郭淮料敌准确,多立战功。魏国正始元年(240),郭淮击退姜维,升任左将军、前将军;嘉平二年(250)又升迁为车骑将军,进封阳曲侯,封户2780户。正元二年(255)卒,追赠大将军,谥贞侯。
管宁(158年—241年),字幼安。北海郡朱虚县(今山东省安丘、临朐东南)人。与华歆、邴原并称为“一龙”。汉末天下大乱时,与邴原及王烈等人至辽东避乱。在当地只谈经典而不问世事,并引来大量同是逃避战乱的人,管宁就开始做讲解《诗经》、《书经》,谈祭礼、整治威仪、陈明礼让等教化工作,人们都很乐于接受他的教导。直到魏文帝黄初四年(223年)才返回中原,辽东太守公孙恭亲自送别。此后曹魏几代帝王数次征召管宁,他都没有应命。正始二年(241年),管宁逝世,享年八十四岁。著有《氏姓论》。概述图片来源:
郭淮(?—255年2月23日),字伯济,太原阳曲(今山西太原)人。三国时期魏国名将,官至车骑将军,封阳曲侯。建安初(公元196)举孝廉,先后任平原府丞、丞相兵曹议令史、夏侯渊的司马。夏侯渊战死时,郭淮收集残兵,与杜袭共推张郃为主将而得以稳定局势。曹丕建魏称帝后,赐郭淮爵关内侯,又任镇西长史。诸葛亮伐魏时,郭淮料敌准确,多立战功。魏国正始元年(240),郭淮击退姜维,升任左将军、前将军;嘉平二年(250)又升迁为车骑将军,进封阳曲侯,封户2780户。正元二年(255)卒,追赠大将军,谥贞侯。
关平(178年-220年),蜀汉名将关羽之子,东吴趁关羽攻樊城时,突然背弃吴蜀同盟,偷袭荆州,关平与其父关羽一同被擒,最后被斩于临沮县。时年四十二岁。关平的形象在后世由于民间对关羽的崇拜而渐渐丰满起来,很多地方的关帝庙在供奉关羽的同时也供奉关平、周仓两员大将。此外,民间通常认为他是关羽收养的义子而非亲子。
郭汜[sì](一说“汜”是“氾”通假字,读音为“fàn”)(?-197年),又名郭多,凉州张掖(今甘肃张掖西北)人,东汉末年将领、军阀,献帝时权臣。原为董卓部下。董卓被杀后,凉州众将归无所依,于是采用贾诩之谋,联兵将攻向长安,击败吕布,杀死王允等人,占领长安,把持朝廷大权。几年后,郭汜被部将伍习杀死。
毌丘俭之子,官至治书侍御史,俭反,逃走新安灵山上,别攻下之,灭三族,唯有宗等四人在吴仕官,太康中,回晋,宗字子仁,有父风。
郭宪,字子横,东汉汝南宋(今安徽省太和县倪邱镇)人。据《颍州府志》(清·王敛福 纂辑)记载:西汉置细阳县,因县有细水(茨河),故名。后又称为新郪。东汉建初四年(79年),徙宋公于新郪,号曰宋,属汝南郡。另据《太和县志》(民国·丁炳烺主修 吴承志纂修)记载:在县东北三十五里,有运丘寺,清雍正、乾隆间修,寺旁有古檀树,大十围。内有运丘,高五仞,周围四亩,形若龟状。相传为郭宪墓。
关索,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人物,也曾登场于小说《三国演义》。在《演义》中,他是关羽第三子,荆州失陷后逃难到鲍家庄养病,伤愈后听说东吴仇人已死,乃回归蜀国,并随同诸葛亮南征。关索的出身见于《全像通俗三国志传》,其中提及关索为关羽因杀人而逃难在外之时出生,后刘备占据荆州后,关索前来荆州投奔父亲;此后刘备攻下益州,关索带兵镇守云南一带。至今云南一带仍流传以关索为主角的“关索戏”。
郭脩(?-253年),字孝先(一名郭修,《三国志·后主传》及《费祎传》中载为郭循),凉州西平人。三国时代曹魏官员,官至中郎将(可能为伪称。曹芳诏称郭脩为“故中郎”,裴松之则指郭脩只是“西州之男子耳”)。被蜀汉卫将军姜维俘虏后降蜀汉,后来暗杀蜀汉大将军费祎。
郭脩(?-253年),字孝先(一名郭修,《三国志·后主传》及《费祎传》中载为郭循),凉州西平人。三国时代曹魏官员,官至中郎将(可能为伪称。曹芳诏称郭脩为“故中郎”,裴松之则指郭脩只是“西州之男子耳”)。被蜀汉卫将军姜维俘虏后降蜀汉,后来暗杀蜀汉大将军费祎。
小说《三国演义》的人物,曹操置洛阳太守。为荥阳太守王植两亲家,关羽千里寻兄,韩福与牙将孟坦放暗箭谋杀关羽,孟坦被关羽所杀,关羽中箭,飞马赶来,斩杀韩福。
郝普,字子太,三国时期人,义阳(治所在今湖北枣阳东南)人。刘备入川时,留郝普为零陵太守。后来他被吴国名将吕蒙所骗,投降吴国,刘备割让长沙、桂阳二郡后,吴国将他送还刘备。后来吕蒙再次袭击荆州,击败关羽,郝普再次归顺吴国,最终官至廷尉。与隐蕃亲善,隐蕃蓄谋叛变事情败露,他受到牵连,因此自杀。
郭奕,字伯益,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三国时期魏臣,郭嘉之子,官至太子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