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很多年前小编就写过关于小拇指甲两瓣是正宗汉人这种解答,但是还是经常能看到有人问小脚趾甲两瓣是哪族人、小拇指双指甲是纯汉人这种言论。今天历史观就带大家重新看看瓣状甲到底是什么!
很多人的小脚趾甲都有分瓣的现象。一般来说,大部分人的小脚趾甲分成两瓣,而少数人可能会分成三瓣。这种现象在专业术语中被称为瓣状甲,也被叫做跰趾。实际上,有很多人属于瓣状甲的人群,身边可能有很多人都是这样,只是大家很少谈论这个问题。
瓣状甲的人究竟是哪里人呢?
瓣状甲是否会如传闻所说的那样,被切割一刀后遗传给后代,作为认亲的证据?事实上,外伤所引起的脚趾甲裂并不会遗传给后代。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由外伤引起的裂开可能会自动痊愈。
需要借助现代科技的帮助,才能弄清楚瓣状甲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哪些人具有这种特征。
2018年,同济大学的研究团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选择了2086名来自上海市、安徽省和四川省的6所高校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参与者都是汉族人,且他们的祖辈三代都没有迁徙记录。研究团队使用抽样调查的方法,深入了解了全国23个省级行政区的汉族人口中瓣状甲的发病率以及男女间的差异。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瓣状甲在安徽、福建、广西、河北、河南、湖北、辽宁、山西、山东、上海、浙江等省市的汉族人口中的出现频率较高,超过了40%。相而言之,瓣状甲在甘肃、广东、黑龙江等省的汉族人口中的出现频率较低,约为30%左右。
在23个省级行政区中,瓣状甲在辽宁省汉族人群中的出现频率最高,达到了45.45%;而黑龙江省汉族人群中瓣状甲的出现频率最低,仅为27.27%。黑龙江省是唯一一个瓣状甲出现频率低于30%的省份。因此,研究者们得出了瓣状甲分布呈现“中部出现率最高,逐渐向四周降低”的趋势。
然而,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在2005年得出了与之不同的研究结果。当时的研究人员调查了山西、陕西、河南、江苏、浙江、江西、福建等七个省的汉族人群的瓣状甲发生率,发现山西省和陕西省的瓣状甲发生率最高,约占总人数的80%。
为什么2018年的瓣状甲调查结果与2005年的存在如此大的不同呢?尤其是在山西、陕西、河南、江苏和浙江这五个省份,瓣状甲患病率的差异非常明显。这是因为2005年的调查是在七个相对封闭的村庄中进行的,与外部社区的交流相对较少。而2018年的调查对象是符合籍贯要求的汉族人口,他们之间存在基因交流,社区并非完全封闭。
此外,2005年的研究以一个村庄的瓣状甲出现率作为代表整个省份的数据,存在一些限制。
瓣状甲是中国特有的吗?
根据2016年的一项调查研究,国外的研究人员对包括挪威、德国、瑞士等14个国家或地区的受试者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这14个国家中,无论受试者的肤色和种族如何,都存在瓣状甲的情况。因此,在国外,瓣状甲并不罕见!
尽管我们国家对瓣状甲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但断言“瓣状甲的人一定是纯种汉族人”是不正确的。
瓣状甲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关于瓣状甲的遗传学研究相对较少。
2005年,复旦大学的研究员认为要判断一个性状是否存在遗传性,应该分析该性状在家族中的分布情况,以观察其是否符合遗传规律。因此,他们观察了研究对象的瓣状甲是否存在以及类型、性别和年龄分布,并收集整理了51个完整家系的资料进行系谱分析。结果发现,瓣状甲遗传具有以下特点:
家族中有瓣状甲的情况通常是持续传递且很常见;
瓣状甲在人群中男女没有区别;
只有父亲有瓣状甲,而他的子女都有瓣状甲。
如果一个孩子有瓣状甲,那么他的父母至少有一方也有瓣状甲。
在这个家族中,没有发现父母的甲壳没有瓣状,而子女的却有瓣状的情况。
有多个家族的父母都有瓣状甲,而他们的子女却没有。
因此可以排除瓣状甲可能由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伴性遗传或线粒体遗传所导致,并且可以推断瓣状甲是一种由常染色体上的单个基因显性遗传的性状。
在2005年有人认为瓣状甲是一种常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上面的图中,方形代表男性,圆形代表女性,黑色填充表示有瓣状甲的特征,白色填充表示没有瓣状甲的特征,而半黑半白的填充表示只有一只脚上有瓣状甲的特征。以家系1为例,第一代中,I:1(男性)没有瓣状甲的特征,而I:2(女性)有瓣状甲的特征。他们的子女中,II:1(男性)有瓣状甲的特征,II:2(女性)只有一只脚上有瓣状甲的特征,而II:3(女性)和II:4(女性)都有瓣状甲的特征。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迅猛发展,中国科学院、马普学会和复旦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完成了一项重要研究。该研究于2016年在《遗传学与基因组学杂志》上发表,它是首次针对东亚汉族人群进行的关于瓣状甲特征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揭示了小脚趾甲分瓣的一系列特点。
本次研究的样本中包括了2980名汉族和721名维吾尔族人。研究再次证明,指甲是否有分瓣与个体是否为汉族无关。同时,研究还发现,瓣状甲的出现在左右脚上并不完全对称,而在右脚上的出现率略高于左脚。然而,在男性和女性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异。此外,年龄大于20岁的成年人,并不会因年龄不同而产生该特征的显著差异。
通过全基因组扫描,与以往认为瓣状甲是由常染色体显性基因遗传的观点不同,虽然证实瓣状甲是一种可遗传的特征,但并没有发现单个基因对瓣状甲的性状有显著的影响。相反,可能是由多个微效基因共同作用引起的,微效基因对表型的影响都非常小。然而,当这些微效基因聚集在一起时,可能会对表型产生显著的影响。
这个发现打翻了原本广泛接受的观点,即瓣状甲符合孟德尔的显性遗传规律。研究人员认为,瓣状甲这一特征是由多个基因共同影响的,父母的瓣状甲特征不一定会遗传给子代——也就是说,瓣状甲不能作为明显的遗传特征来识别同一族群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