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頠(267~300),中国西晋哲学家。字逸民。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曾任散骑常侍,国子祭酒兼右军将军、尚书左仆射之职。他反对王弼、何晏的贵无论。提出崇有论。认为万有的整体是最根本的“道”,万有不是由“无”产生的,而是“自生”的,“自生而必体有”。他还认为万物生化有其规律。从“崇有论”出发,他重视现实存在的事物,不满轻视事功的放达风气,力图论证封建等级制的合理性。裴頠的思想在当时有很大影响,被认为是崇有派领袖。著有《崇有论》。
裴光庭,唐朝诗人。字连城,绛州闻喜人,行俭之子。母库狄氏,则天时召入宫,甚见亲待,光庭由是累迁太常丞,以武三思婿坐贬郢州司马。开元中,擢兵部郎中,从东封还,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从谒诸陵,拜侍中,兼吏部尚书,加弘文馆学士。撰《瑶山往则》、《维城前规》二篇献之,手制褒美。其为吏部,因行俭长名榜。为循资格,并促选限。任门下省主事阎麟之专主选官,每麟之裁定,光庭随而下笔。时人语曰:“麟之口,光庭手。”博士孙琬以其用循资格非奖劝之道。谥为克。诗一首。《全唐诗》收录其诗作1首。
裴休,字公美,济源人,中国唐朝中晚期名相,诗人,盐税改革者之一。登进士第,举贤良方正异等,擢累监察御史、兵部侍郎。大中中,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诗二首。《全唐诗》收录其诗作2首。
马燧(724~793年),字询美,中唐名将。祖居右扶风(治今陕西兴平县)迁居汝州郏城(在今河南郏县)。少年习读兵书战策,沉勇而有谋略。天宝十四年冬(755),安禄山反唐,他单身潜入范阳,劝说贾循以范阳归唐。事未成,脱身走平原,转至魏郡(治今河南安阳市),潞泽节度使李抱玉署之为赵城尉。仆固怀恩反叛,他说服其将薛嵩脱离怀恩,以绝怀恩军之愧运。迁左武卫兵曹参军,累为郑州刺史,徙怀州。所至督农耕,勤教化,止烦苛,岁一税,人以为便。徙陇州,重边备,吐蕃人不敢越境。后随李抱玉入朝,代宗召见,授商州刺史,兼水陆转运使。
段文昌,字墨卿,一字景初,唐朝宰相,诗人,右卫大将军段志玄玄孙。贞元初,授校书郎,累擢翰林学士、中书舍人。穆宗即位,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未逾年,出为剑南、西川节度使。文宗立,拜御史大夫,节度淮南,徙荆南,终西川节度。集三十卷。今存诗四首。《全唐诗》收录其诗作5首(一首重复收录)。
赵光逢,京兆奉天人,唐末五代大臣,诗人,唐朝宰相赵隐长子。乾符五年登进士第,释褐凤翔推官,入为监察御史。乾宁三年,从驾幸华州,拜御史中丞,改礼部侍郎。后仕梁,至宰辅,封齐国公。诗八首。《全唐诗》收录其诗作4首。
武元衡,字伯苍,河南缑氏人,金坛令武平一之孙,殿中侍御史武就之子,中国唐朝大臣、诗人。建中四年,登进士第,累辟使府,至监察御史,后改华原县令。德宗知其才,召授比部员外郎。岁内,三迁至右司郎中,寻擢御史中丞。顺宗立,罢为右庶子。宪宗即位,复前官,进户部侍郎。元和二年,拜门下侍郎平章事,寻出为剑南节度使。八年,征还秉政,早朝为盗所害,赠司徒,谥忠愍。《临淮集》十卷,今编诗二卷。《全唐诗》收录其诗作192首。
来济,江都人,唐朝宰相,诗人,东汉中郎将来歙十九世孙,隋朝左翊卫大将军来护儿之子。宇文化及之难,护儿阖门遇害,济流离艰险。笃志好学,举进士。贞观中,初置太子司议郎,妙选人望,遂以济为之。迁中书舍人,与令狐德棻等同撰《晋书》。永徽中,拜中书令,出为庭州刺史。与突厥战,阵没。集三十卷,今存诗一首。《全唐诗》收录其诗作1首。
徐光溥(一作浦),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官员,官至同平章事(宰相),诗人。蜀人。事孟知祥,为观察判官。知祥称尊号,进翰林学士。后主昶时,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诗二首。《全唐诗》收录其诗作2首。
张镐(?~764),唐朝重臣。字从周。今山东省聊城市人。少有大志,精通经史。天宝末,官拜左拾遗,随从玄宗入川。肃宗即位,往辅之,拜谏议大夫,迁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劝肃宗“安养苍生”为要,勿信佛事。他奉命兼河南节度使,都统淮南等道诸军,讨伐安史叛军。他严明军纪,杖杀不听军令,逗留不进的将领;他密奏肃宗,劝其不要接受史思明的伪降,要提防滑州防御使许叔冀的叛乱。由于张镐淡泊名利,不事权贵,遂被宦官诬陷而被罢相。后来,史思明、许叔冀皆如张镐所言,果都叛唐。于是张镐又被召为太子宾客,左散骑常侍。代宗初,封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