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崇明(?-1629),四川永宁(今叙永)人,明代彝族酋长,叛明自立,割据西南。
徐光启(1562.4.24-1633.11.8),字子先,号玄扈,天主教圣名保禄,汉族,上海县法华汇(今上海市)人,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 徐光启毕生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勤奋著述,尤精晓农学,译有《几何原本》《泰西水法》《农政全书》等著书。同时他还是一位沟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徐光启病逝,崇祯帝赠太子太保、少保,谥文定。
安邦彦(—1629.9),贵州织金那威(今织金官寨)人,明朝末年著名的彝族土司。天启二年二月,安邦彦起兵响应四川永宁宣抚使奢崇明叛乱,自称“罗甸大王”,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彝族反明大叛乱,其领导下的叛军,波及贵州大部、四川、云南、湖南等地,三次围攻贵阳,一六二九年九月,叛乱平定,被杀于四川。
南居益,字思受,渭南人,尚书企仲族子、师仲从子也。曾祖从吉与曾伯祖大吉皆进士。两人子姓,科第相继。
张煌言(1620年—1664年),字玄著,号苍水,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汉族,南明儒将、诗人,著名抗清英雄。崇祯时举人,官至南明兵部尚书。1645年(清顺治元年、明弘光元年)南京失守后,与钱肃乐等起兵抗清。后奉鲁王,联络十三家农民军,并与郑成功配合,亲率部队连下安徽二十余城,坚持抗清斗争近二十年。1664年(康熙三年),随着永历帝、监国鲁王、郑成功等人相继死去,张煌言见大势已去,于南田的悬嶴岛解散义军,隐居不出。是年被俘,后遭杀害,就义前,赋《绝命诗》一首。谥号忠烈。其诗文多是在战斗生涯里写成,质朴悲壮,
李之藻(1565年—1630年),字振之,一字我存,号凉庵居士,又号凉庵逸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明代科学家,学识渊博,娴于天文历算、数学。“晓畅兵法,精于泰西之学”,与徐光启齐名。
杨宪(1321年-1370年),本名杨毕,字希武,太原阳曲(今山西太原)人。明朝初年大臣,属浙东集团(刘基)。元末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攻克建康(今南京市),他投奔居幕府,掌文书。常出使张士诚、方国珍,因办事干练,为朱元璋亲信。洪武元年(1368年)任中书参知政事,二年迁左丞。他任中书省执政时,专决省事,罢去旧吏,更用亲信,杀侍御史刘炳、弹劾左丞汪广洋。后李善长劾其“放肆为奸事”,被朱元璋所杀。
杨廷筠(1562年-1627年),字仲坚,号淇园,洗名弥格(Michael),汉族,浙江仁和人,1592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早年习“王学”,后受洗归信天主教,与徐光启和李之藻并列,被称为中国天主教“三大柱石”的人物之一。
汪广洋(? —1379年)字朝宗,汉族,江苏高邮人。元末进士,明朝左丞相(明朝开国时)、右丞相、谏官、参政、著名诗人。通经能文,尤工诗,善隶书。朱元璋称赞其“处理机要,屡献忠谋”,将他比作张良、诸葛亮。年少时跟随太祖朱元璋起义反元,被朱元璋聘为元帅府令史、江南行省提控,受命参与常遇春军务。明朝建立后,先后担任山东行省、陕西参政、中书省左丞、广东行省参政、右丞相职务。洪武十二年(1379年),因受胡惟庸毒死刘基案牵连,被诛。著有《凤池吟稿》、《淮南汪广洋朝宗先生凤池吟稿》。《明诗综》收其诗三十一首。
张差(?—1615年),明代蓟州井儿峪人,砍柴贩卖为生。张差父亲名叫张义,万历四十三年时已病故。张差时年二十五岁,也有三十五岁的说法。张差高个子也强壮,他同妻子张李氏,岳父李守才,都住在井儿峪。姐夫孔道,住在蓟州州城里面。
蓝玉(?―1393年),定远(今属安徽定远县)人,常遇春妻弟,明朝开国将领。有胆有谋,勇敢善战,屡立战功。官拜大将军,封凉国公。于捕鱼儿海中大破北元,基本摧毁其职官体系而名震天下。洪武十二年(1379年)封永昌侯,洪武二十年(1387年)拜征虏大将军。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拜大将军、凉国公。他恃功骄纵,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以谋反罪被杀,剥皮实草,传示各地。究其党羽,牵连致死者达一万五千余人,史称“蓝玉案”。
皇贵妃郑氏(1565年—1630年),明神宗朱翊钧之皇贵妃。大兴(今北京大兴)人。明万历初入宫,是万历皇帝最宠爱的妃子。生皇三子朱常洵后,进封皇贵妃,因太子久不立,外廷疑郑氏有立己子谋。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太子册立。万历四十一年,奸人孔学为陷害太子,牵连郑贵妃,梃击案又有郑贵妃之太监参予其事。明神宗崩,遗命封郑贵妃为皇后,以大臣反对乃止。崇祯三年七月,郑贵妃薨,谥曰恭恪惠荣和靖皇贵妃,葬银泉山。崇祯十七年秋七月戊子,明安宗追尊皇祖妣贵妃郑氏曰孝宁温穆庄惠慈懿宪天裕圣太皇太后。
许孚远(1535年—1604年),字孟中,号敬庵,德清县乌牛山麓人。生于明世宗嘉靖十四年,卒于神宗万历三十二年,年七十岁。早年受学于唐枢。嘉靖四十一年(公元一五六二年)进士,授南京工部主事。后调吏部主事。因讲学遭尚书杨博忌,称疾离归。
汪鋐,字宣之,行荣四,号诚斋,徽州婺源大畈人(今属江西)。生于成化二年(1466丙戌年)九月十八,终于嘉靖十五年(1536丙申年)7月初7,历经四朝。纵横官场三十余年,一生历任十七职,官至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是明代唯一同掌吏兵二部权利的人。 在中国抗击外国殖民者的近代史上,我们有过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当中,绝大多数是以失败而告终,却有这样一位英雄被人淡忘了,他是历史上第一位倡导“师夷制夷”的军事家,创造了师夷之长技以驭夷狄的成功战例,取得了中国历史上最早抗击殖民侵略的胜利,他就是汪鋐。
李如松(1549年—1598年5月8日),字子茂,号仰城,辽东铁岭卫人。祖上是来自朝鲜的内附民,自称祖先是唐末避乱迁入朝鲜的汉人。辽东总兵李成梁之长子,明朝名将。李如松骁勇善战,初承父荫授部指挥同知,充宁远伯勋卫。因战功迁署都督佥事,为神机营右副将。后升任山西总兵官。曾指挥过万历二十年(1592年)的平定宁夏哮拜叛乱、闻名世界的壬辰抗倭援朝战争,以其抗倭成就名垂千古。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出任辽东总兵。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在与蒙古部落的交战中阵亡,年五十。死后,朝廷追赠少保、宁远伯,赐谥“忠
江彬(一说濒),明朝边将,曾随军与鞑靼作战,善察言观色,后来成为明武宗的义子,赐姓朱,封为宣府、大同、辽东、延绥四镇的统帅。
杨应龙(1551年-1600年),四川播州世袭土司,杨氏地方政权的第二十九代统治者, 后因造反,明朝派兵对海龙屯多日激战,后杨应龙溃败。明代时,在播州设立宣慰使司,驻地相当于今贵州遵义市。隆庆五年(1571),杨应龙世袭了父亲杨烈的播州宣慰司一职。万历十四年(1586),杨应龙升任都指挥使,因从调有功,加封为骠骑将军。万历十四年,因向朝廷进献大木美材七十棵,受赐飞鱼服与都指挥使职。
仇鸾(?—1552年),明陕西镇原(今属甘肃)人,字伯翔。出身将家,封咸宁侯。
李如月(?-1652年),广东东莞人,南明政治人物。永历时官至山东道御史。永历六年(顺治九年,1652年),孙可望将陈邦傅父子剥皮揎草,将尸体送往安龙等地示众。李如月见状不满,上疏劾奏孙“擅杀勋将,无人臣礼”,永历帝反责打李如月四十大板。
郭桓,明初户部侍郎。洪武十八年(1385年)三月,御史余敏、丁廷举告发户部侍郎郭桓利用职权,勾结其他官吏,私吞太平、镇江等府的赋税,史称“郭桓案”。
李化龙(1554年—1624年),一说为(1554年—1611年),字于田,长垣县老李庄人,明朝中期将领、戎政尚书。万历二年(1574年)进士,任嵩县知县。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巡抚辽东,击破把兔儿等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同意小歹青开通木市的请求,同年离任。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被朝廷起用征讨播州杨应龙叛乱,历时一百十四天平乱。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开通淤河二百六十里,天启四年(1624年)死于任上,谥号襄毅,赠少师,加赠太师。
许仲琳(约1560年—约1630年),亦作陈仲林,号钟山逸叟,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市)人,生平事迹不详,明朝小说家。他生活在明代中后期。著有知名小说《封神演义》,因此而得名。
吴庸(约1046年—1106年),字邦献,原名彦明,浙江省庆元县大济村(今属松源镇)人。少时聪明好学,长大后博览经史,专治经济学问。
徐贲(1335年—1380年),字幼文,南直隶毗陵(今江苏常州市)人。后迁平江(今江苏苏州)城北,自号北郭生,元末明初画家、诗人。吴中四杰之一,明初十才子之一。张士诚抗元,招为僚属。张士诚死后,俆贲与张羽避居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洪武七年(1374),被荐入朝,洪武九年(1376)春,奉使晋、冀,授给事中。历任御史、刑部主事、广西参议,官至河南左布政使。洪武十一年(1378),大军征讨洮岷,以军队过境,犒劳失时,下狱。洪武十三年(1380),以“犒师不周”处死。
俺答汗(1507年—1582年),16世纪后期蒙古土默特部重要首领,孛儿只斤氏,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后裔,达延汗孙。又译作阿勒坦汗、阿拉坦汗。明朝嘉靖年间崛起,其部落初期游牧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一带,后逐渐强盛,逐原草原霸主察哈尔部于辽东,成为右翼蒙古首领。控制范围东起宣化、大同以北,西至河套,北抵戈壁沙漠,南临长城。后他为开辟牧场,又征服青海,甚至一度用兵西藏。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俺答在多次遣使要求开放朝贡贸易未果后兵临北京,以武力要求明朝政府开放边贸,史称庚戌之变。嘉靖三十年(1551年),明朝被迫
方从哲(?-1628年),字中涵。浙江德清(今属浙江省湖州市)人。明末首辅大臣。隶籍锦衣卫,家京师。其远祖名方觉亮,籍贯浙江湖州府德清县。明永乐时任锦衣卫指挥使。成祖迁都北京,他随驾从南京迁来,后家大兴方家庄。至于再往前追溯,则已失考。方从哲在万历末期曾独相七年,对当时的政局有过重大影响,也曾遭到当时的东林党人和后来受他们影响的一些人士的批判。应当说,他是明末历史上一个重要人物。
张羽(1333-1385)元末明初文人。字来仪,更字附凤,号静居,浔阳(今江西九江)人,后移居吴兴(今浙江湖州),与高启、杨基、徐贲称为“吴中四杰”,又与高启、王行、徐贲等十人,人称“北郭十才子”,亦为明初十才子之一。官至太常丞,山水宗法米氏父子,诗作笔力雄放俊逸,著有《静居集》。
明朝嘉靖帝的宫女,壬寅宫变的首位实行人。她在宫中的身份为常在或答应。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十月二十一日(实为二十二日卯时分),杨金英与苏川药、杨玉香、邢翠莲、姚淑翠、杨翠英、关梅秀、刘妙莲、陈菊花、王秀兰等宫女试图将嘉靖帝勒死,未遂,史称壬寅宫变。根据杨金英自己的口供,张金莲事露方告,徐秋花、邓金香、张春景、黄玉莲皆同谋,王宁嫔主谋,曹端妃也知情。事后,嘉靖帝下旨,将这些涉案的妃嫔宫女不分首从都凌迟处死。家属被连坐斩首十人,罚为奴婢二十人,财产籍入,诸以异姓收系者审辨放出。
李可灼,男,汉族,明朝万历时期人物,任鸿胪寺丞。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八月二十九日,因内阁首辅大学士方从哲推荐,明光宗朱常洛身体不适,上呈红丸,明光宗朱常洛服下后,病情稍缓,暖润舒畅,直呼:“忠臣!忠臣!”于是下午三时复进一丸,九月一日五更时暴毙,在位仅30天。史称“红丸案”。
杨基(1326~1378)元末明初诗人。字孟载,号眉庵。原籍嘉州(今四川乐山),大父仕江左,遂家吴中(今江苏苏州),“吴中四杰”之一。元末,曾入张士诚幕府,为丞相府记室,后辞去。明初为荥阳知县,累官至山西按察使,后被谗夺官,罚服劳役。死于工所。杨基诗风清俊纤巧,其中五言律诗《岳阳楼》境界开阔,时人称杨基为“五言射雕手”。少时曾著《论鉴》十万余言。又于杨维桢席上赋《铁笛》诗,当时维桢已成名流,对杨基倍加称赏:“吾意诗境荒矣,今当让子一头地。”杨基与高启、张羽、徐贲为诗友,时人称为“吴中四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