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蜀汉只损失五万人,蜀汉为何就一蹶不振了?蜀汉章武元年(221年)七月至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吴、蜀之间爆发了一场决定前途命运的关键性战役--夷陵之战。在三国时期,这场历时十五个月(章武二年闰六月)的战争,既是最为持久,也是最为惨烈的战争之一。
夷陵之战的惨败,蜀汉集团从此彻底退出荆州争夺战,蜀汉君臣们兴复汉室、统一中国的勃勃雄心也彻底受阻。
那么,刘备为什么要发动如此大规模的伐吴之战?传统学者的观点多数认为夷陵之战的起因是复仇。据《三国志法正传》载:“先主既即尊号,将东征孙权以复关羽之仇。”又《三国志刘晔传》载:“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
实际上,夷陵之战的发生,已是关羽被杀一年半之后的事,刘备哀伤兄弟死亡的愤怒情绪或许早已冷静下来,况且其已年过六旬,按理说不应该如此感情冲动。
这样看来,夷陵之战应该是蜀国与吴国为争夺战略要地荆州的利益之战。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讲得非常清楚:“荆州北据汉、河,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若跨有荆、益……;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赤壁之战后,刘备攻取武陵、长沙、零陵、桂阳四郡,但非长江要塞,不具备进军巴蜀的条件。210年(建安十五年),刘备利用孙权惧怕曹操进犯,向其“借”得南郡,为谋取巴蜀取得有利的后方基地。
次年,刘备应刘璋请求,留诸葛亮、关羽守荆州,亲率万人入蜀,并于214年谋取了益州。
于是,刘备就以荆、益两州为根据地,于221年建立起蜀汉政权,与曹魏、孙吴形成鼎足之势。
可是,刘备集团占据荆州和益州,对孙权据荆州以确保江东,然后实现西占益州并向南发展,相机夺取天下的战略方针,构成直接威胁。
关于夷陵之战中双方的兵力。《三国志陆逊传》载陆逊统率吴军“五万人拒之”。
而《三国志刘晔传》注引《傅子》载曰:“权将陆议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余人。”那么,可以推算蜀汉参战的总兵力应在十万左右。
这样一来,我们可以保守估计刘备损失的军队,最多应该在五万上下(一万余蜀兵被杀)。在三国时期人口锐减的情况下,这样的战争规模也不多见。
夷陵之战后,蜀汉国力大损,牺牲了众多将领谋士,丧失了大部分优秀的文臣武将,以及多年训练而成的最精锐部队,军事实力至少削弱一半。
实际上,当时的蜀国已无与魏国抗衡、吴国斗勇的实力。致使日后孔明与曹魏纠缠数十年却“出师未捷身先死”。
当然,孙吴也重新认识到北顾之忧,不得不恢复吴蜀联盟,共同对付曹魏,使三国鼎足局面又持续四十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