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文遥,字德远,河南洛阳人。鲜卑族,魏昭成皇帝拓跋什翼犍的后裔,常山康王拓跋素的玄孙,暨阳子拓跋可悉陵的曾孙。
元赞系北魏孝文帝第五子广平(武穆)王元怀之孙,父元悌,乃北魏孝武帝之兄。元悌二十三岁左右死在了尔朱荣杀入洛阳城的那天,那时元赞最多只有10岁,所以元修对他比较照顾,还准备把他培养成文武全才,532年,元修刚坐在龙椅上,就任命最多只有14岁的元赞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还派了当时的豪门卢家最杰出的儒家大师卢辩作他的老师,后来卢辩成为北周制度的设计人之一。
宇文颢(?-524年),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县)。北周宗室大臣,太祖宇文泰长兄,权臣宇文护之父。生性至孝,英勇善战。孝昌二年(526年),其父宇文肱与卫可孤战于武川南河,临阵坠马,宇文颢为救父亲而战殁。保定元年,追赠太师、柱国大将军、大冢宰、恒州刺史,封邵国公,谥号为惠。
元戊,西魏文帝元宝炬第三子,西魏废帝元钦同母弟,西魏恭帝元廓之兄,母亲为皇后乙弗氏(乙弗皇后),封武都王,曾任秦州刺史。
北魏幼主元钊(526年—528年),鲜卑族,孝文帝元宏曾孙,京兆王元愉之孙,临洮王元宝晖之子,南北朝时期北魏皇帝,在位仅四十五天。
宇文宪(544年-578年),字毗贺突,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鲜卑族,北周文帝宇文泰第五子。初封涪城县公,后晋封安城郡公。孝闵帝即位,授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明帝即位,授任大将军。武成初年,任益州总管兼益、宁、巴、泸等二十四州诸军事及益州刺史,晋封齐国公,食邑一万户。十六岁时,镇服蜀地,安抚治理井井有条,诉讼集于一身而不见疲倦。蜀人感激他共同立碑,称颂其功德。保定年间,征召回京,任雍州牧。其后多次击败北齐军。建德六年(577年),北周灭亡北齐,宇文宪发挥了很大作用。宇文宪善计谋,多策略,尤擅
宇文毓(534年—560年5月30日),小名统万突,代郡武川人,北周文帝宇文泰庶长子,母姚夫人,南北朝时期北周第二位皇帝,556年―560年在位。大统十四年(548年),封宁都郡公。累授大将军,镇守陇右。556年,孝闵帝宇文觉践祚,进位柱国、岐州刺史等,在地方治理很有政绩,深受百姓感激。次年九月,宇文护废黜孝闵帝,迎宇文毓继位。武成元年(559年),宇文毓以称王不足以威天下,故改称皇帝,建元武成。武成二年(560年),宇文毓被宇文护派人毒死,时年二十七岁,谥号明皇帝,庙号世宗,葬于昭陵。
字见赜,清河东武城人。生年不详,卒于陈宣帝太建中,年四十九岁,代表作有《明 君词》、《湓 城》等。《吴中先贤谱》 苏 文 编绘
庾(yǔ)信(513年—581年),字子山,小字兰成。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南北朝时期文学家、诗人。其家“七世举秀才”,“五代有文集”,父庾肩吾为南梁中书令,亦是著名文学家。庾信“幼而俊迈,聪敏绝伦”,自幼随父出入于萧纲的宫廷,后来又与徐陵一起任萧纲的东宫学士,成为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他们的文学风格,也被称为“徐庾体”。累官
张宗之(428-496年),字益宗,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北魏大臣。魏太武帝时,其父张孟舒胁从缑氏宗文邕谋反。张宗之被执入京,遭受腐刑,成为宦官。为人忠厚谨慎,擢为侍御中散,赐巩县侯。历奉太武帝、文成帝、献文帝、孝文帝四朝,累官散骑常侍、镇东将军、冀州刺史,封彭城郡侯。太和二十年(496年)卒,赠建节将军、怀州刺史,谥号为敬。
于翼字文若,太师、燕公谨之子。美风仪,有识度。年十一,尚太祖女平原公主,拜员外散骑常侍,封安平县公,邑一千户。
赵黑(410-482年),初名赵海,字文静,祖籍河内温县,生于酒泉安弥(今甘肃临水县)。北魏宦官,孝文帝朝大臣。本凉州隶户,没为阉人,改名赵黑。有容貌,恭谨小心。迁侍御,典监藏,拜安远将军,赐爵睢阳侯。转选部尚书,能自谨厉,当官任举,颇得其人。加侍中,进爵河内公。累进散骑常侍、尚书左仆射,复兼选部。出为假节、镇南大将军、仪同三司、定州刺史,进爵为王。克己清俭,忧济公私。太和六年秋,卒于冀州刺史任上,追赠司空,谥号为康。
庾岳(?-407年),字业延,代郡鲜卑人。北魏开国功臣,著名将领。恭慎修谨,善处危难之间,太祖喜之。以为外朝大人,参预军国。从平中原,拜安远将军。为将有谋,治军清整,名冠诸将,封为西昌公。拜相州刺史,公廉平当,深得百姓称赞。累迁司空,赐南宫房地。天赐四年(407年),为太祖冤杀,时人惜之。其子庾陵,继承爵位。
赵彦深(507年-576年),原名隐,字彦深,避齐庙讳以字行。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后为平原(今山东平原)人。性聪敏,善书计,初为尚书令司马子如贱客,供写书。子如善其无误用为书令史,补大丞相功曹参军。文翰多出其手,号为敏给。后封宜阳王,武平四年(五七三)转司徒。卒年七十。
臧质(400年-454年),字含文,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南北朝时期宋朝名将,宁朔将军臧熹之子,武敬皇后之侄。臧质早年历任世子中军行参军、员外散骑侍郎、抚军参军、建平太守、历阳太守、徐兖二州刺史等职,深受治下百姓爱戴。元嘉北伐时,臧质坚守盱眙,抵抗北魏皇帝拓跋焘,因功封为使持节、监雍梁南北秦四州诸军事、冠军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开国子。后来,臧质支持宋孝武帝,平定刘劭之乱,被任命为车骑将军、江州刺史、始兴郡公,并逐渐萌生异心。孝建元年(454年),臧质与荆州刺史刘义宣、豫州刺史鲁爽一同起兵造反,被朝
周弘正(496-574年),字思行,汝南安城(今河南汝南东南)人。南朝大臣,东晋光禄大夫周顗之九世孙。年十岁,通《老子》《周易》。 起家太学博士,迁丹阳主簿。弘正知玄象,善占候。大同末年,预知侯景之乱。太平元年,授侍中,领国子祭酒,迁太常卿、都官尚书。陈霸先即位,授太子詹事,迁侍中、国子祭酒,授金紫光禄大夫,领国子祭酒、豫州大中正,累官尚书右仆射。太建六年(574年),卒于官,时年七十九。追赠侍中、中书监,谥号简子。
张公艺,郓州寿张(今山东台前县孙口乡桥北张村,一说今山东阳谷县寿张镇)人,生于公元578年(北齐承光二年),卒于公元676年(唐仪凤元年),历北齐、北周、隋、唐四代,寿九十九岁。张公艺是我国历史上治家有方的典范,他们家族九辈同居,合家九百人,团聚一起,和睦相处,千年以来,倍受历代人民尊敬,传为美谈。在当今建设两个文明的时代里,建立一个文明的家庭,更具有它新的现实意义。
周文育(509年-559年),字景德,原名项猛奴,义兴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南北朝时期陈朝名将。周文育原是新安人,后被义兴周荟收为养子,教以武艺,后随周荟大战白水蛮,勇冠三军。周荟死后,又随南江督护卢安兴征战,封南海令。在攻打广州时,被陈霸先俘虏,从此归顺陈霸先。侯景之乱时,周文育随陈霸先起兵,击败蔡路养、李迁仕,克平侯景。此后,周文育率兵平定杜龛、张彪,击退徐嗣徽,扫平萧勃,被封为镇南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在征讨王琳时,周文育兵败被擒,后逃回,封寿昌县公。永定三年(559年),周文育与周迪一起攻
张融(444~497)中国南朝齐文学家、书法家。字思光,一名少子。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出身世族,宋会稽太守畅子。弱冠知名。初仕宋为封溪令。后举秀才,对策中第,为仪曹郎。以故免官,复摄祠部、仓部二曹。又被萧道成辟为太傅掾、迁中书郎。入齐,为长沙王萧晃镇军,竟陵王萧子良征北谘议,并领记室,司徒从事中郎。官至黄门郎,太子中庶子,司徒左长史,世称“张长史”。《吴中先贤谱》 苏 文 编绘
周兴嗣(469-521),字思纂,祖籍陈郡项(今河南沈丘县)。生于居江南姑熟(今安徽当涂)。南朝大臣,史学家。博学,善于属文。梁武帝继位,拜安成王国侍郎。帝每令兴嗣为文,如《铜表铭》《栅塘碣》《檄魏文》《次韵王义之书》。每奏辄称善,官终给事中。参撰皇帝实录、皇德记、起居注、职仪等百余卷,著有文集十卷,《千字文》传诵千古。梁武帝普通二年,卒。《梁书》及《两唐书志》传于世。
长孙道生(370年―451年),代郡人,太尉、柱国大将军、北平王长孙嵩之侄,南北朝时期北魏将领。多次率军征讨,屡立战功,官至司空、侍中等,封上党王。长孙道生是北魏三朝元老,一生忠厚廉谨,寡欲知足,不慕奢华。虽身居三司显职,但衣无华饰,食不兼味。一副马鞯使用几十年,已是破旧不堪仍舍不得丢弃。他的住宅低矮窄小,与朱门连街的华宅高院相比,残如破庙。他的儿子觉得有失体面,多次劝说父亲修缮未果,便趁父亲率征之机,对原有住宅进行大规模改建,筑成四周带有廊屋的堂庑和高大华美的门楼。长孙道生回家后看到新修的府邸,感叹道:
宗悫[què],字元干,南阳人,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将领。他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精心刻苦地练武,直到练成才对他叔父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乘风破浪”这句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后来宗悫真的成为一位赫赫有名的大将军。
长孙观,生卒年不详,鲜卑族,代郡人,司空、侍中长孙道生之孙,南北朝时期北魏将领。皇兴元年(467年),长孙观奉命援救磐阳。皇兴四年(470年),担任征西大将军、假司空督河西七镇诸军事,攻打并击败吐谷浑。孝文帝继位后,担任殿中尚书、侍中。延兴三年(473年),吐谷浑侵犯北魏,长孙观担任大都督,率军击败吐谷浑军。同年,氐族部落谋反,长孙观奉命讨伐叛军。后任征南大将军,死后在云中金陵陪葬,谥号定。
祖冲之(429-500),字文远。出生于建康(今南京),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县),中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一生钻研自然科学,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三方面。他在刘徽开创的探索圆周率的精确方法的基础上,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他提出的“祖率”对数学的研究有重大贡献。直到16世纪,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才打破了这一纪录。由他撰写的《大明历》是当时最科学最进步的历法,对后世的天文研究提供了正确的方法。其主要著作有《安
张绾(500年?—562年?),字孝卿,范阳方城人,张缵四弟。为国子生,湘东王尝策之百事,绾对阙其六,号为百六公。举高第,长兼秘书郎,官散骑常侍,迁御史中丞。时缵为仆射,百司就列。兄弟道驺,分趋两陛,前代未有也。官终尚书右仆射。绾作有文集十一卷,(《两唐书志》作十卷。此从《隋书志》)传于世。
祖莹(?-535年),字元珍,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县)人。北魏大臣,著名文学家。自幼喜欢读书,八岁背诵《诗》《书》。因才能超众,受到北魏孝文帝召见,为彭城王府参军。历任散骑侍郎,迁国子祭酒,领黄门侍郎、幽州大中正,监起居注。后除秘书监,以参议律历,赐爵容城县子。以功迁仪同三司,进爵文安县伯。天平二年,薨,赠尚书左仆射、司徒公,冀州刺史。
蔡佑(一作蔡祐,506年-559年),曾赐姓大利稽氏,字承先,陈留圉县(今河南杞县)人,南北朝时期西魏猛将。蔡佑原为宇文泰帐下都督,后被宇文泰收为义子,随其讨伐侯莫陈悦,迎奉北魏孝武帝,封苌乡县伯。西魏建立后,蔡佑被封为宁逆将军,屡次与东魏军交战,被敌军称为“铁猛兽”,官至大将军、怀宁郡公。公元557年,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建立北周,蔡佑被任命为少保、小司马。武成元年(559年),蔡佑出镇原州,病死于任上,追赠柱国大将军、原州刺史,谥号“庄”。
李穆(510年―586年),字显庆,自称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南北朝至隋朝名臣,将领。西汉骑都尉李陵的后代,将门家风,一生战功卓著。北魏时,追随宇文泰平侯莫陈悦之乱,后因推举迎接北魏孝武帝有功,被授予都督,获封永平县子。西魏大同四年(538年),在与北齐军队交战中,李穆急中生智,救宇文泰于险境,因此在北周平步青云。至北周末年,官至大左辅、太傅,并州总管。其家族子弟亦广被恩泽。北周末年,杨坚以外戚之身取而代之,建立隋朝。李穆在尉迟迥叛乱中支持杨坚平叛而握有功勋,被封为太师,获得赞拜不名、无反不死的殊荣和
[约公元四七九年至五二二年间在世]字世明,东海郯人。生卒年不详,约齐高帝建元初年至梁武帝普通三年之间在世,年二十四岁。
谢惠连(407~433年),南朝宋文学家。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家在会稽(今浙江绍兴)。南朝宋文学家。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出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他10岁能作文,深得谢灵运的赏识,见其新文,常感慨“张华重生,不能易也。”本州辟主簿,不就。谢惠连行止轻薄不检,原先爱幸会稽郡吏杜德灵,居父丧期间还向杜德灵赠诗,大为时论所非,因此不得仕进,官位不显,仕宦失意,为谢灵运“四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