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几百年间发生过上百次大战,小战争更是不计其数,史诗级的大战也有几十起。而作为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大大小小的战争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春秋时期。
此时的周朝已衰弱到了极点,统治范围方圆不足六百里,各诸侯国纷纷割据称雄,不再朝见周王,统率诸侯的权利名存实亡。此间,全国共分为一百四十多个大小诸侯国,中国历史进入了诸侯兼并、战争频发的时代。
长勺之战起因。
公元前685年,雍林人刺杀刚刚自立齐王的公孙无知,齐僖公之子公子小白和齐国正卿高傒从小相好,高傒闻讯急忙秘密召公子小白从莒国回齐。另一路,鲁庄公也听说此事,发兵护送在鲁国居住的小白的哥哥公子纠回国,并派管仲带兵堵截小白,管仲一箭射中小白带钩,小白咬舌吐血倒地装死,骗过管仲后星夜兼程返回齐国,高傒迎立他为国君,是为齐桓公。
鲁庄公大怒,为助公子纠争位,再度领兵攻打齐国。齐、鲁两军在干时相遇,齐军大败鲁军。鲍叔牙率齐军至鲁国,逼鲁庄公杀死公子纠,公子纠的老师召忽自杀,管仲被囚送齐国。桓公听从鲍叔牙建议,赦免了管仲,委以政事。
但齐桓公并没有就此罢休,仍然对鲁国怀恨在心。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684年,齐桓公拒绝采纳管仲内修政治,潜心改革发展的建议,执意派兵再次攻打鲁国,长勺大战的序幕就此拉开。
曹刿论战。
鲁庄公姬同得息齐国发兵的消息后,脑海中或许瞬间浮现出去年在干时之战惨败的场面:丢弃的战车、阵亡的将士,还有姜小白派人送来的那封咄咄逼人的信。
杀了公子纠,放了管仲,但齐桓公的军队还是来了。这让姬同非常恼怒,但无论在军事实力上,还是谋略上,齐国都远胜鲁国,这仗该怎么打呢?
姬同一筹莫展之际,忽然有人前来求见。来人名叫曹刿。曹刿出身平民,但鲁庄公并没有歧视他,反而亲自接见。
曹刿问鲁庄公:“何以战?”
鲁庄公回答:“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摇头说:“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鲁庄公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曹刿又摇头回答:“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鲁庄公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点着头回答:“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面对齐国的侵入,鲁庄公暂时避开齐军锋芒,撤退到有利于反攻的地方--长勺(今莱芜苗山镇)。由于干时战争的胜利,鲍叔牙以下将士都轻视鲁军,认为不堪一击,于是发起声势汹涌的攻击。
鲁庄公正要擂鼓下达应战命令,曹刿劝阻说:齐兵势锐,我军出击正合敌人心愿,胜利没有把握,宜静以待,不能出击。庄公遂令鲁军固守阵地,只令--手射击,以稳住阵势。
第一轮进攻,齐军冲不进鲁军阵地,反而受到鲁军--猛射而无法前进,只得向后撤退。经过稍事休整,鲍叔牙又下令展开第二轮攻击,曹刿劝庄公仍然不要出击,继续固守阵地。齐军攻势虽猛,但仍攻不进阵内,士气不免疲惫,再退回到原阵地。
齐军两次进攻,鲁军都没有应战,鲍叔牙和齐军将领都认为鲁军怯于应战,决定再次发动进攻。于是齐军声势浩大的第三次进攻,曹刿看到这次齐军来势虽猛,但势头以弱,认为出击时机已到,立即向庄公提出反击齐军的建议。庄公亲自擂起战鼓,发出攻击命令,随后鲁军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长勺之战,鲁军俘获大量甲兵和辎重,把齐军赶出国境,并射杀齐桓公子公子雍,洗涤干时之战所蒙受的耻辱。
历史评价。
长勺之战是齐桓公争霸斗争史上一次少有的挫折,也是鲁齐长期斗争中鲁国的一次罕见的胜利。它对齐桓公调整完善自己的争霸战略方针具有一定的影响。
此次战役是继干时之战后齐、鲁之间的重要战役。鲁国在此次战役取得胜利,间接促成数年后齐鲁息兵言和。
战争结束后,鲁庄公向曹刿询问取胜的原委。曹刿回答说:“用兵打仗所凭恃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冲锋时,士气最为旺盛。第二次击鼓冲锋,士气就衰退了。等到第三次击鼓冲锋,士气便完全消失了。齐军三通鼓罢,士气已完全丧尽,而相反我军士气却正十分旺盛,这时实施反击,自然就能够一举打败齐军。”
曹刿论战所叙述的原则和长勺战例,成为中国后世“后发制人”防御战略思想的宝贵借鉴。
然而,从历史后期看,长勺之战,鲁国胜利未必是福,齐国的失败也未必是祸。经历过长勺之战的胜利,让鲁庄公忘记了对过往屈辱历史进行深刻反思,反而沉醉于强大的虚幻映像之中,不思进取,致使鲁国国力始终维持在原地,没有任何质的改观。
反观齐国,长勺的失利使齐桓公遭受了一次巨大打击。但正是这样的打击让齐桓公清醒过来,对失败进行了深入反思,意识到唯有改革图强才能让齐国真正强大。这之后,齐桓公重用管仲,实施了广泛而深入的改革,从而成为春秋五霸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