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阙之战背景是什么?伊阙之战经过是怎样的?伊阙之战结果及影响是什么?趣历史这就为你介绍:
伊阙之战简介
伊阙之战,是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秦国为打开东进中原通道,由大将白起率秦军在伊阙(今河南省洛阳市龙门镇)各个歼灭韩国、魏国、东周联军的作战。
战争中,秦将白起针对韩、魏两军互相观望,不愿当先出击的弱点,以少量兵力钳制联军的主力韩军,以主力猛攻较弱的魏军。魏军无备,仓促应战,迅即惨败。
韩军震慑,且翼侧暴露,遭秦军夹击,溃败而逃。白起乘胜挥师追击,全歼韩魏联军24万人,攻占伊阙,夺取魏城数座及韩国安邑以东大部分地区。魏、韩两国割地求和。
战后,韩国精锐损失殆尽。秦国则以不可抗御之势向中原扩展。
伊阙之战背景
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秦国最初的领地在秦(今天水市),在当时属于中国的边缘部分。秦穆公时,秦国开始参与中原争霸。
战国初期,韩国、赵国、魏国三国的国君,被周天子承认,完成了三家分晋的最后一步,成为战国时期的新兴国家。魏文侯任用李悝实行变法,较早地实行了社会改革,使魏国成为最先强盛的国家。
战国中期,秦、齐、楚、赵、魏、韩、燕七国争雄的格局逐渐形成。魏国逐渐衰弱,秦国和齐国由于国内变法(商鞅变法、邹忌变法)的成功,日益强盛,成为西、东两大强国。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自称为王。随后韩、赵、燕、中山和宋也都先后称王。秦国和齐国东西对峙,互相争取盟国,以图击败对方。其他五国也不甘示弱,与齐、秦两国时而对抗,时而联合。大国间冲突加剧,外交活动也更为频繁,出现了合纵连横的斗争。
秦昭王时,秦国加快了兼并六国的战争步伐。周赧王十四年(前301年),秦国进攻韩国取穰(今河南邓县),又派遣庶长奂会同韩国、魏国、齐国军队一起进攻楚国。面对四国联军的攻伐,楚国也作了积极的部署,一方面派昭睢率军抗拒秦国,另一方面又派唐眜率军抗击齐、韩、魏三国军队,发生了垂沙之战,楚军大败。
垂沙之战后,秦国企图进一步攻占韩国、魏国土地,但是惧怕齐国干涉,被迫暂缓行动。后因齐国孟尝君出奔魏国,并担任相国主持进攻齐国,齐、魏两国遂成对立。经过一系列外交调整,秦国、齐国又重新交好,为秦国东侵创造了有利时机。
伊阙之战经过
一、两军对峙
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秦昭王在丞相魏冉的推荐下,将白起升任左更,接替向寿出任主将。同年,秦国军队在伊阙与以魏将公孙喜为主帅的韩、魏、东周24万联军对峙,秦国方面兵力不及韩、魏、东周联军的一半。
伊阙地势险要,位于洛阳以南,是秦国东出中原的必经之道。伊水(南洛水支流)向北流入伊阙,从前大禹疏导此山以通水。两座山相对,远望好像门阙,伊水从中间流过,向北流,所以称为伊阙。
韩国和魏国的联军之中,韩国军队势单力薄,韩军主将暴鸢希望魏国盟军军队打先锋。魏军主将是公孙喜,曾经追随孟尝君南攻楚怀王,西伐函谷关,他觉得韩军虽然战力不甚强,但是韩军不但弩强,其坚甲、美盾、青铜头盔、铁幕,也都精良,所以他希望韩军为前锋打头阵。
白起站在伊阙的缓山坡上,眺望韩魏两军。韩军居前,其友军魏军的位置比韩军略错后,处于韩军侧面略后。情报兵带来消息,韩魏两军主帅貌合神离,军互相推诿、各自保存实力,谁都不愿先与秦军交战。
白起针对这种情况,决定采取避实击虚,各个击破的作战策略。
二、秦军获胜
战斗开始时,白起先设少量疑兵同韩军对阵,摆出要进攻韩军的架势,所谓疑兵,就是堆出无数旌旗和飘带拥在阵前,令敌人眼花缭乱,误以为这是主力的进攻方向。韩国军队不知虚实,被秦国疑兵牵制。
白起抽调自己精锐主力绕道联军后方,乘魏军不备,突然向魏军发起攻击。魏军毫无防备,被杀得措手不及,情急之下被迫在伊阙山的狭隘地区仓促应战,阵形来不及统一调度,纷纭各自为战,或奔或斗,迅即惨败。
韩国军队得知其侧翼的盟友被瞬间击溃后,军心不稳。士兵哗变,主帅控制不住颓势。这时,韩国军队的侧翼已经完全暴露在强大的秦军主力面前。未等主帅布置,便立刻遭到秦军左右夹击,一时间,韩国军队溃败而逃。
秦军乘胜追击,扩大战果,把韩军杀的尸横无数。全歼韩魏联军24万人,杀主将犀武,即公孙喜,占领伊阙及五座城池。
伊阙之战结果及影响是什么?
一、战争结果
伊阙之战,以秦国军队大胜而结束。战后,韩、魏两国精锐丧失殆尽,被迫献地求和。白起因战功卓著升任国尉。
同年(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白起趁韩、魏两国在伊阙之战惨败之机,率兵渡过黄河,夺取了安邑(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西北)以东到乾河的大片土地。
二、战争影响
伊阙之战后,韩、魏两国门户大开。从周赧王二十四年至周赧王二十六年(前291年-前289年),秦国先后进攻并占领了韩国的宛、叶、邓;夺取了魏国的轵、河雍、蒲阪、皮氏、河内郡大小城池61座。扫平秦军东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