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埃尔·布尔迪厄简介
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08–01~2002–01–23)),法国哲学家、文化社会学家。
又译布丢、布迪厄、布迪约、布尔迪约。
生于登古昂一乡村邮递员家庭,卒于巴黎。
曾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学习哲学,1954年获博士学位。
此后担任过巴黎大学和另外几所大学助教,1964年被聘为巴黎高等实验研究院教授。
1968年任欧洲社会学中心主任,1982年成为法兰西学院成员,并任《社会科学研究学报》主编。
布尔迪厄的文化社会学研究方法既不同于20世纪50年代在法国占支配地位的纯理论性的、学院式的传统社会学方法,又有别于流行于美国的“经验性–实证性”倾向,而主张将二者结合起来,从分析社会的历史和现状的各种现象入手,将分析结果提高到理论高度,从而透视出其内在的文化意义。
在他看来,语言、传媒、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神话传说等,构成了一个开放的、不断扩展和变化的符号系统,其结构是人类精神的功能性表现。
这个符号系统应被理解为一个“大文本”,一个“意义载体”,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生产着、创造着一种社会文化形态的历史和现实。
布尔迪厄提出了“资本”的概念,并将其划分为社会资本、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
他深入研究了这三种“资本”的本质,以及彼此间的关系、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方式。
此外,他还提出了“场”的概念,一反过去将社会看作铁板一块的一个整体的观念,而强调每一个具体领域的现实自律性。
在他看来,文学被一种遵循着自身逻辑的秩序所支配,作为相对独立的“场”,文学与经济、政治、法律等“权力体制”并非处于从属关系,而是平行的,通过对上述领域有效的法则的拒绝体现出一种离心倾向。
主要著作有《象征性权力的理论基础》(1974)、《一种建立在控制论社会的人类学基础之上的实践理论的设计》(1976)、《社会空间和阶级》(1983)、《学术人》(1988)、《教育、文化和社会再生产》(1990)、《文学场》(1991)、《语言与符号的暴力》(1993)和《实践的理性》(1998)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