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灭亡以后,蒙古族分裂成三大部分:西部是瓦刺,中部是鞑靼,东部是兀良哈。明朝初年,为了防止蒙古贵族的进攻,明朝--在北方设立了九个边防重镇,大同为九边重镇之一。由于大同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朱元璋封他的第十三太子朱桂为代王,坐镇大同,在大同一带驻守着十五个卫戍兵力,军队人数达八万四千多人,又在大同设置山西行都指挥司,管理山西一切军政事务。
明朝与瓦刺关系破裂。
明英宗时,瓦刺部落逐渐强盛起来。瓦刺头领马哈木死后,其子脱欢吞并了鞑靼和兀良哈,统一了蒙古部族。脱欢死后,其子也先继承王位,势力进一步发展。控制了东起辽河,西至关山东麓的大片土地。当时,为了和平相处,明朝与瓦刺达成协议,在大同、宣府等地设立马市,互相贸易,交流物资,瓦刺以马换取汉族的粮食、布匹、武器等。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冬季,也先因为粮食缺乏,派使臣来大同借粮,并要求与大同的守备太监郭敬见面,商谈具体事宜。明英宗朱祁镇得知此事后,命令郭敬不要见瓦刺的使臣,拒绝了瓦刺的借粮要求,引起瓦刺的不满。之后,明朝--又单方面撕毁贸易协议,随意降低了马价,使瓦刺受到损失。从此,明朝与瓦刺关系破裂,局势紧张,双方都在调集军队,加紧备战。
大同之战。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农历七月,也先在军事部署就绪后,带领大军兵分四路向明朝沿边大举进犯。也先亲自率领瓦刺主力部队向大同一带进军。企图首先攻占大同,然后进逼明朝都城北京。在瓦刺军队南下的同时,明朝驻守大同的军队北上抵抗,双方在猫儿庄(今内蒙隆盛庄东南)遭遇,发生激战。结果,明军初战失利,损失很大,大同参将吴浩阵亡。为了堵截瓦刺的进犯,明朝大同守备太监郭敬担任监军,带领守将宋瑛、朱冕、都督石亨等,率领大军再次与瓦刺军队在阳高卫交战。由于郭敬不懂军事,胡乱指挥,这次,明军败得更惨,宋瑛、朱冕战死,石亨仪以单骑逃归,太监郭敬吓得躲藏在草丛中才幸免一死。
明英宗御驾亲征。
王振误国。
王振是蔚州人。退军开始后,王振想让朱祁镇路经蔚州,从紫荆关回北京,顺便邀请皇帝光临他的家乡,抖抖自己的威风。明军大队人马进入蔚州境内的双寨后,王振又一考虑,这么多兵马来到他的家乡,必然会糟踏他的家园,破费他的一大笔财产。于是,他又改变了主意,让朱祁镇从来时的宣府旧路撤退。朱祁镇听任他的摆布,绕道再返回旧路,结果,白白浪费了许多时间,给瓦刺军队造成追击的好机会。朱祁镇带领明军回到宣府旧路后,果然被瓦刺军队赶上。明军慌忙应战,一触即溃。
“土木堡之变”
朱祁镇被俘后,也先曾两次带着朱祁镇以索取金币为名,攻打大同。大同都督郭登识破了也先的计谋,曾两次设计,想夺回朱祁镇,袭击瓦刺军,但都没有成功。之后,也先又以送朱祁镇回朝为名,由大同、阳高卫向北京进攻。明军经过土木堡惨败后,北京驻军不满十万,士气不振,无心恋战。有的大臣主张迁都,不少王公贵族纷纷潜逃。在这危急关头,主战派于谦拥立朱祁钰为皇帝(即明代宗),杀死王振族党,籍没其家产。于谦又从各地调集兵马,招募民众抗战,派兵防守各处要隘,初步稳定了局势。也先带领瓦刺军来到北京城外时,遭到明军奋力抵抗,也先的阴谋没有得逞。
后来也先见拘留朱祁镇没有多大作用时,又放回了朱祁镇。朱祁镇回朝后,复辟登基,杀死于谦等主战派,使明朝政治更加腐败,国势日益衰落。此后,一直到明朝灭亡,明朝与各少数民族的战争,从来没有停止过,大同地区一直成为重要战场,使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受到重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