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费逵(1886~1941)字伯鸿,号少沧。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出版家,中华书局创办人。陆费墀后裔。祖籍浙江桐乡,生于陕西南郑(今汉中市汉台区)。五岁起由母亲吴氏教读。六岁时随家迁南昌,仍由母亲教读。戊戌维新时,13岁的陆费逵受变法图强思想影响,自学新书和《时务报》。常与其父发生冲突。幸得其母支持,开始自学古文、史地和算学。光绪二十九年(1903)应他在南昌的日文教师、后到武昌任教的吕烈煌之邀前往江城。次年开办新学界书店,销售《警世钟》《猛回头》等书籍,并写成《岳武穆传》,借以抒发自己的反清思想。三十一年
胡乔木(汉语拼音:Hu Qiaomu;1912-06-01~1992-09-28),中国新闻工作者,中国共产党新闻出版事业和宣传教育工作领导人之一,政论家。江苏盐城人。卒于北京。1930年扬州中学毕业后入北平清华大学学习。1932年在盐城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北平(今北京)工作期间,任青年团市委委员、宣传部长。
柔石,中国现代小说家。姓赵,名平福,后改名为平复。柔石是其笔名。浙江宁海人。1902年9月28日生。父亲开小店谋生。因家境困难,柔石10岁才入学。1917年赴台州,入浙江省立第六中学。不久退学,在家自修。1918年秋,入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五四运动爆发后,柔石关心国家大事,参加晨光社,从事新文学活动。1923年师范毕业后,在慈溪等处任小学教员,并开始创作。短篇小说集《疯人》于1925年在宁波自费出版。内容以恋爱为题材,多为身边琐事的描绘和个人情绪的抒发。同年春赴北京,在北京大学旁听,常听鲁迅讲课。年
白桦(1930年—2019年1月15日),原名陈佑华,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中山铺,中国内地作家、编剧。
鲁彦(1901~1944),中国作家,翻译家。原名王衡,曾用名王忘我,也常以王鲁彦署名。浙江镇海(今宁波市)人。五四运动时期到北京,参加半工半读的“工读互助团”,在北京大学学习世界语和旁听鲁迅讲授的中国小说史课程。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和新思潮的影响下,开始文学创作。1923年加入文学研究会。早期作品带有浪漫抒情气息,20年代后期的创作,以其描写江南乡镇风俗人情和社会风貌,被视为乡土文学的后起之秀。创作以短篇小说为主,先后结集的作品有《柚子》、《黄金》、《童年的悲哀》、《小小的心》、《屋顶下》。这些作品在乡土
巴人(1901年-1972年7月25日),原名王任叔,乳名朝伦,谱名运镗,字任叔,号愚庵,笔名巴人等,浙江省奉化区大堰村(今大堰镇)人,中国作家。
殷夫(1909—1931年),中国现代诗人。原籍上虞。诞生于浙江象山。原名徐柏庭,学名徐祖华,笔名有殷夫、白莽等。父亲行医,大哥是国民党高级军官。殷夫1921年在高等小学读书时即开始写诗。1926年在上海民立中学、浦东中学求学期间开始走上革命道路,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因从事革命活动被捕,后被保释后,同年秋用徐文雄名字进入同济大学预科学习德文。1928年初,给《太阳月刊》投稿。结识钱杏邨、蒋光慈等作家,并成为太阳社成员。这一年他第二次被捕,保释后被软禁家中。同年底,潜离家乡,来到上海专门从事共产主
唐弢(汉语拼音:Tang Tao,1913~1992),中国散文作家,学者。原名唐端毅,字越臣,笔名风子、晦庵。浙江镇海人。初中时,因家贫辍学,考入上海邮局当务佐(拣信生),依靠自学走上文学道路。1933年开始在《申报·自由谈》发表散文和杂文。不久便与鲁迅结识,有机会直接向鲁迅求教。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上海坚持抗日救亡斗争,参与1938年版《鲁迅全集》的编校工作,并开始辑录鲁迅佚文。抗战胜利后,与柯灵合编《周报》,后又主编《文汇报·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复旦大学、上海戏剧专科学校教授,上海市文化局
艾芜(汉语拼音:ài wú),(1904~1992),中国作家。原名汤道耕,曾用笔名汤爱吾、吴岩、刘明、魏良、乔城等。四川新繁人。曾入成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在五四精神感召下,不满守旧的学校教育,反抗封建包办婚姻,1925年离家出走。他步行到昆明,尔后继续西行到达缅甸,在漂泊中和底层人民生活在一起,做过杂役,当过小学教师、报馆校对和副刊编辑。1930年,因支持缅甸农民暴动,被英国殖民当局驱逐出境。途经新加坡回到上海后,得到鲁迅指导,从事文学创作。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
田间(汉语拼音:Tian Jian,1916~1985),中国诗人。原名童天鉴。生于安徽无为。1933年入上海光华大学学习,次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曾参加《新诗歌》、《文学丛报》的编辑工作。1935年出版诗集《未明集》,次年又出版《中国牧歌》、《中国·农村的故事》。作品多以农村生活为题材,描绘农民的痛苦和反抗。1937年春去日本,同年7月回国从事抗日救亡工作,参加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任战地记者。1938年到延安,发起街头诗运动。同年出版诗集《呈在大风沙里奔走的岗卫们》。1943年出版《给战斗者》。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