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始(?―403年),祖籍泰山莱芜谷,农民起义军首领。403年,王始利用宗教形式在莱芜谷聚兵数千人起义,自称太平皇帝,设置百官,建立太平帝国政权,也称王始帝国。一时附近百姓纷纷响应,起义军发展到数万人。南燕皇帝慕容德派桂阳王慕容镇进剿,起义军奋起反抗,终因众寡悬殊而败,王始被俘,与妻并斩于在燕都广固(今山东青州)都市。临刑时,监斩官询问其父与兄弟现在何处。王始道:“太上皇蒙尘在外,征东将军征西将军被乱军所杀,只剩朕一身无依无靠。”其妻赵氏怒道:“你正因这嘴惹事,事到如今还口出狂言。”王始答道:“皇后还看不
王廙(yì)(276年—322年11月4日),字世将。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著名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音乐家,是王导、王敦的从弟、晋元帝司马睿的姨弟、“书圣”王羲之的叔父。初仕晋惠帝为太傅掾,又转任参军。建武初年,擢升为辅国将军,封武陵县侯,历任尚书郎、散骑常侍、左卫将军等职。永昌元年(322年),被叛乱的王敦任命为平南将军、荆州刺史,世有“王平南”之称。同年十月卒,享年四十七岁,谥号康。王廙工于书画,擅长音乐、射御、博弈、杂伎,其书画被称为“江左第一”,晋明帝司马绍、王羲之等都曾随他学习书画。时
司马楙(?―311年),字孔伟,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晋宣帝司马懿三弟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孙,义阳成王司马望第四子,晋武帝司马炎的堂弟,西晋宗室、诸侯王。司马楙初仕曹魏,担任参相国军事,封乐陵亭侯。西晋建立后,封东平王,历任散骑常侍、尚书、大鸿胪、侍中、抚军大将军。后因得罪执政的汝南王司马亮而被免官。永宁元年(301年),赵王司马伦篡位称帝,任命司马楙为卫将军、都督诸军事。司马伦失败后,执政的齐王司马冏改任司马楙为平东将军、都督徐州诸军事,镇守下邳。成都王司马颖执政时,升任卫将军。晋惠帝司马衷北征时,任命
王隐,[约公元三一七年前后在世]字处叔,陈郡陈人。生卒年不详,约晋元帝建武元年前后在世,年七十余岁。以儒素自守,博学多闻受父遗业,留心晋代史事。太兴初,召隐及郭璞为著作郎,令撰晋史。时著作郎虞预私撰晋书,而生长东南,不知中朝事故,数访于隐,并借隐所着窃写之。后预因妒隐才胜已,隐竟以讪谤免归,往依庾亮,亮供纸笔,书始得成,诣阙上之。隐拙于文辞。相传他所撰晋书,其中凡次第可观者,皆其父所为;隐作多文体混漫,义不可解。又有文集十卷,(《隋书》、《唐书经籍志》)传于世。
王述(303年-368年),字怀祖,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东晋官员,东海太守王承之子。王述年少丧父,承袭父爵蓝田侯。以孝侍奉母亲,安贫守约,不求闻名显达,故三十岁仍未知名,更有人说他痴愚。后司徒王导以其门第缘故任用他为中兵属。咸和九年(334年),琅琊王司马岳获授骠骑将军,召王述为功曹,出任宛陵县令。后转任征虏将军庾冰的长史。王述后来转任临海太守,后又迁建威将军、会稽内史,在政清正严明,无大事发生。后因母丧离职。服丧后,于永和十年(354年)代替因北伐失败而被废为庶人的殷浩为扬州刺史,加征虏将军。后
王蕴(329~384年),字叔仁,东晋太原晋阳人。王蒙之子,晋孝武帝皇后王法慧之父。
王叔和,古代医家名。晋代医学家。名熙,以字行,高平(今属山东)人。生于东汉建安十五年,即公元210年。他学识渊博,为人诚实,做了当时的太医令。在中医学发展史上,他做出了两大重要贡献,一是整理《伤寒论》,一是著述《脉经》。王叔和性格沉静,博好经方,且熟悉修身养性之术,尤擅长于脉学之理。著有《脉经》,总结汉以前有关脉学之成就,系现存我国最早脉学专书,书中总结脉象24种,又论述三部九候,寸口脉等,对古代的脉学影响甚大。另对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一书进行整理,该书因战乱而散佚零乱,几至失传。王氏重新加以编次,将
王允之(303年—342年),字深猷,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王会之孙,王舒之子,丞相王导的堂侄。仕东晋,为钱塘令、领司盐都尉、宣城内史、建武将军、西中郎将、南中郎将、江州刺史、卫将军、会稽内史,封番禺县侯。死时,年仅40岁,谥号为忠。
王邃,字处重(?-324?),琅邪临沂人,东晋中领军,累迁中领军,尚书左仆射(淳化阁帖作海陵恭候)。他是西晋光禄大夫王览之孙,侍御史王会之子。
王镇恶(373年6月11日-418年3月7日),东晋名将,前秦丞相王猛之孙,后随叔父归晋。与其祖父王猛是唐宋武庙名将中唯一的祖孙档,有夺荆州、取长安之功,助刘裕平定叛乱,灭亡后秦,在刘裕部将中最为抢眼。其好读兵书,长于谋略,为东晋录尚书事、中军将军刘裕所赏识。曾任振武将军和龙骧将军,随刘裕南征北战,立下显赫战功,为击败后秦做出了重要贡献,进号征虏将军。418年在随刘裕次子刘义真留守长安时,因时局混乱,刘义真年幼,不能掌控危局,王镇恶被中兵参军沈田子诬陷后擅杀。
卫恒(?-291),字巨山,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西晋书法家。官至黄门侍郎,惠帝时为贾后等所谋杀。他出生在一个书法世家,祖卫觊、父卫瓘、从妹卫铄都是著名书法家。瓘子。少辟齐王府递转黄门郎。善草隶,瓘尝云:“我得伯英(张芝)之筋,恒得其骨。”又善古文,得汲家古文论楚事者最妙,恒常玩之。祖述飞白,造散隶书。开张隶休微露其白,拘束于飞白,洒丽于隶书。又作云书,笔动若飞,字张如云,卫氏即垂云之祖。着四体书势。《书断、晋书本传、梦英十八体书》。晋武帝太康二年(281),有一个叫不准的汲郡盗墓贼挖开了一座战国时的
徐孝嗣(453年—499年),字始昌,南东海郡郯县人(今江苏镇江人)。官至南朝齐太尉。梁元帝萧绎正妻徐昭佩的祖父。
杨难敌(?-334年),白马氐人,是前仇池国君杨茂搜的长子。317年继位,成为前仇池国第二任君主。325年,杨难敌从前赵手上收复仇池国的失地。334年,杨难敌因病去世。
卫协,西晋画家。师于曹弗兴,与张墨并称“画圣”。作道释人物,冠绝当代。其白描细如蛛网,而有笔力,其画人物,不敢点晴。顾恺之自以为不及,其《七佛》及《夏殷大列女》,皆协手传而有情势。《北风诗图》,巧密于情思,世所并贵。谢赫品其画:“古画皆略,至协始精。六法之中,迨为兼善。”有《七佛图》、《穆天子宴瑶池图》、《大、小列女图》、《高士图》、《伍子胥图》、《醉客图》、《张仪相鹿图》、《诗·黍稷图》、《白画卞庄子刺虎图》、《吴王周师图》并传于世。(相关记载见《历代名画记》、《古画品》、《续画品录》、《述画记》、《图
许逊(239-374),江西南昌人,晋太康元年(280)举孝廉,出任旌阳令,人称许旌阳、许天师、许真君。道教著名人物,净明道尊奉的祖师,中国民间信仰的神仙。传说许逊斩蛟龙治水,受历代朝廷嘉许和百姓爱戴,誉为神功妙济真君、忠孝神仙。
杨千万(?―263年),白马氐人,是杨驹的独子。263年,千万病逝,其孙杨飞龙承父职,成为白马一带的第三任首领。
温峤(288-329),字泰真,一作太真,东晋名将,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人,曹魏名臣温恢的曾孙,西晋司徒温羡之侄。东汉护羌校尉温序之后。温峤17岁出仕,由司隶都官从事累迁至潞县县令。后任刘琨的参军,积功至司空府左长史。317年,温峤作为刘琨的信使南下劝进,从此历任显职,并与晋明帝结为布衣之交。曾任江州太守,参与平定王敦、苏峻的叛乱。苏峻之乱平定后,温峤拜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封始安郡公。死后赠侍中、大将军,谥号忠武。温峤“博学能属文”,《隋书·经籍志》有《温峤集》十卷。
杨保宗(?-443年),清水氐人,是杨玄的次子。429年继位,成为后仇池国武都政权的第三任君主。443年,魏河间公拓跋齐怀疑杨保宗欲叛魏,诱执保宗,送到平城,杀之。
杨僧嗣(?—?),清水氐人,是杨文德的独子。成为后仇池国武都政权的第六任君主。473年,因病去世。
温羡,字长卿,太原祁县人,东汉护羌校尉温序之后,三国时期魏国扬州刺史温恢之孙,济南太守温恭之子,西晋官员。温羡兄弟六人并知名于世,被称为“六龙”。温羡少以朗寤见称,先被齐王司马攸辟命为掾,后迁尚书郎。惠帝继位后历任豫州刺史、散骑常侍和尚书。齐王司马冏于永宁元年(301年)击败称帝的赵王司马伦后掌政权,因温羡曾任父亲司马攸的属官而特别亲近,让他改任吏部尚书。
杨保宗(?-443年),清水氐人,是杨玄的次子。429年继位,成为后仇池国武都政权的第三任君主。443年,魏河间公拓跋齐怀疑杨保宗欲叛魏,诱执保宗,送到平城,杀之。
杨盛(364- 425年),清水氐人,是杨安的次子。396年继位,成为后仇池国的第二任君主。394年10月,堂兄杨定帮助前秦王苻崇攻打西秦,兵败身死。杨盛并没有马上治丧,而是时隔两年后继位。422年,仇池趁南朝宋武帝刘裕驾崩扰边,宋少帝刘义符(汉族)封杨盛为武都王,史称武都国。成为后仇池国武都政权的第一任君主。425年,因病去世。
吴隐之(?—414),字处默,东晋濮阳鄄城人,生当东晋后期。曾任中书侍郎,左卫将军,广州刺史等职,官至度支尚书,著名廉吏。
杨初(?―355年),白马氐人,是杨坚头的长子。337年篡权继位,成为前仇池国第四任君主。355年,被杨毅之弟杨宋奴的内应梁式王杀死。
杨世(?-370年),白马氐人,是杨俊的长子。360年继位,成为前仇池国第七任君主;370年,因病去世。
夏侯湛(约243年―约291年),字孝若,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西晋文学家。祖父夏侯威,是曹魏名将夏侯渊第四子,官至兖州刺史。父亲夏侯庄,官至淮南太守。夏侯湛少为太尉掾。晋武帝泰始年间,举贤良,对策中第。后为中书侍郎、南阳相,不久升任太子仆,但他还未就职,晋武帝便去世了。晋惠帝时为散骑常侍。元康初年,夏侯湛病逝,终年四十九岁。
杨飞龙(?―296年),白马氐人,是杨千万的孙子。263年,承父职,成为白马一带的第四任首领。296年,因病去世。
杨统(?-?年),白马氐人,是杨世的次子。370年,杨统废君夺位未遂。371年,前秦世祖苻坚发兵攻清水城,杨统开城门降秦。促使了仇池国灭。
向秀(约227年—272年),字子期,河内怀人。魏晋竹林七贤之一。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向秀雅好读书,与嵇康、吕安等人相善,隐居不仕。景元四年(263年)嵇康、吕安被司马氏害死后,向秀应本郡的郡上计到洛阳,受司马昭接见任散骑侍郎、黄门散骑常侍、散骑常侍,与任恺等相善。向秀喜谈老庄之学,曾注《庄子》,“妙析奇致,大畅玄风”(《世说新语·文学》)。注未成便过世,郭象承其《庄子》余绪,成书《庄子注》三十三篇。另着《思旧赋》、《难嵇叔夜养生论》。
杨济(生卒年不详),字文通,弘农华阴人。晋武帝武悼皇后杨芷之叔父、杨骏之弟。历任镇南、征北将军,迁太子太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