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农民起义,又称明末农民战争、明末民变、晚明民变等,爆发于明末天启七年(1627年)的陕北起义,至康熙三年(1664年)夔东十三家完全结束,是由李自成等领导的一场农民战争,其结果是农民起义军失败,明朝灭亡,清军获胜。下面66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明朝末期,天灾人祸不断发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明廷面对皇太极在边外的威胁和内地的灾荒,为了节省开支,精简机构,明廷被迫对驿站进行改革,而陕西又逢旱灾,人民无法生活,只有铤而走险。明末农民起义首先爆发于陕北。这里土地贫瘠,生产落后,赋税和徭役严重,加之连年发生灾荒,所以率先引起农民起义。
从天启七年(1627年)陕西王二起义开始,经过洛阳之战、襄阳之战、成都之战和山海关之战,至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败,起义军与明军战斗17年,与清军战斗20年。 王二、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部农民军从小到大,从分散到集中,从游击流动作战到运动流动作战,最终推翻明朝。清军入关后,农民军采取联明抗清的决策。。但是由于受到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战略失误,再加上清兵与地主阶级的疯狂镇压,农民起义最终失败了。
明末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明朝腐朽势力和清兵的嚣张气焰。200万农民革命大军在黄河南北、长江上下十几个省的辽阔地区,与明清地主阶级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农民军进一步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标志着中国古代农民反封建斗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直接起因
明中后期,随着吏治的全面败坏,驿递制也弊窦丛生。大小官吏往来于道路时,令驿站提供超过实际需要的供应,其超过的部分折成银子纳入私囊,如此便加重驿站人员的负担。后“在刘懋的主持下,朝廷颁布了新定的使用驿递规章,同时宣布裁减驿站经费。随着驿站经费的裁减,驿夫枵腹、驿马倒毙的现象愈来愈严重了。大批原来依靠驿递勉强维持生计的壮丁被迫逃亡,其中相当一部分加入了农民起义队伍。
失败原因
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教训同所有失败的农民起义一样,没有远大的战略眼光(如陈胜吴广起义、绿林起义、赤眉起义、黄巾起义、隋末农民起义、黄巢起义、元末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进入北京后,内部发生很大变化。
这次农民战争所以最终失败,主要有下列四个原因:
第一,由于清兵入关,满、汉地主阶级逐渐结合起来,整个国内形势起了不利于农民军的变化。
第二,农民军特别是张献忠的农民军流寇主义作风严重,不重视根据地和政权建设。
第三,农民军李自成部的主要将领犯了胜利时骄傲的错误,进北京后,无组织,无纪律,生活腐败。许多将领犯了严重错误,有的将领被胜利冲昏头脑,产生骄傲自满、麻痹轻敌的思想,忽视了地主阶级猖狂反扑的危险。还滋长了腐化思想,政治上处理不当,军队纪律松弛,战斗力下降,不能抵制金钱酒色的侵蚀,逐渐消失原来的革命意志。 只反贪官、不反皇帝也是农民战争的常见的历史现象,农民军领袖李自成也曾自称为建文帝的后裔。
第四,李自成、张献忠死后,农民军内部不能团结,争权夺利,大大削弱了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