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巴兰钦(George Balanchine ;1904~1983),美国芭蕾演员、编导。原籍俄国格鲁吉亚,1904年1月9日生于圣彼得堡,1983年4月卒于纽约。1914年入圣彼得堡戏剧学校舞蹈科学习。1924年毕业,任国家歌剧舞剧院(即基洛夫剧院芭蕾舞团)芭蕾演员,同时参加青年芭蕾舞团。1924年,他移居美国。1933年主持美国芭蕾舞学校和芭蕾舞团(即纽约市芭蕾舞团的前身),担任该团团长兼艺术指导。
玛戈特·芳婷(Margot Fonteyn ;1919~1991),英国女芭蕾演员。1919年5月18日生于萨里郡的赖盖特。在中国和美国度过童年,并开始学习芭蕾。1934年返回英国,进入萨德勒斯威尔斯芭蕾舞学校。她初次在《胡桃夹子》中饰演小雪花,获得成功。后与F.阿什顿、K.麦克米伦合作,演出了《仙女之吻》、《玫瑰幽灵》、《睡美人》等,特别成功的是在1961年与R.纽里耶夫合作演出的《天鹅湖》和麦克米伦重新创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阿什顿的《玛格丽特和阿芒》。她的舞姿轻盈,能将音乐与舞蹈融为一体,举手投足
叶卡捷琳娜·谢尔盖夫纳·马克西莫娃(俄文:Екатерина Сергеевна Максимова ;拉丁文:Ekaterina Sergeevna Maximova;1939~ ),俄罗斯(苏联)舞蹈家。生于莫斯科。1958年毕业于莫斯科舞蹈学校,毕业后在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任主要演员,得到G.乌兰诺娃的精心培养,成为苏联最优秀的芭蕾舞蹈家之一。她继承和发扬苏联古典芭蕾学派的优良传统,风格高雅优美,动作干净细腻,表演真实,造型讲究,富于感染力。既能刻画抒情性、戏剧性很浓的角色,也能成功地塑造调皮活泼、
伊戈尔·亚历山德罗维奇·莫伊谢耶夫(俄文:Игорь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Моисеев ;1906~2007),俄罗斯(苏联)民间舞蹈演员、编导。1906年1月21日生于基辅。1924年毕业于莫斯科舞蹈学校,即任莫斯科大剧院领舞演员,同时开始从事舞蹈编导工作,排演过许多舞蹈片断,并编导了芭蕾《足球队员》(1930)、《萨朗宝》(1932)和《三个胖子》(1935)。1936年参加组织和领导了全苏民间舞蹈汇演,1937年2月创立苏联国家民间舞蹈团,担任艺术指导。1943年在团内建立民间舞蹈学校,培
莫里斯·贝雅(Maurice Béjart ;1928~2007),法国芭蕾表演家、编导和舞团团长。生于法国马赛。早年就读于马赛歌舞团舞蹈学校,后于伦敦随名师V.沃尔科娃深造。18岁在法国维希登台演出,后随R.珀蒂等名家巡演。其间编导了处女作《火鸟》。1953~1957年创办明星芭蕾舞团,1957~1960年主持巴黎芭蕾舞团,1960年起主持20世纪芭蕾舞团。1987年随舞团(易名为贝雅洛桑芭蕾舞团)迁至瑞士洛桑。贝雅热衷于东方和非洲的舞蹈文化,认为舞蹈中的 因素应当压倒审美因素,主张恢复舞蹈的礼仪性,表
莫德格玛(汉语拼音:mò yǔn),莫德格玛(1941- ): 舞蹈家。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右后旗人。蒙古族。女。1956年入内蒙古自治区歌舞团任舞蹈演员。1962年入东方歌舞团。同年在第八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与友谊联欢节上,以《盅碗舞》获金质奖章。舞蹈作品有《单鼓舞》、《湖畔晨曦》等。
弗雷德里克·阿什顿(Frederick Ashton ;1906~1988),英国芭蕾编导。1906年9月17日生于厄瓜多尔的瓜亚基尔。曾师事于M.兰伯特门下。1935年任维克·威尔斯芭蕾舞团首席编导。1952年起,任萨德勒斯威尔斯芭蕾舞团和英国皇家芭蕾舞团的编导;并曾先后在蒙特卡洛俄罗斯芭蕾舞团、纽约市芭蕾舞团、丹麦皇家芭蕾舞团和米兰拉斯卡拉歌剧院芭蕾舞团等著名芭蕾舞团担任客座编导。阿什顿对音乐及古典舞蹈都有深湛的理解,善于把前人的创造和成就提高到更高的境地。他的作品《门面》(1931)、《玛格丽特和阿
瓦斯拉夫·尼任斯基(俄文:Вацлав Фомич Нижинский;拉丁文:Vaclav Nijinsky ;1889~1950),波兰血统的俄国芭蕾演员和编导。1889年12月17日生于基辅,1950年4月8日卒于伦敦。1898年考入圣彼得堡舞蹈学校,1907年毕业后参加玛利亚剧院(见基洛夫剧院芭蕾舞团)。由于才华超群,被破格提拔为首席男演员。曾是著名女舞蹈家А.П.巴甫洛娃等人的舞伴。主演过《阿尔米达的帐篷》、《埃及之夜》、《仙女们》等著名舞剧。1909~1913年参加С.П.佳吉列夫组织的巴黎、
白淑湘(1939–11–28~ ),中国女芭蕾舞表演艺术家。辽宁新宾人。1952年参加东北人民艺术剧院儿童剧团,1954年入北京舞蹈学校学习芭蕾。1958年成功主演《天鹅湖》,成为中国芭蕾舞史上第一只“白天鹅”。毕业后入中央芭蕾舞团任演员。1964年首演《红色娘子军》,成功地塑造了女主角琼花的形象。她主演过《海侠》、《吉赛尔》、《巴黎圣母院》、《泪泉》和《希尔维娅》等多部古典舞剧,在《沂蒙颂》、《草原儿女》、《杜鹃山》、《骄阳》等现代芭蕾中塑造过众多艺术形象。她的表演技术规范,情感真挚,风格明快,富有感
恩里科·切凯蒂(Enrico Cecchetti ;1850~1928),意大利芭蕾表演家和教育家。生于罗马一舞蹈世家,卒于米兰。5岁在 登台,后在佛罗伦萨名师G.莱普利门下深造,并随舞团访美。1879年于米兰斯卡拉歌剧院主演《英烈祠的众神》,由此开始专业生涯,后以客席主演身份周游欧洲。1887年在圣彼得堡首演《哈莱姆的郁金香》。1890年任马林斯基剧院第二芭蕾编导,后任教于剧院附属舞校。1910~1921年应聘佳吉列夫俄罗斯芭蕾舞团教师兼演员,为提高俄罗斯芭蕾的整体技术水平作出卓越贡献。他的学生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