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66历史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看看松锦之战的故事。
中国古代从两汉以来,就没有产生国运超过300年的大一统王朝。朱元璋于1368年创建的明朝,本来很有希望打破这一“魔咒”,但事与愿违,最终倒在1644年的春天。
明朝灭于1644年,可在1640年就被决定了生死存亡的命运。
1640年,明朝和清朝发生了一场规模庞大的战役——松锦之战。
我们知道,建州女真在长白山西麓、松花江和辽河流域一带崛起后,于1616年建立了后金政权(清朝前身)。在那以后,清朝就成为了明朝的心腹大患。特别是在清朝统一东北并征服了蒙古后,清朝和明朝就进入到你死我活的阶段。
松锦之战的爆发,就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情。
1640年3月,以清朝皇太极派重兵围攻锦州为标志,松锦之战爆发。
1641年春天,为了挽救辽东战场屡战屡败的危局,防止清朝军队南下肆虐,明朝崇祯皇帝派遣蓟辽总督洪承畴,率领13万人马,集结于关外的宁远(今辽宁省兴城市),待机与清军展开一场决战,给锦州解围。
明朝自立国以来,就保持着一支强大的常备武装力量。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迎战瓦剌太师也先时,随身就带了20万大军。现在,崇祯皇帝打一场决定生死存亡的关键之战,竟然只出动了13万人马,这是不是在开玩笑?
当然不是。
明朝中后期,随着承平日久,明朝军队战斗力下降得非常厉害,在与清朝(后金)的对峙中,有生力量不断消耗,在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明朝几乎丧失了所有的精锐野战部队,只剩下部分由将领直接统领的军队,数量极少,如著名的关宁铁骑,总共只有三五千人。这次崇祯皇帝搜刮了所有的家底,才拼凑出13万人马,这已经是他最后的本钱了。
对于这场战役,崇祯皇帝势在必得,为此派遣了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密云总兵唐通、蓟州总兵白广恩、玉田总兵曹变蛟、山海关总兵马科、前屯卫总兵王廷臣、宁远总兵吴三桂八大总兵,在洪承畴的统一率领下,奔赴前线作战。
洪承畴跟袁崇焕一样,是文人出身,考取过进士功名,但最终投身军伍,以武扬名。洪承畴在任职陕西三边总督,与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作战。他采取“以剿坚抚,先剿后抚”方针,使得陕北农民起义军连遭败绩。李自成在潼关一败涂地,只带了18骑逃到陕南商洛山中。
崇祯皇帝派洪承畴率部到关外,与清军作战,对他寄予了厚望。洪承畴对得起崇祯皇帝的厚望吗?
在战役之初,洪承畴采取的策略是步步为营,稳扎稳打,逐渐往锦州靠拢。这种策略似乎有效,在当年7月乳峰山一战中,明军和清军初次交手,清军伤亡惨重,差点溃败。
可是,明朝兵部尚书陈新甲以“兵多饷艰”为由,为明朝军队制定了速战速决的作战策略。陈新甲所言也是客观情况。明朝末年,13万大军出关作战,对后勤保障方面是一个巨大的压力,谁都希望能够提前结束战役。崇祯皇帝同意了陈新甲的建议,下令洪承畴加速进军。
洪承畴率领13万大军赶到锦州城北的戚家堡(辽宁锦县齐家堡)时,与星夜奔驰前来的皇太极大军相遇了。皇太极见明朝军队虽然人数众多,但队形拉得很长,而且精兵强将部署在前队,后队显得较为薄弱,便派军挖掘了3条上宽下窄的壕沟,将明朝军队切断分割开来,并切断了明朝军队的粮道。
随后,决战在锦州、松山之间打响。
按照当时的形势,明朝军队数量多于清军,明军的火器优于清军,理应占据上风。可是,明朝军队多年来都没有战胜过清军,内部有功不赏、有过不罚,官兵早已丧失斗志,与清军一战即溃。这样的仗,怎么打呢?
洪承畴率部多次突围,都被清军顽强阻击,未能成功。1642年2月18日,洪承畴困守的松山城被清军攻破,洪承畴被清军俘获,后来投降;明朝总兵邱民仰、王廷臣、曹变蛟被杀。3月8日,祖大寿眼看大势已去,率部献城投降清军。
至此,持续近两年的松锦之战结束。
在松锦之战中,明朝丧失了最后的13万军队,守边大将中,死的死、降的降。大量军备物资落入清军手中。《清太宗实录》记载:“是役也,计斩杀敌众五万三千七百八十三,获马七千四百四十匹,甲胄九千三百四十六件。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众,所弃马匹、甲胄以数万计。海中浮尸漂荡,多如雁鹜。”
一句话,明军输得很惨!
不仅如此,明朝在关外的据点全部落入清军手里,只剩下山海关一道关隘。现在,留给明朝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清军大举进入关内,只是时间早迟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