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历史简介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总共经历了549年。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期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春秋和战国的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为标志。
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朝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
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为秦国所灭,因此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里。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春秋五霸顺序
姓名 | 别名 | 在位时间 | 主要成就 |
---|---|---|---|
小白 | 齐桓公 | 前685年-前643年 | 重用管鲍,强军富民。三归之台,九合诸侯,春秋五霸之首 |
姬重耳 | 晋文公 | 前636年-前628年 | 拔擢贤能、强大晋国;联秦合齐、保宋制郑;勤王败楚、春秋第二霸主 |
嬴任好 | 秦穆公 | 前659年-前621年 | 称霸西戎,春秋第三霸主 |
熊旅 | 楚庄王 | 前614年-前591年 | 北上争霸,邲之战击败晋国,饮马黄河,问鼎中原;位列春秋第四霸主 |
子兹甫 | 宋襄公 | 前651年-前637年 | 春秋五霸之一 |
战国七雄排名
国名 | 别名 | 存在时间 | 地理位置 |
---|---|---|---|
秦国 | 秦 | 前770年-前207年 | 中国西北地区,现在的陕西大部、甘肃东南部、四川北部、河南西部一带 |
楚国 | 楚、荆 | ?-前223年 | 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苏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 |
齐国 | 姜氏齐国、田氏齐国 | 前1046年-前221年 | 位于现今山东省大部,河北省南部 |
燕国 | 匽国 | 前1044年-前222年 | 河北北部、北京、天津、内蒙古东部、辽宁、吉林南部和朝鲜北部 |
赵国 | 赵 | 前403年-前222年 | 河北省的大部分、山西省的大部分、内蒙古的阴山以南的部分 |
魏国 | 魏 | 前403年-前225年 | 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陕西东部、河北南部、江苏北部 |
韩国 | 韩 | 前403年-前230年 | 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 |
春秋战国经济
春秋战国时期做为中国最后一个青铜器时代,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青铜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同时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尤其北方成就更为突出。生产力的飞跃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革命。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变法确立了下来。
春秋战国时期在不同的国家出现了不同的、有固定价值的金属货币,这类钱币显然便于商业交易,虽然某些象谷物和布那样的商品,特别在大宗交易中继续用作交换媒介。商业的发展当然有助于城市的成长,并且还出现了工业按地点进行专业化的趋势。
春秋战国货币
春秋战国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变革,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跃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春秋战国之交,掀起了一场社会大变革的风暴。在这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大变革中,旧的奴隶主阶级没落了,新的地主阶级兴起了;旧的制度和道德伦理观念,被新的制度和意识形态取代了;一部分农民获得较多的自由,社会的生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阶级矛盾尖锐激烈,兼并战争连年不断,整个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局面。
在这个时期,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应运出现了,这就是士。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地位虽然较低,但很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有的是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的学者,有的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才。
由于士的出身不同,立场不同,因而在解决或回答现实问题时,提出的政治主张和要求也不同。他们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许多学派。
春秋战国服饰图片
春秋战国文字
春秋时期开始,各地诸侯相争,而原本周文化独尊的局面逐渐破坏,各地区文化开始有“本地化”的改变趋势。到了战国时期以后,这种情况更明显,在文字使用方面可以粗略依照地域分为五大系统:东方齐系、东北燕系、南方楚系、北方晋系和西方秦系文字,各系统的文字大体上相近,只有小部份文字有所差异,因此彼此文书往来并没有太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