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秦商(陕商),被认为是中国按地域亲缘关系最早出现的商帮。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在野议·盐政议中论述:“商之有本者,大抵属秦、晋与徽郡三方之人” 山西和陕西,一河之隔,自古就有秦晋之好的佳话,中国历史上最漫长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多数在这两个地区经过了早期的实践。2.秦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屈原也是楚国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
秦文公(?―公元前716年),嬴姓,赵氏,名不详,秦襄公之子,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765年—公元前716年在位。秦文公在位时期,设史官以纪事;击败西戎,收编周朝遗民,扩地至岐(今陕西省宝鸡市东)以西;制定罪诛三族的刑法。当时秦人已完全定居、从事农业。公元前716年,秦文公去世,谥号文公,葬于西山(在今陕西省宝鸡市)。秦文公死后,其孙秦宁公(秦宪公)继位。
去齐,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君主之一,在位36年(公元前621年―公元前586年在位),为吴国第十八任君主,承袭父亲句卑担任吴国君主。去齐死后,儿子寿梦继位,寿梦开始称王。
秦武公(?―前678年),嬴姓,赵氏,名不详,秦宪公(秦宁公)长子,母鲁姬子,秦出子和秦德公的哥哥,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697年—前678年在位。秦武公初立太子。秦宪公死后,弗忌等三庶长另立秦出子为秦国国君。后秦出子被弗忌等杀,他才得以即位。诛弗忌等三族,集大权于王室。秦武公在位时,先后征服、并吞了绵诸、邶戎、冀戎、义渠戎、翟和貘等戎族,初设县制以管理所得之地,次年使秦国势力达到关中渭水流域。秦武公死后葬于平阳,首开活人殉葬制度之风,陪葬的人多达六十六人。传位于同母弟秦德公。
屈完,芈姓,屈氏,名完,中国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公元前656年,齐桓公借自己的妾室蔡姬被蔡国嫁到楚国的事,率领中原齐、宋、陈、卫、郑、许、鲁、曹、邾八国,讨伐蔡国。楚成王援救蔡国,齐楚两国在召陵(今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会盟。楚成王派屈完面见齐桓公,屈完说齐楚风马牛不相及,齐国为什么进犯楚国。管仲责备楚国不能按时向周王室进贡苞茅。最后双方达成妥协,订立召陵之盟。齐桓公对屈完说:“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屈完回答说:‘如果齐君用仁德来安抚诸侯,哪个敢不顺服?如果齐君用武力,那楚国就以方城之山作
秦宣公(?—前664年),秦国国君,秦德公之长子、秦成公及秦穆公之长兄,在位十二年而卒,葬于平阳墓区(陕西省宝鸡县东阳平镇)。有子九人,未立,传位于其弟秦成公。
冉耕(前544年-?),字伯牛,春秋末年鲁国陶(今山东省定陶区)人。孔子弟子,为孔门四科“德行”代表人物之一,受儒教祭祀。后患恶疾,孔子亲往探望,见其垂危,深为叹惜。
秦躁公(前499年—前429年),秦厉共公之子。公元前442年即位为秦公,秦躁公十三年(前430年),西戎民族义渠向秦发起大规模的进攻,直至渭水蒿域,被秦军击退。次年,躁公卒,其弟从晋归来即位,是为怀公。
壤驷(si)赤,姓壤驷,名赤,字子徒,汉族,东周春秋秦国人,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他身通六艺。唐封少梁伯,宋为鄄城侯。秦州文庙设秦祖祠,祠联曰“圣绩怙行,眺百二河山,不碍春风时雨至;儒宗传学,数三千弟子,谁携关月陇云来。”
冉季(前498-?),冉氏,名季,字子产。为春秋末年学者,鲁国陶(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县冉堌镇)人。孔子的学生,七十二贤之一。《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言少孔子五十三岁。(《孔子家语》作六十三岁)。生于鲁定公十二年(前498年)。
秋季是四季之一,是庄稼成熟的季节。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迄今为止经历了约5000个春秋。中国人的生活史就是春播秋收的历史。中国的历史上发生过许多重大事件,每个事件都有其因果,古代学者认为事件的因都是人为的,相当于农夫的春播,而事件的果自然就相当于秋天的收获物了。所以,中国的史册可以命名为“《春秋》”。在中国秋季从立秋开始,到立冬结束。秋季的时候、自然景观最明显的变化在树木上面,红彤彤的枫叶和金灿灿的稻田,都是在秋天才能见得到的美景。
冉求(前522年-?年):字子有,通称“冉有”,尊称“冉子”,鲁国陶(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冉堌镇冉堌集村)人。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载的嫡裔。中国春秋末年著名学者、孔子门徒。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教祭祀。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前484年率左师抵抗入侵齐军,并身先士卒,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取得胜利,又趁机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冉求是孔子的最得意的门生之一,在孔子的教导下逐渐向仁德靠拢,其性情也因此而逐渐完善。
杞武公(?―前704年),春秋时期的杞国(今河南杞县)第5任君主,杞谋娶公之子,卒于前704年,在位共47年。死后由杞靖公即位。
冉孺(前501-?),一作冉儒,字子鲁,一说字子曾。春秋末年鲁国陶(今山东定陶)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冉求的次子。
祁奚(前620(壬申年)--前545),姬姓,祁氏,名奚,字黄羊,春秋时晋国人(今山西祁县人),因食邑于祁(今祁县),遂为祁氏。周简王十四年(前572年),晋悼公即位,祁奚被任为中军尉。祁奚本晋公族献侯之后,父为高梁伯。“下宫之难”后,晋景公曾以赵氏之田“与祁奚”。悼公继位,“始命百官”,立祁奚为中军尉。平公时,复起为公族大夫,去剧职,就闲官,基本不过问政事。祁奚在位约六十年,为四朝元老。他忠公体国,急公好义,誉满朝野,深受人们爱戴。盂县、祁县均设有祁大夫庙。他曾推荐自己的杀父仇人解狐替代自己的职位。
冉雍(前522-?),汉族,中国春秋末期鲁国陶(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人。字仲弓。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子冉季载数传至冉离,世居“菏泽之阳”,人称“犁牛氏”,受儒教祭祀。《冉氏族谱》称离娶颜氏,生长子耕,次子雍。颜氏死,又娶公西氏,生求。后公西氏闻孔子设教阙里,“命三子往从学焉”。品学兼优。为人度量宽宏,“仁而不佞孔子称其“可使南面”,即可担任封国之君(《雍也》)。后来荀子更敬重他。《荀子·十二子》称:“下则法仲尼、子弓(即仲弓)之义”,将他和孔子并提。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薛侯”。宋大中祥符二年(
仁,ren,从人从二:从人,表示一个站立的人;从二,表示:(1).代表数目字,复数。指“不仅是我一个人,还有我以外的很多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心比心对待每一个人。(2).代表天、地,指做人要效法天地。三代表天、人、地三才。仁字从二不从三,即要化掉人心,只怀天地心,以天性善良、地德忠厚的心来为人处事,即有博爱心、包容心,自会产生仁爱心。这是个人自我提升之道。(3).作”丄“字用,为上。代表崇尚、提升、升华。“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
慎到(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5年),尊称慎子。中国战国时期赵国邯郸(今属河北省)人。《史记》说他专攻“黄老之术”。齐宣王时他曾长期在稷下讲学,是稷下学宫中最具有影响的学者之一。《史记》说他有《十二论》,《汉书·艺文志》的法家类著录了《慎子》四十二篇。是从道家中分出来的法家代表人物,为法家创始人之一。后来很多都失传了,《慎子》现存有《威德》、《因循》、《民杂》、《德立》、《君人》五篇,《群书治要》里有《知忠》、《君臣》两篇,清朝时,钱熙祚合编为七篇,刻入《守山阁丛书》。此外,还有佚文数十条,近代出土慎
季友,春秋鲁桓公季子,即鲁桓公最小的儿子,鲁庄公弟,因手掌中生成一“友”字文,遂以为名,号成季,故称季友,又称公孙友”。
任鄙(?―公元前288年),战国时期秦国人,秦武王时著名大力士,官至汉中郡守。秦昭襄王十九年(公元前288年),任鄙去世。
沈诸梁,芈姓,沈尹氏,名诸梁,字子高。春秋末期楚国军事家、政治家。大夫沈尹戌之子,封地在叶邑(今河南叶县南旧城),自称叶公,在叶地治水开田,颇具治绩。曾平定白公之乱,担任楚国宰相。因楚国封君皆称公,故称叶公。叶公是全世界叶姓华人的始祖,也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叶地第一任行政长官。
叔仲会(前501-?),历史人物,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一说晋人(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引郑玄语),孔子的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小孔子五十岁(《孔子家语》作六十岁)。名会,字子期,执笔侍孔子。
任不齐(前545-前468),字子选,汉族,春秋战国时楚国(今湖北)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排名第十七位,被唐朝皇帝追封为任城伯,宋朝天子加封为当阳侯。相传黄帝有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苟、僖、女吉、儇、依。其中被赐以任姓者,其后裔就以任为姓。因任姓起源甚早,且均属传说,习惯上人们把历史上第一个大名人任不齐作为其得姓始祖。
屈完,芈姓,屈氏,名完,中国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公元前656年,齐桓公借自己的妾室蔡姬被蔡国嫁到楚国的事,率领中原齐、宋、陈、卫、郑、许、鲁、曹、邾八国,讨伐蔡国。楚成王援救蔡国,齐楚两国在召陵(今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会盟。楚成王派屈完面见齐桓公,屈完说齐楚风马牛不相及,齐国为什么进犯楚国。管仲责备楚国不能按时向周王室进贡苞茅。最后双方达成妥协,订立召陵之盟。齐桓公对屈完说:“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屈完回答说:‘如果齐君用仁德来安抚诸侯,哪个敢不顺服?如果齐君用武力,那楚国就以方城之山作
司马错,生卒年不详,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史学家司马迁八世祖,战国时期秦国著名将领,历仕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朝。司马错学属纵横家。曾跟张仪有过争论,主张得蜀即得楚。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司马错率军灭亡蜀国。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司马错率领陇西军南下东攻楚国,迫使楚国献出汉水以北和上庸(今湖北西北部)之地。其后事迹不详。
荣旂(qi,同旗),字子祈、子祺,一作子颜,春秋鲁国人(一说卫国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施之常,字子恒,春秋末年鲁国(今山东)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司马耕,一名犁,子姓,向氏,字子牛,向罗之子,司马桓魋之弟,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华夏族,春秋时期宋国人。前481年,因桓魋专权,司马牛交出封邑,离开宋国到齐国。桓魋出奔齐国,司马牛又到吴国,赵简子、陈成子召他,司马牛没有去,在鲁国城门外去世。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司马耕为向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司马耕楚丘侯。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司马耕以睢阳侯从祀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