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蜀汉、东吴结成联盟,不断攻打北方的曹魏。比如说蜀汉丞相诸葛亮先后五次北伐,之后姜维也多次领兵北伐。不过,蜀汉国力有限,全国只有10万兵马,不可能全部投入北伐战争。因此,三国时期这场最大规模的北伐是由东吴发起的,这就是笔者今天要说的新城之战。
新城,在今安徽省合肥市一带,因为扼守长江防线,成为东吴北伐的重点进攻目标。在公元253年的新城之战中,吴国太傅诸葛恪调集了20万大军,而守城的魏国将领张特只有3000人马。不过,张特还是打退了东吴大军的进攻。在魏国援军赶来后,吴国将士仓皇撤退,前后共损失了不下2万人。那么,问题来了,新城之战中,东吴出兵20万,为何会被曹魏3000人击败呢?
一、东兴之战的胜利,让诸葛恪自大轻敌。
公元252年,新城之战的前一年,曹魏出动15万大军,兵分三路,向孙吴的东西两个方向进击。其中,东路军以司马昭为都督,领兵7万,直逼东兴。在这场战役中,东吴以太傅诸葛恪为统帅,率军4万,迎击向东兴进攻的魏军。魏军战败。司马昭因此战的战败而被削去侯爵,诸葛恪则在吴国的声望达到了顶点。
不过,东兴之战的胜利,也让诸葛恪自大轻敌,乃至于贸然发动了新城之战。公元253年春,诸葛恪正式出兵前,吴国大臣们认为国力不支,将士疲惫,一致劝阻。但是,诸葛恪没有听从。对此,在笔者看来,诸葛恪此时的心态,和洮西之战后的姜维一样,在取得大胜之后,更加想要再立新功,结果则是都吃到了败仗。
对此,曹魏大臣王基就把诸葛恪的与姜维的并列,评价道:“昔诸葛恪乘东关之胜,竭江表之兵,以围新城,城既不拔,而众死者太半。姜维因洮上之利,轻兵深入,粮饷不继,军覆上邽。夫大捷之后,上下轻敌,轻敌则虑难不深。”
二、诸葛恪轻信张特,中了诈降之计。
在新城之战中,曹魏牙门将张特率三千人拒守,苦战月余,张特与将军乐方手下士卒病亡战死者过半。在此背景下,诸葛恪督师强攻,城池将陷。于是,张特行缓兵之计,向吴军伪降,意思就是让诸葛恪暂停进攻,自己马上就会出城投降。结果,诸葛恪却相信了对方,让己方士卒围而不攻。
张特乘夜修补城防工事,等到加固完成后,张特继续死守。得知上当后,诸葛恪继续催促士兵进攻。不过,“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此时的东吴将士已经没有一开始的锐气了,所以诸葛恪错过了攻城的最佳时机。
三、非战斗减员严重。
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新城之战爆发时,天气十分炎热,吴军疲劳不堪,饮用了不洁净的水,造成了腹泻、浮肿病流行,生病者过半,死伤之人满地都是。各兵营的官吏每天都报告生病者太多,诸葛恪认为他们谎报,要杀掉他们,从此没有人再敢说了。但是,从最终的结果来看,非战斗减员无疑让削弱了东吴的兵力优势,成为曹魏一方以少胜多的原因之一。
四、诸葛恪刚愎自用,导致麾下离心离德。
最后,在新城之战中,诸葛恪心中没有良策,又耻于攻城不下,所以忿恨之情常流露于外表,这显然是不成熟的表现,让本就疲惫的将士更加没有凝聚力了。在此背景下,将军朱异因为提出了不同的作战主张,诸葛恪就立刻夺去他的兵权,驱逐他回建业。
同时,都尉蔡林多次提出作战计策,诸葛恪都不采纳,结果蔡林骑马逃走投降曹魏。因为蔡林带来的信息,曹魏将领了解到吴军已疲惫不堪,于是派出救兵。公元253年七月,诸葛恪无奈率军撤军,那些受伤生病的士卒流落在道路上,艰难地互相扶持着行走,有的人困顿地倒毙于沟中,有的人则被俘获,全军上下沉浸在哀痛悲叹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