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青年校长的谈话读后感(一)
大家都熟知医生诊疗病人的情景:每一个病人走进医院时,医生总是会动用各种手段对其进行检查,询问过往的病史,了解疾病产生的根源,推测病情发展的可能性。然后通过药物手段对疾病进行控制,并通过观察分析这种控制是否有效,判断有没有必要调整治疗计划,加强治疗的针对性。对一些疑难杂症,病人长年累月地不见好转,医生并不气馁,总是坚持自己的治疗方案或者进一步修改治疗方案,期待春暖花开,期待奇迹的出现。
学生不是病人。但一个孩子走进学校,要让他能够充满情趣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并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教师就应该像医生那样,认真研究孩子心智发展的特点,依据他的心智特征确定教育的方案。苏霍姆林斯基就是这样一个像医生般的教师。《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一书,既是写给刚走上领导岗位的青年校长的,也是写给每一位教师的。在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用自己亲身的教育实践,讲述着教师的责任和使命。那循循善诱的话语,犹如打开了一扇天窗,给读者带来了有关教育的宏大视野和激情满怀。
一、把了解学生放在首位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校长“只有把教育和教学以及研究和了解儿童这些学校工作中最本质的东西放在第一位,他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好的领导者”。《和青年校长的谈话》这本书,非常清晰地向我们传达了这样的信念——没有学会研究学生,不能算是学会了教育。
研究学生,可以通过一个个的专题加以落实。每年举行的理论研讨会,是帕夫雷什中学针对学生脑力劳动方面的研究专题。学生顺利掌握知识的能力究竟是什么?能力的高低优劣应如何解释?为什么一个学生理解、记忆和掌握教材非常快,感到毫不费力,而另一个则困难重重?怎样才能使全体儿童的能力都得到发展,才能使‘机敏’的这个智力品质不断发展和完善?针对这样的一些问题,教师们一个个从教学中、从学生的行为表现中去探索和思考,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在专题讨论会上进行交流,形成共同的信念。
研究学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特征。帕夫雷什中学举行的“学校心理学讲习班”是研究儿童的伟大创举。在他们的学校,大约一个半月就会举行一次,由某一个班主任作题为《对某一学生的教育鉴定》的详细报告。在这个报告中,要分析儿童的健康状况、身体发育情况,以及对儿童全面发展的条件的评定。其中非常受重视的一个项目,就是对儿童智力发展的个人特点的评定:孩子如何感知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他的概念是怎样形成的?他的言语特点是什么?他如何记忆?他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发展的怎么样?他说话的情感色彩如何?他的一般情感修养水平如何?等等。这样的一种鉴定,与医生对病人进行诊断的情景是何等的相似。
研究学生,就要研究学生在学校求学期间,应该掌握的最重要的技能和技巧是什么,这些技能和技巧应该在那个学期就要确保达到,以保证孩子后续学习的顺利进行。苏霍姆林斯基按照顺序给出了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该掌握的最重要的技能和技巧:
1)会观察周围的世界;
2)会思考,即会类比、比较、对比,找出不动的东西,提出疑问;
3)会表达自己对所看见、所观察、所做和所思考的东西的想法;
4)能流利地阅读,并理解所读的东西;
5)能流畅、迅速而正确地书写;
6)能划分阅读材料的各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并找出个部分之间的联系;
7)能找到同所要了解的问题相关的书籍;
8)能在书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有关材料;
9)能对阅读材料进行初步的逻辑分析;
10)能听懂教师的讲解,并做好简明扼要的记录;
11)能阅读原文并同时听懂教师关于如何理解课文的讲解;
12)会写作文,即能把自己在周围看到的、观察到的事物叙述出来。
不仅如此,苏霍姆林斯基还通过研究,明确了每一个重要技能技巧应该熟练掌握的年段,让教师的教学从“跟着感觉走”向“教育科学”的方向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另一方面,只要粗略地看一下上述列表,就会引起人的警觉来。因为它使平时教学中学生和教师所遇到的某些困难的根源立刻都很清楚了。
二、把了解学生落在实处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了解孩子——这是教育学的理论和实践的最主要的结合点,是对学校集体进行教育领导的各条线索的集结点。”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绝大部分时间是花在教材和教法的研究上的,花在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经验的交流和总结上,而对学生的智力发展状况的研究却非常少。我们评判学生的标准,往往就是根据考试的分数,分数好的学生就是好学生,分数同时被赋予了道德的含义。
每个学校都有一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什么会不好?我们马上可以想到的理由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平时学习不刻苦,学习不能专心致志、经常开小差,等等。当我们给学生戴上这些“帽子”的时候,我们是否认真询问过学生,他们是否同意“佩戴”?
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学习成绩不好的情况做了四年的跟踪研究,他发现,造成儿童学习成绩不好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必定由一个主要的原因,一旦能够排除掉这一原因,那么其他原因的影响就会减弱,儿童的学习成绩就会有明显的提升。
有的孩子的学习成绩不良,是因为家庭的原因造成的。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介绍了一个铁路工人的孩子,这个孩子从小寄放在耳朵聋哑的奶奶家里,有奶奶负责照料。奶奶没有办法和孩子沟通,只能负责给他提供衣食,将他圈养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孩子有一肚子的“为什么”,但没有人能够给他讲解。直到5岁的时候,这个孩子才被允许走出家门,这个时候他和同龄的孩子之间已经有了很大的差距了。这种差距体现在对事物之间最细微的差别的感知和辨别上,而这样的观察能力正是孩子进行学习的基础。
有的孩子学习起来感到困难,是由于他的身体状况引起的。他在班级里听课的时候,前面的15分钟听课的效率还是很高的,也能够听得明白。但过了这段时间之后,由于身体的原因,大脑供血不足,就不能保证他正常的学习了。有的家长和老师不了解其中的缘由,看到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还要将孩子留下来在进行加班加点的辅导和补习,岂不知这样做根本就没有抓到点子上,反而让孩子的身心都受到更大的伤害。
有的孩子学习的过程困难重重,是由于教师没有让学生落实某种重要的技能和技巧所造成的。比如说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其学习过程中是一种非常关键的技能,所有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学生在掌握阅读能力的前提下进行。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到,给学生一个问题,让学生站起来复述一下这一问题,然后讲述自己的观点。经常会有一些学生复述问题就很困难,不会准确的断句,不能正确表达一些词语的意义。这样的学生其实就是阅读出现了障碍。要想让这类学生提高学习成绩,给他们再次讲解学过的知识、多布置习题作用是不大的,首先要做的是阅读能力方面的训练。
教育现象是非常复杂而且微妙的。很多表面上看起来很简单的现象,其背后说不定有很复杂的关联。只有具备敏感的心,才有可能洞察秋毫,找出问题的症结来。
三、像医生那样去了解学生
医生看病,讲究“望闻问切”;教师研究学生,也应该如此。
物理学家研究微观粒子,有两种基本的途径:一是用波去照射要研究的物体,通过波和物体作用之后所形成的图样,来推测微观粒子的形状特征。DNA双螺旋分子结构的发现就是一个典型的示例。二是用放射源放出的α粒子作为“炮弹”,去轰击要研究的物体,通过作用之后炮弹的轨迹变化、产生的新粒子等情况,来推测微观粒子的构成、形状等。像原子结构的发现、中子和质子等的发现,都是其中的代表。
学生的心智就是一个看不见的世界,但正如物理学家对微观世界的研究那样,每一个施加到学生那里的刺激,都会使得学生产生一种反应,对这些反应的记录、分析和研究,就是我们了解儿童心智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像医生那样,善于从多渠道收集学生各类信息,善于从这些信息之中揭示本质性的规律。这是一件对学生非常有益的工作,教师自己的专业成长,也在于此吧。
和青年校长的谈话读后感(二)
阅读经典是这次培训班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班主任的布置,要求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一书,并且完成问题作业:教师集体的创造性劳动指什么?怎样领导学校才能使全体教师创造性地工作?
我刚好利用有位校长请喝酒的机会,因不能很快入睡,只得匆匆翻阅一遍这本书,幸好这本书读起来还是有感觉的,以下是本人的体会:
我所理解的“教师集体的创造性劳动”是指以校长为首力图推动学校的课堂变革,而这场课堂变革的核心是“教会儿童思考”,并不只是教学生知识。我的依据是“教师集体”指的绝不是单个个体或是某个老师,“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意指课堂教学,其实教师上的每节课都是创造性劳动的。再有该书P13页:“教育经验的推广问题”——还有P36页所例举的案例为佐证。
作为校长,领导学校使全体教师创造性工作――即领导学校课堂变革的措施,我认为:
第一、作为校长,要以身作则,做好教育者角色,P5“努力成为一个好教师,一个好的教学专家和好和教育者,否则就没有榜样作用,没有首创精神,对创造性劳动就无从领导了;
第二、校长具有深厚的心理学、教育学理论功底,并且“把科学真理变成创造性劳动的生动经验”,P9,“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正在于选择方法,在于把理论原理变成人的活生生的思想和感情”;
第三、校长必须深入课堂,多听课和分析课,P23页,“经常分析学生的脑力劳动,深入考察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过程的实质,研究大量的事实,进行概括,做出结论,思考如何使学生的脑力劳动变得更有效”——“我的科研工作最紧张的时刻就是上课和听课;自己上课,听别的同事上课。课,就是教育思想的源泉;课,就是创造活动的源头,就是教育信念的萌发园地。”
第四、作为校长,应边行动、边反思、边修正、促提高,然后进行总结,上升到普适性的教育规律。
和青年校长的谈话读后感(三)古人云:“三日不读书,便觉得面目可憎。”我自认为是属于喜欢买书和读书的人,也常常以给人推荐读过的好书为乐。然而有一天我们校长发给我一张《教师必读书目》的清单,基础篇部,拓展篇部,实践篇部,共100部教育名著,对照下来不禁汗颜,我只看过部,其中部是通读过的,其他部只是浏览了一下。而余下的部书有的听说过,有的根本不知道。在这张书单中,由“苏校长”撰写或跟他有关的书就有三部。
“苏校长”者,苏霍姆林斯基也,前苏联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读师范时就知道有个苏霍姆林斯基,工作后也经常会引用他的某些话语来润色我的各类教育文章,但似乎仅限于此。讲实话,以往“苏校长”的语录对我而言仅仅是一种较为华丽的装饰品,从未有真正的去了解和研读过。因着优青班的读书要求,我买了“苏校长”撰写的《给教师的建议》、《要相信孩子》、《和青年校长的谈话》和《育人三部曲》四本书还有《跳出教育的盒子》、《第56号教室的奇迹》、《卓越校长的习惯》等教育类书籍。讲实话,美国人撰写的一些实践性的书籍,如《第号教室的奇迹》都是一口气看完的。而阅读“苏校长”的书往往是欲罢不能,经常会返回到前页或前一章再重读,结合实际和感悟还做了些批注,速度实在不快,目前《和青年校长的谈话》已看完,《给教师的建议》则刚看了三分之一。
近距离的接近“苏校长”,让我沉醉在大师用心血凝聚成的哲理文字中,乐而忘蜀,不知归路。同时,也因为深入解读,才发现我们离“苏校长”实在太远。
一是离“开卷”太远。“苏校长”自己叙述过:我私人的图书馆里,在几间房子和走廊里,从地板直到天花板都摆上了书架有成千上万册图书……我每天不读上几页,有时不读上几行,我是无法活下去的……”这是他对待读书的态度;他还说“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他对教师这样呼吁:“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如饥似渴地读书,把读书作为精神的第一需要。”、“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目前,学校的硬件设施已经非常完善了,但师生中还有多少人是能坚持阅读书籍的?山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中小学校长素质状况调查”呈现了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中小学校长队伍缺乏应有的读书风气。据调查中国教师人均每年读书城市教师中:的每天读书只在一个小时之内,=EN-US2小时以上的仅的老师个人藏书在册以下,其中“基本没有。为了提倡教师阅读,我们学校给每位教师购买了《班主任兵法》、《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好教育、好人生》、《超越自我——一个人与组织供应的策略》等书籍,并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在党员中开展了好书推荐活动;在校园网上开设了“书香浓浓”栏目,开展校园读书节等等,就是希望能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进而影响师生的阅读。而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我们必须做好示范引领,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校园网的“热文推荐”栏目,点击率是最高的,已经在区域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声誉,我们用自身的行为告诉老师们,我们是坚持读书并爱阅读的人。“不断地自我充实和自我更新,使自己在精神上今天比昨天更富有。”“苏校长”对青年校长们提出的建议将不断的鞭策我前进,做一个精神上富有的人。
二是离学生太远。刚写上这个标题时,不仅是我,相信大家都不认可,“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我们很多学校的立校之本是我们的执教之基,我们怎么会离学生远呢?但是看了“苏校长”的所作所为,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离学生、离儿童太远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校长和教导主任的重要使命就是要研究“教师讲新教材时,学生头脑中在发生什么变化”。
“苏校长”为了弄清楚一个现象,即为什么学生到了高年级不及格人数会上升、优秀人数会下降。在半年的时间中,他每天听两节课,一节是低年级的,一节是高年级的。通过半年的观察与分析,他认识到在低年级“教会儿童学习”的意义,并把学生学习的“工具”概括为“观察、思考、表达、阅读和书写”五种技能,这些技能必须在低年级时掌握。他认为:许多学生努力学习而不见效果的原因首先是他们不会积极主动地观察,再就是不会阅读。他还带动了全体教师参与了此研究和实践。
相信每个学校都有一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什么会不好?我们马上可以想到的理由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平时学习不刻苦,学习不能专心致志、经常开小差,等等。当我们给学生戴上这些“帽子”的时候,我们是否认真询问过学生,他们是否同意“佩戴”?而“苏校长”却用四年的时间来跟踪研究这部分学生,还在学校举行“心理学讲习班”。大约一个半月就会举行一次,由某个班主任作题为“对某个学生的教育鉴定”的详细报告。在这个报告中,要分析儿童的健康状况、身体发育情况,以及对儿童全面发展的条件的评定。其中非常受重视的一个项目,就是对儿童智力发展的个人特点的评定:孩子如何感知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他的概念是怎样形成的?他的言语特点是什么?他如何记忆?他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发展的怎么样?他说话的情感色彩如何?他的一般情感修养水平如何?等等。这样的一种鉴定,几乎与医生对病人进行诊断是一样的。
不得不承认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绝大部分时间是花在教材和教法的研究上的,花在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经验的交流和总结上,而对学生的智力发展状况的研究却甚少,“苏校长”说:“如果教师认为自己的任务仅仅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而不专门在发展儿童智力上下功夫,如果教育工作的这一领域没有引起校长的密切注意,那就必然会导致学生的学业成绩不良。”我们平时校园内的各类研讨会很多,但几乎没有像“心理学讲习班”那样的详细研究过学生的。“如果不了解儿童的心灵,不了解他思维和感知周围世界的特点,那么关心儿童的话就成为空谈。”上海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快乐健康成长”,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基于学情进行教学,必须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苏校长告诉我们,以学生为本不是简单的口号,要以了解学生的心灵为基础。
:三是离立足课堂的研究太远。这个界定可能又会有人提出异议,“科研立校”我们每个校长都知道,哪个学校没有三四个课题,甚至是区级、市级的课题,教科研就在我们身边。
“苏校长”说:“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的科研工作最紧张的时刻就是上课和听课:自己上课,听别的同事上课。课,就是教育思想的源泉;课,就是创造活动的源头,就是教育信念的萌发园地。”“经常分析学生的脑力劳动情况,深入考察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过程的实质,研究大量的事实,进行概括,做出结论,思考如何使学生的脑力劳动变得更有成效”,他说“这就是最有生气的、最富有成效的科研工作”,是校长的工作方法。“当我认真观察和百般思考而仍不得其解的时候,我便连续听五节、七节课,力求找出这个令人心神不安的问题的答案来。”为了研究学生的记忆问题,苏霍姆林斯基听了大量的课,得出了“不搞专门的识记,而是在深入思考事实和现象的基础上记熟”,这个思想后来逐渐成为大家的共同教育信念,教师们用自己的工作不断的“检验”与丰富着这个思想。他常年坚持每天两节的听课,使他的思想源源不断!
他建议校长们“要善于回顾走过的道路,对于已经做过的事情要进行思考;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就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要善于对事物进行分析、概括,并灵活运用概括出来的结论。这正是学校实行教育思想的领导的实质所在。”我想任何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智慧;办学智慧存在于学校一切活动之中的;办学智慧的自我发现是学校不断走向成功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作为学校管理者必须善于发现、总结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智慧,正如刘京海校长说的,校长不在于创造,而在于发现和总结优秀教师的经验并推广。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种“总结”必须是校长自己做的。“如果你把这件事委托别人去做,自己撒手不管,你就会成为一个‘不熟悉情况的人’。如年复一年这样,你就会渐渐成为一个多余的人了。”
掩卷自问,似乎正向“渐渐成为一个多余的人”发展了,不由汗湿。然作为一名基层学校的青年管理者,对“苏校长”是“0.4t高山景行,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不禁以温总理的“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来勉励自己,“仰望星空”即多多走进经典,亲近大师,认真感受和领悟教育星空中大师们的璀璨思想,拓展自己思维和视野,避免闭门造车。事实证明,目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些“苏校长”已经给出了答案,我们却还当作新问题在研究,足见读书的重要。“脚踏实地”即立足于岗位、立足于学校和师生,像“苏校长”那样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和提升思想,让我们的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不负我们的使命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