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J.W.von(汉语拼音:Gede;拉丁文:Goethe, Johann Wolfgang von;1749-08-28~1832-03-22),德国诗人。出生于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一生从事文学创作,研究自然科学,并参与政治活动。他的文学作品不仅在德语文学,而且在世界文学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在写作的同时,歌德阅读大量古代的和当代的名著,包括中国小说。由于广泛与外国文学接触,并且看到一些新型的杂志,他深信一种世界文学将要形成。他说,这些杂志的读者逐渐扩大,它们将最有效地“促成一种我们所希望的普遍的世界文
阿贝拉尔,P.,欧洲中世纪经院哲学家、法国神学家。阿贝拉尔生于法国布列塔尼南特附近的巴莱镇,卒于勃艮第索恩河畔沙隆附近圣马塞尔修道院。
格列柯(El Greco,1545-1614)西班牙画家。生于希腊克里特岛的伊拉克利翁,1614年4月7日卒于托莱多。格列柯是一位天才而又非常复杂的人物。他的作品像一块多棱镜,曲折地反映了西班牙16世纪下半叶动荡的西班牙社会和没落的旧贵族的精神危机。
朱光潜(汉语拼音:Zhu Guangqian,1897~1986), 中国美学家。安徽桐城人。青年时期在桐城中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后肄业于中国香港大学文学院。1925年出国留学,先后肄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巴黎大学、斯塔斯堡大学,获文学硕士、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并任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名誉会长。朱光潜在30年代至40年代期间认为,在美感经验中,心所以接物者只是直觉,物所以呈现于心者只是形象。因此美感的态度与科学的和实用的态度不同,它不涉及概念、实
宗白华(汉语拼音:Zong Baihua,1897~1986),中国美学家。雅号“佛头宗”,曾用名宗之櫆,字白华、伯华。江苏常熟人。1918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语言科。1920~1925年留学德国,先后在法兰克福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哲学和美学。回国后曾任东南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央大学哲学系教授。1949~1952年任南京大学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南京大学哲学系合并到北大,之后一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后兼任中华全国美学学会顾问。曾任中华美学学会顾问和中国哲学学会理事。他把中国艺术精神的重要特色之一归结为“
鲁迅(汉语拼音:Lu Xun;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20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姓周,幼名樟寿,字豫山,后改为豫才。1898年起,改名周树人。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始用笔名鲁迅。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生于浙江绍兴县城,卒于上海。鲁迅从小阅读兴趣十分广泛,看过很多野史、杂记,对民间艺术也有深切爱好,这些都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资源。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仲申,又字鹤卿、民友、孑民,号寉庼,小名宜哥,小字意可,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馀,浙江绍兴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25岁成进士,被点翰林院庶吉士。蔡元培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对西夏、辽国采取
陈垣(1880年11月12日—1971年6月21日),字援庵,又字圆庵,汉族,广东广州府新会县人。中国杰出的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