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本文之前,特作出三点说明:其一,对小说人物有弹有赞,有褒有贬,方为人物评价正途;其二,本文所指曹操,并非历史上之曹操,而是《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其三,本文内容主要由笔者的讲稿整理而成,早在2005年就已经形成文字,为避免为他人观点所影响或左右,笔者所有材料均来自《三国演义》毛评本,未参考任何一本时下流行的今人读《三国》著作,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1、少时欺叔,挑拨离间
小说第1回写道:
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嵩,嵩责操。操忽心生一计,见叔父来,诈倒于地,作中风之状。叔父惊告嵩,嵩急视之。操故无恙。嵩曰:“叔言汝中风,今已愈乎?”操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
曹操的机智与奸诈很小就得到应验,如他欺骗叔父一事。何为机智,何为奸诈,因其立场与角度不同而有不同的解释。不过,少年时代的曹操颇有四处游荡,生活不检点之处。年纪轻轻,其欺骗伎俩却能炉火纯青,此非常人可为也。俗语曰:“从小看大,三岁管老。”这件事我们至少可以窥见曹操人生中的两大劣根性:善于利用权谋,玩弄他人于股掌;身处乱世的大英雄,却不免时时沉醉于温柔乡,显出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的一面。
劣迹指数:★★★
2、错杀吕伯奢全家,一错再错
小说第4回写道:
操与宫坐久,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二人潜步入草堂后,但闻人语曰:“缚而杀之,何如?”操曰:“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遂与宫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搜至厨下,却见缚一猪欲杀。宫曰:“孟德心多,误杀好人矣!”急出庄上马而行。行不到二里,只见伯奢驴鞍前悬酒二瓶,手携果菜而来,叫曰:“贤侄与使君何故便去?”操曰:“被罪之人,不敢久住。”伯奢曰:“吾已分付家人宰一猪相款,贤侄、使君何憎一宿?速请转骑。”操不顾,策马便行。行不数步,忽拔剑复回,叫伯奢曰:“此来者何人?”伯奢回头看时,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
此回向来被认为是曹操奸诈的最好例证。错杀吕伯奢一事,曹操可谓一错再错,在错误的道路上一路狂奔。主要表现为四点:第一,疑心太重。因听闻“缚而杀之”,便武断地认为别人要杀他,故而不问情由,一概诛杀。第二,杀心太重。为免留后患,曹操不悯妇孺老幼,一气杀死吕伯奢一家八口,其杀心实在太重。第三,一错再错,用一个更大的错误来掩盖自己先前犯过的错误,最终导致一发不可收拾。其“宁使我负人,休教人负我”的赤裸裸的表白,尽管真实,但却让人不寒而慄,因为它宣扬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自我主义。
关于此事,毛宗岗点评道:“孟德杀伯奢一家,误也,可原也。至杀伯奢,则恶报矣!更说出‘宁使我负人,休教人负我’之语,读书者至此,无不语之詈之,争欲杀之矣!不知此犹孟德之过人处也。试问天下人,谁不有此心者?谁复能开此口乎?至于讲道学诸公,且反其语曰:‘宁使人负我,休教我负人。’非不说得好听,然察其行事,却是步步私学孟德二语者,则孟德犹不失为心口如一之小人。而此曹之口是心非,反不如孟德之直捷痛快也。吾故曰:此犹孟德之过人处也。”
▲劣迹指数:★★★★★
3、报父仇滥杀无辜
徐州太守陶谦派部将护送曹操一家,谁奈部将临时反戈,将曹操一家杀戳殆尽。曹操悲痛之下牵怒于陶谦及徐州百姓,下令攻打徐州,并命令一旦获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曹操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使徐州百姓生灵涂炭,无辜遭殃。
此次事件中,反映出曹操的三大劣迹:其一,报仇心切,不分情理,让感情的激流冲垮了理智的堤坝。其二,因一己之私而迁怒百姓,视百姓如草芥。割发代首的是曹操,滥杀无辜也是曹操,反映出作为政治家的曹操性格中的两面。其三,不听劝阻,一意孤行,偏激行事。陈宫劝阻他不要滥杀,曹操反倒大怒:“公昔弃我而去,今有何面目,复来相见?。陶谦杀吾一家,誓当摘胆剜心,以雪吾恨。公虽为陶谦游说,其如吾不听何!”
▲劣迹指数:★★★★
4、贪色惹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