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水是生命之源,但同样的盐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古代盐的发展历史,不是武器胜似武器,齐国靠它成为春秋五霸。
中国古代最早发现和利用自然盐,是在洪荒时代,与动物对岩盐、盐水的舐(音:试)饮一样,是出自生理本能。中国古代流传下的“白鹿饮泉”、 “羝(音:低)羊舐土”的记载都说明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动物行为而发现了盐的存在。
文献记载的“煮海为盐”的时代,是在神农时代(公元前2370 年-公元前2338年)。
《说文》:“夙沙氏煮海为盐。” 意思就是夙沙氏以海水煮卤,煎成盐,颜色有青、黄、白、黑、紫五样。所以后人就把夙沙氏作为是海水制盐用火煎煮之鼻祖,尊崇其为“盐宗”。
为什么要在距今4300年左右的时候才想起来要煮海为盐呢?
那是因为到了伏羲时代(公元前2400年 –公元前2370年),中国人口重心所在地也就是现在的鲁西豫东地区已经没有足够的禽类和兽类为人们提供肉食来源了,由于动物的血和肉里面含有足够人体所需要的盐分,所以人类如果采取肉食为主、蔬果和谷食为辅的生活方式,那么人类是不需要吃盐的。
因此,伏羲时代成为鲁西豫东地区从肉食为主向谷物为主的转变时代。因为谷物没有像肉类那样含有盐分,所以就产生了吃盐的独特需求,这样就出现了宿沙氏这样的专业煮盐的部族。
文献记载夙沙氏部落的子民自己推翻了头领而归化于神农氏。这与神农教人种五谷的记载是一致的,也就是说谷食和吃盐是同时发生的。
中国最早发现并利用的自然盐有池盐。其产地在晋、陕、甘等广大西北地区,最著名的是山西运城的盐池(即解池、河东盐池)历史悠久。现在史学界就有观点认为是“盐之争夺”导致炎黄合并,这个看法被中国盐业史研究学者所认可和接受。
史学家张其昀在1981年于中国台湾出版的《中华五千年史》中称:“黄帝克炎帝于阪泉,擒蚩尤于涿鹿,两者实为一事”,而“炎、黄血战,实为食盐而起”。战争起因和争夺的目标,就是现在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的“盐湖”。
在随后出版的《中国文化史导论》中,学术大家钱穆进一步提出,解县盐池是当时古代中国中原各部族共同争夺的一个目标,谁占据了盐池,便表示他有了担任各部族共同领袖之资格。
当年黄帝和蚩尤之间的战争,除了单纯的土地、权力和女人的争夺外,更重要的是争夺山西运城的盐池,最后以黄帝的胜利而告终。食盐不仅是争夺的对象,更能引发战争,战争中谁拥有“盐”资源,谁就是老大,最后获胜的概率极大。盐是左右天下大势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每逢乱世割据,得天下者必先得盐。
春秋战国时代,齐国之所以能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食盐功不可没。就是因为齐国控制了山东地区的海盐。
公子小白得到王位后,做起了甩手掌柜,运营交给了管仲。公元前685年,管仲当上了春秋时期齐国的上卿,相当于丞相。
当时齐国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盘踞在南方的楚国,楚国之所以强大,主要凭借的是楚国深远的战略纵深和庞大的人口。齐国要想称霸天下,首要的任务是战胜楚国,击败楚国很简单,无需战争。
楚国虽然是春秋各国中领土最多的,地大物博,但不产盐,这是楚国的软肋。齐国看到楚国这个软肋,决定利用自己做生意的专长,先打一场经济战。
齐国靠海,这就使得其拥有丰富的因海而生、含盐浓度比正常海水高四五倍的卤水,这是制作食盐的原材料。海洋中的盐分结晶沉淀之后,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岩石状态的食盐质地最佳。所以,海盐的质量非常好。
因此,齐国的盐既产量大又质量好。如此之物,自然成为畅销品,其它国家纷纷抢着买,楚国自然不例外。更为关键的是,管仲还将食盐国家专营。
齐国实行“民制官卖”,私人按照官方的标准制成盐后,由官方统一收购。这些盐到了齐国政府手里就成了威力巨大的“贸易武器”。
管仲颁布法令将齐国的高山和大海统统纳入政府的管辖之中。政府组织专门的工匠砍伐山林、煎煮海水、生产海盐。他还大幅度提高海盐的价格,控制它的对内和对外贸易。
楚国也只能硬着头皮在“国际”市场上高价收购齐国的食盐,这样使得楚国竞争力大大削弱。而管仲这种由政府统一收购、统一定价、统一销售的食盐专卖政策,迅速为齐国积累了大量财富,使其一跃成为春秋霸主。
管仲由此成为食盐专营制度的发明者,被后人尊为“盐业宗师”。
盐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同样,也影响了后来的秦国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秦帝国的崛起离不开食盐资源的支撑与扩张。
首先,秦国本身有盐资源。秦帝国食盐资源既不是池盐,也不是海盐,而是崖盐。崖盐是食盐的一种。《天工开物》中详细描述了盐的类别。“凡盐产最不一,海、池、井、土、崖、砂石,略分六种”。可见崖盐的确是食盐的一种。
而这种食盐刚好秦国有。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五·食盐》记载:“盐品甚多……阶、成、凤州所出,皆崖盐也,生於土崖之间,状如白矾。”《天工开物》记载:“凡西省阶、凤等州邑,海井交穷。其岩穴自生盐,色如红土,恣人刮取,不假煎炼。”
以上文中所谓的“阶”乃指阶州,在今天的甘肃武都。“凤”乃指凤州,在今天的陕西凤县。刚好这两个地方都在秦国境内。
其次,秦国善于抢夺盐资源。抢夺敌国的盐产区,摧垮其军队作战能力,瓦解其国家经济命脉。
公元前293年,白起在伊阙击败韩魏联军,斩首二十四万。战场上的失利,迫使韩、魏两国再次做出割地换和平之举,韩国将自己的武遂、魏国将自己的河东郡割让给了秦国。河东郡下辖运城,这是池盐的重要产区。魏国割让河东郡意味着池盐产区成了秦国的囊中之物。
战国后期的齐国每况愈下,饱受战火摧残的齐国海盐产量很难再做到对外输出。这又间接断了其它国家的盐资源。
当然,最后拥有盐资源的,除了秦国外,还有楚国。当年秦国兼并天下最强的就是楚国,秦始皇为了拿下楚国动用了举国之力,耗费了4年时间才征服。楚国之所以难征服,主要是楚国掌握了巴国的盐资源。
楚国的扩张使其掌握了巴蜀盐区和江淮盐区。为了彻底击垮楚国,秦楚之间展开了一场争夺食盐资源的较量,最后的结果是秦国获胜。
公元前279年,秦国攻入楚国国都,夺取了巴东盐区,此举切断了楚国的食盐资源。秦楚食盐之战秦国的胜利奠定了秦国统一六国的基础。
唐代实行食盐官卖“榷盐法”《新唐书》记载:“天宝、至德年间,盐每斗十钱”
秦汉以后,“盐财政”对于经济的影响愈发显著。齐国人管仲的“官营”思想,为历朝历代所推崇和效仿,垄断成为封建朝廷增加财税的通行手段。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在长期的平定北方匈奴边境战争中,耗空国库。于是,汉武帝下令“笼天下盐铁”,以保证战争和国防军费。
唐朝在中叶后,实行食盐官卖的“榷盐法”,其实就是强行加价卖盐,增加财税。据《新唐书·食货志四》记载:“天宝、至德年间,盐每斗十钱”,后来“尽榷天下,斗加时价百钱而出之,为钱一百一十。”每斗盐由10钱(文),一下子涨到110钱。为此历朝都出台了许多“禁私令”。
汉武帝的禁私令规定,私贩食盐一旦发现,要“左趾”,就是将犯人的左脚大拇指砍掉。五代时的后唐也有相应的惩治措施:贩私盐“五斤以上,买卖人各决臀杖二十,处死”。对于“不惧条流再犯者,”不论多少斤,“并处极法”。后周广顺二年(公元952年)盐法则规定:“刮碱煎炼私盐,所犯一斤以下,徒三年,配役;一斤以上,并决重杖一顿,处死。”
明清时期,官府“禁私”之严空前,几乎与现代禁毒一样严厉。但由于暴利的驱使和生活所迫,私盐贩卖历代不绝。而且,因盐而起的社会事件层出不穷。如唐末,贩私盐出身的王仙芝、黄巢,率先起义;再如元末,盐户出身的张士诚带领盐民揭竿而起……由此可见,盐与江山社稷能否稳定息息相关。
古人眼里的盐被视为“天藏之物”《神农本草经》记载:戎盐“主明目”“坚肌骨”“去毒虫”
中国的盐品种丰富,主要有池盐、井盐、岩盐和海盐。在中国古代,已形成了丰富多元的“盐文化”。在古人眼里,盐简直成了无所不能的神物,视之为“天藏之物”。古人对盐的药物开发和利用很早。《神农本草经》卷三“下经”即称,戎盐“可以疗疾”,“主明目,目痛,益气,坚肌骨,去毒虫。”除了抗菌、消毒,还认为盐可“解毒”,如误中“班茅”毒,用“戎盐解之”。
当然,盐的功能首先表现在食物调味上。早在上古周代,就有了“特供盐”。盐是咸的,但供给周王室的盐“味甘美也”,人称“饴盐”,此盐产于西部羌戎人生活的地区,又称“戎盐”,在各种盐中品质最好,所以成为特供盐,故又有“君王盐”一名。除了上等的饴盐外,还有苦盐、散盐、形盐等。在不同的场合和食物中,要使用不同的盐。《周礼·天官》“盐人”条规定:“祭祀供其苦盐、散盐,宾客供其形盐,王之膳羞供其饴盐。”
盐还成为古代“宫斗”的秘密武器。据《晋书·后妃传》记载,晋武帝司马炎的后宫有近万名嫔妃,晚上不知宠幸哪位是好。于是坐着羊车,车停在哪位妃子门前就与哪个妃子过夜。有心计的妃子便在门上插竹枝,地上洒盐水,以吸引羊舔食驻足,此即所谓“羊车望幸”一说。顺便说一下,在未有人工食盐以前,古人正是利用羊这类牲畜的习性,找到了自然盐品。传说中的“羝羊舐土”,所指的就是这事。
新中国成立后,盐产业继续高速发展,普普通通的盐,突然向人们展示了它无比丰富的面孔:食用盐中就有盐分含量比较低的低钠盐、各种特殊味道的调味盐;用于保健的有沐浴盐、洗发盐、泡脚盐;用于清除水垢的活性盐;用于冬天融化积雪的融雪盐等等。
今天,中国的食盐生产早已现代化,广泛采用了世界先进的真空制盐技术。食盐的生产厂家也遍布华夏各地,目前,中国每年的盐产量已达8000多万吨,但是只有10%供人们食用。其他绝大部分用于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创造着无数的精彩和辉煌。
回望因盐引发的历史,马克·库兰斯基在《盐的历史》一书中感慨:“现在看来,为了盐而打仗非常愚蠢,不过以后的人们看到我们今天为了石油而打仗,也许会有相同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