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有许多著名的传统美食,其中包子作为日常早餐的一部分,可以说每个人都吃过,那么你知道包子是谁发明的吗?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细看包子的千年演变进化史。
包子是一种古老的传统面食,由面包裹着馅。面,通常是发酵而成,馅儿,则有千般万种。几乎没有人没吃过包子,可你没吃过的样式和馅料少说得有数十种。包子的江湖之大,远不是你想象的那般简单。我说上几样包子代表,其中就肯定有你没吃过的,不信就试试看。
包子起源于四川,相传是诸葛亮发明的。当时他率兵攻打南蛮,七擒七纵,使孟获终于臣服。班师回朝途中经过泸水,突然狂风大作,浪击千尺,鬼哭狼嚎,大军无法渡江。孟获说,这是两军交战中阵亡无法返回故里的将士在阻挠他们回家。大军若要渡江,必须用49颗蛮军的人头祭江,方可风平浪静。
诸葛亮心想:「两军交战死伤难免,岂能再杀49条人命?」遂生一计,命厨子以米面为皮,内包黑牛白羊之肉,捏塑出49颗人头。然后,陈设香案,洒酒祭江。从此,在民间就有了「馒头」一说,诸葛亮也被尊奉为面塑行的祖师爷。明代《七修类稿》中记载了此事,并写明:「馒头本名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
包子相传出现在三国不假,但在三国你要吃到包子是很困难的,确切的说那个时候也没有包子这个名词,相传只是相传,但还没有能走进普通百姓的餐桌。
最早的包子其实叫馒头,馒头的前生其实就是饼,很遗憾的要告诉你的是,与现代饼类被普遍认为应该是饼的鼻祖的面饼其实是南下的“胡人”发明的。目前的所有饼类绝大多数都来源于这一原始的面饼。
在唐朝时,人们主食就已经是这种饼了,这种放在笼里蒸熟的饼,叫“蒸饼”,不过唐朝人更喜欢叫他笼饼,因为是放到笼里的嘛。但这个时候还不叫包子,也不叫馒头,但是已经有了馒头雏形了。
小编不会告诉的是,人肉包子也许就是唐朝末年出现的哦,所以后来的孙二娘人肉包其实是有真实产物的哦!古人从唐代才新其食人肉的恶心烹饪方式。在唐人张新《朝野佥载》便有记,武后(武则天)时,杭州临安尉薛震,好食人肉。
“包子”一词正式诞生于宋朝,就是那个公认的懦弱的王朝,但是宋朝的商业是全球最发达的,包子在这个时代出现也就并不奇怪了。还是那个笼饼,这时宋人管他叫“×饼”(抱歉目前这个字已经不存在了,小编是无法打出来的)
同时这时的这种饼有了两种不同的口味,就是“肉馅的”和“素馅的”,这便是最早的肉包子和肉包子了。到了南宋时期,甚至出现了半发面和面的分类,包子的口味的种类也更加多种多样。开封汤包的前身“太学馒头”就诞生于此,不过那是皇帝御用,普通老百姓是吃不到的。
元朝的包子就没有什么好聊的了,我们说一说"烧卖",烧麦起源元朝,是地道的北京小吃,不过现在很多地方都有了,烧麦的鼻祖便是包子,区别在顶部不封口,呈石榴状,明代称"纱帽",清代称"鬼蓬头",这下明天为什么很包子店卖烧麦了吧!!他们是一家的。
明朝人的主食有饭、粥、面条、糕、馒头、包子、饺子、各种名点小吃以及小米、黄米、高粱米等杂粮食物。可谓相当丰富,当然这不能阻挡包子的发展。如上海名小吃“南翔小笼”的前身就是诞生于此,不过很多人认为他应该出现得更晚,应该出现在清朝。
至于清朝,最让人记住的包子可能就是“狗不理”了,“狗不理”创始于1858年。清咸丰年间,河北武清县杨村(现天津市武清区)有个年轻人,名叫高贵友,因其父四十得子,为求平安养子,故取乳名“狗子”,可这个“狗子”做包子很是厉害。但他有个坏毛病“狗子卖包子,不爱理人”久了!就被人叫顺为“狗不理”了。
在苏南、上海、浙江一带,习惯叫小笼包作「小笼馒头」,四川叫做小笼包子,武汉叫做蒸包。如今最出名的是杭州小笼包,但它并非是本地「土生土长」,也不是常见的发面小包子。它源于北宋京城开封的灌汤包,南宋时在江南承传、发展和演变,才成了现在的样子。小笼包常州味鲜,无锡味甜,苏州味美,但皆是皮薄卤足、鲜香美味。
叉烧包是广东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特色传统西关名点,是粤式早茶的「四大天王」之一,另外三个是虾饺、干蒸烧卖和蛋挞。叉烧包是因面皮内包入叉烧肉馅而得名,面皮是用北方常用的发酵面团经过改进而成的。包制时要捏制成雀笼形,因为发酵适当,蒸熟后包子顶部自然开裂,实际上是一种带有叉烧肉馅的开花馒头。
除此之外,还有北京的肉丁馒头,光滑细腻没有褶,肉馅肥美,酱香浓郁;烤包子是维吾尔族喜爱的食品之一,肥瘦均匀的新鲜羊腿肉包在薄薄的死面皮里,放入馕坑烤熟,皮脆肉嫩,味鲜油香;破酥包子是云南昆明的传统风味小吃,馅心分甜、咸两种,甜馅是用熟云腿加白糖、蜂肉丁、冬菇末炒制,皮坯则酥软醇香,入口有化溶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