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耶难陀·娑罗室伐底,(Dayānanda Sarasvatī ;1824~1883),近代印度教改革家。原名穆拉·商羯罗。达耶难陀生于西印度卡提瓦尔一个富有的婆罗门家庭。年轻时曾作为游方僧游历印度各地。
狄尔泰,(Wilhelm Dilthey,1833~1911),德国哲学家,生命哲学的奠基人。狄尔泰早年曾受哲学史家 K.费舍、历史哲学家 L.兰克的影响。他先后在巴塞尔大学、基尔大学、布雷斯劳大学和柏林大学担任哲学教授。
罗摩奴阇,(Rāmānuja ;约生活在公元11~12世纪),印度吠檀多派有限不二论哲学家,虔诚派运动的领袖。
商羯罗,(Sankara ;约788~820),印度古代哲学家,吠檀多派代表人物。商羯罗生于西南印度喀拉拉邦的伽拉迪。属婆罗门种姓。早年随吠檀多派哲学家牧尊(约8世纪)学习,曾在印度各地游历,传播自己的理论,后卒于北印度。
弥勒(汉语拼音:mí lè),(梵文:मैत्रेय Maitreya;巴利文:Metteyya),佛教菩萨名。即弥勒菩萨,意译为慈氏,音译为梅呾利耶、梅怛俪药,是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将在未来娑婆世界降生成佛,成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在贤劫千佛中将是第五尊佛,常被尊称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或弥勒佛。
邬达罗迦,(Uddālaka Āruṇi 生卒时间约为公元前7世纪),印度最早的唯物主义者。有人考证邬达罗迦的名字叫邬罗孙那。奥义书传说他是拘罗般迦罗国的婆罗门,做过祭司和教员,他的儿子叫师吠多揭堵。邬达罗迦和他儿子的对话是奥义书的著名篇章。
费希特(1762~1814)(汉语拼音:Fei xi te;英语:Fichte,Johann Gottlieb),德国哲学家。生于拉梅诺一手工业者家庭,早年家境贫寒,得邻人资助上学,曾入耶拿大学,后转入莱比锡大学 ,为生活所迫弃学担任家庭教师。后在耶拿大学任教,担任柏林大学第一任校长。他受I.康德批判哲学影响,主张哲学应阐明科学知识发生、发展的原则和方法。他提出“自我”作为他的哲学的起点,取消康德的“物自体”。认为自我作为纯精神性活动,首先是使自己具有实在性,即“自我设定自我本身”;然后“自我设定非我”,
瓦利·乌拉,(Shah Wali Ullāh ;1703~1762),中世纪印度伊斯兰教的经院哲学家和改革者。瓦利·乌拉生于德里。他对当时伊斯兰教中的教条主义、僧侣的寄生生涯、封建的陋俗等进行了批判,提出“模仿先知的榜样”,“回到《可兰经》去”的口号。
柯塔宾斯基(Tadeusz Kotarbiński;1886~?),波兰哲学家、教育家。柯塔宾斯基早年在里沃夫大学受教,1912年获博士学位。1918~1957年在华沙大学任讲师、教授,1957~1962年任波兰科学院院长。
赖兴巴赫,(Hans Reichenbach ;1891~1953),德国哲学家,逻辑实证主义的重要代表,柏林学派的领袖。主要从事科学哲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