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 > 历史事件 > 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

(国北宋与辽在澶州缔结的一次盟约)
更新于:2024-02-02 11:24:42

澶渊之盟(汉语拼音:Tanyuanzhimeng;英语:Chanyuan Treaty of Alliance),中国北宋与辽在澶州(今河南濮阳附近)缔结的一次盟约。

澶州亦名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北宋景德元年(1004),辽承天皇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以收复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旧南关)南十县为名,发兵南下。

闰九月,辽军进入宋境,采取避实就虚的战术,绕过宋军固守的城池,十一月,破宋军守备较弱的德清军(今河南清丰)、通利军(今河南浚县西北)等,抵达黄河边的重镇澶州城北,威胁宋朝的都城东京开封,宋朝野为之震动,人心惶惶。

宋朝大臣王钦若主张迁都昇州(今江苏南京),陈尧叟主张迁都益州(今四川成都);宰相寇準力请宋真宗赵恒亲征。

宋真宗率军北上。

这时寇準倚重的将领是在历次抗辽战斗中屡立战功的杨嗣和杨延朗(杨业之子,后改名延昭)等人。

杨延朗上疏,建议“饬诸军,扼其要路,众可歼焉,即幽、易数州可袭而取”,但未被采纳。

宋军在澶州前线以伏弩射杀辽南京统军使萧挞凛(一作览),辽军士气受挫。

宋真宗在寇準一再催促下,登上澶州北城门楼以示督战,宋军士气为之一振。

宋、辽两军出现相峙局面。

辽军这次南侵,原为掠夺物资和政治讹诈,因折将受挫,故同意与宋议和。

宋真宗为使辽军尽快北撤,不惜代价向辽求和。

十二月,宋、辽商定和议,交换“誓书”,约定:宋朝每年给辽绢20万匹、银10万两,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不得收留对方逃亡的“盗贼”,双方可以依旧修葺城池,但不得创筑城堡、改移河道。

此外,又约定辽帝称宋帝为兄,宋帝称辽帝为弟,宋辽为兄弟之国。

盟约缔结后,宋、辽实际正式承认各自据有关南、幽燕之地,形成长期并立的形势,两国之间不再有大的战事,为中原与北部边疆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评价

蒋复璁曾说及宋辽澶渊之盟“影响了中国思想界及中国整个历史”。

黄仁宇说:“所以澶渊之盟是一种地缘政治(geopolitics)的产物,表示这两种带竞争性的体制在地域上一度保持到力量的平衡。

优点

富弼以为岁币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费用百分之一、二,“则知澶渊之盟,未为失策。

”“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长者),不识于戈””; 在宋真宗时,一场中等规模的战争(约十万人左右),即需3000万两白银,就算没有战争只是重兵防备一年的开支,也十分惊人。

给辽国的岁币,其实最后大都由宋辽的边界贸易(榷场)重归宋朝之手,根本来说等于是没有损失。

缺点

(以下是王安石派说法)王安石和富弼认为澶渊之盟之后,宋朝真宗、仁宗、英宗三朝政府“忘战去兵”,河北军和京师军“武备皆废”,只剩下陕西军可用,马知节、曹玮、王德用等武臣被排挤,文臣掌握了西府的支配权,王钦若和陈尧叟深获宠幸,以至于导致庆历增币(宋仁宗时货币供给量大増。

本文标签:澶渊之盟

上一篇:官渡之战

下一篇:花石纲

版权声明:

本文关于历史事件《澶渊之盟》的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utohao.com/lswenhua/67884.html

澶渊之盟资料

澶渊之盟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