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宋元襄阳之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66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众所周知宋代的商品经济固然发达,但是在行军打仗方面仍然存有短板,而这也正是元军得以突破的关键。宋元时期大大小小的战役不计其数,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襄樊战役,因为这场战役直接导致了王朝的更替。
“襄、樊为朝迁之根本,今百战而得之,当加经理,如护元气。”
由此可见襄樊对宋人的重要性,襄阳城和樊城一旦失守,那么就如同将宋朝大半江山拱手相让给元军别无两样。而元军也正是看中了襄樊的战略地位,拿下两城后率先修筑城堡,以阻断南宋的命脉,所以元军在战略安排上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一、北宋南渡后,南宋朝廷成为阻碍元军一统江山的唯一阻碍,襄樊之地在宋元的多次角逐中频繁易主,元军悄然修筑用于“内防”堡垒,令宋军难以琢磨
话说靖康之乱后,北宋的实力逐渐成下降的态势,迫不得已才选择南渡,重建南宋。此时北方的蒙古日渐兴起,公元1234年蒙古成功灭金之后,骁勇好战的蒙古渴望一统天下,而南宋也就成为了其中的一道屏障。为了解决南宋的阻碍,蒙古也就是之后的元军可花了不小的力气。
经统计,南宋和元的交锋主要有三次规模的战争,而中间最为激烈的也是元军锁定战局的关键是——襄樊战役。因为襄阳和樊城是守卫四川的大门,如果这两地失守的话后果不堪设想,甚至会直接导致南宋的覆灭,之后的结局也有所验证。
端平三年襄阳被蒙古占领,但是当时的蒙军并没有想到通过修筑堡垒的方式来守卫城池,因为蒙军的统治者蒙哥汗并没意识到襄阳城的作用。所以襄阳城虽被占领,但是蒙军自身并没有重视。这点为南宋朝廷察觉后,南宋将领孟珙率兵一举收复了襄阳。
当时的江陵知府李曾伯在孟珙的提议下,向朝廷禀告襄阳和樊城防卫四川的重要作用,这时南宋也开始重视起来。因为蒙古内部的夺权事件,导致蒙军无暇顾及南宋的所作所为,南宋顺势夺得了襄阳城的管理权。
而元太祖忽必烈成功掌权之后,认为想要一举歼灭南宋必须要更换之前的战略安排,务必夺取襄阳和樊城打开四川后,长驱直入拿下长江以南的地区。《元史》载:“今日之计,当先取襄阳,即克襄阳,彼扬、庐诸城弹丸地耳,置之勿顾,而直趋临安,迅雷不及掩耳,江滩、巴蜀不攻自平。”
这是忽必烈手下的郭侃向他进谏的内容,同时南宋的降将刘整极为赞同,于是元军在夺得城池之后,有了兴建堡垒的想法与安排。会打江山和守好江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忽必烈之所以能够成就元的辉煌或许就是因为他相比先前的统治者都要重视城池堡垒。
《元史》曾记载,忽必烈任命刘整为元帅和蒙古的阿术共同商讨守城的事宜,因为对南宋城池的疆域的了解,刘整在修筑堡垒的时候,主要强调堡垒的“内御”即堡垒是巩固好城池内部的统治,并不是为了出征打仗的。所以,元军在他的倡议下,纷纷兴建起了堡垒,城池的防御也成为元军新的关注点。
面对元军大肆建设堡垒,宋军也是极为困惑的,因为元军的主力是蒙古等少数游牧民族,本就不屑于定居的他们为何要选择修建城堡。而通过《宋史》的相关了解后,宋人在1268年就对元军的城堡有所记录,事实上或许更早于这个时间。但身处临安的南宋朝廷对元军的行为似乎并不重视,依旧我行我素。
二、元军成功建成堡垒对南宋江山的企图愈发明显,出于“内防”的襄樊城堡,在南宋降将的精心设计下成为“外攻”宋军的主要方式
南宋之所以能够和元军之间僵持百年之久,主要是由于元军只适合打仗而不善于守城,但是当元军也开始修建城池堡垒后,南宋朝廷似乎还是无动于衷。这也就是为何南宋会灭于元军之手,而不知其中的缘由。实际上,早在元军内斗的时候,南宋的部分大臣就已经向朝廷进言,要重视对襄樊地区的守备。
元军在修筑好白河城堡垒工事后,并没有急于发起对襄阳城的进犯,这时在忽必烈领导下的元军似乎更加的冷静。他们在统治者的安排下,围绕着襄樊周边的鹿门山、百丈山等城池继续建筑堡垒,而主打“内御”的众多堡垒在不知不觉中将襄樊两城围得是水泄不通。
宋元的襄樊之战似乎一触即发,南宋朝廷决定对襄樊二城加以增援,但是此时似乎已经为时已晚。
咸淳四年,由蒙古将领阿术亲率的一支骑兵部队作为先遣部队前往襄阳,在襄阳城内的宋军被打的措手不及,造成了部分的死伤。但由于襄阳城内地方的守备较为重视,所以城内的防御力量并不是那么不堪一击。虽然蒙军的初次进攻小有成效,却并没有达到忽必烈之前预想的结果。
《元史》载:“(阿术)观兵襄阳,遂入南郡,取仙人、铁城等栅,浮生口五万……自安阳滩济江,留精兵五千阵牛头岭,复立虚寨,设疑火。”
元军绝不会因为一次的小失利就放弃自己一统天下的宏伟目标,更何况这并不是完全的失利,也是小有成效的至少知道了襄阳城内的防守虚实。俗话说“日防夜防,家贼难防”即使是固若金汤的城池,在内外夹击的情况下也是束手无策的。
而这个人就是之前提到的南宋降将刘整,其实刘整不论是领兵打仗还是战略安排上都有着独特的见地,但是因为他得罪了南宋朝廷的权贵,被众人陷害栽赃,所以只好选择投靠元军,而忽必烈也认为他对襄樊之战有着很大的作用,所以就任命刘整为元帅,统帅三军以攻打襄阳与樊城。
公元1263年,刘整不负众望成功的击溃宋军,并借助自己在襄阳的旧部势力,贿赂荆襄的少保吕文德互市,这样一来襄阳城不攻自破,同时也为元军在城内筑建堡垒提供了便利。因为有了前车之鉴,所以这时的堡垒从“内防”衍生出了“外攻”的作用,旨在及时的应对南宋军队的反扑。
三、襄樊之战中的堡垒运用直接吹响了南宋覆灭的“哀乐”,元军凭借堡垒“内防外攻”大败宋军,堡垒也成为元军灭宋战略安排上的一大亮点
可以说,元军在刘整的鼎力相助下拿下了大半个襄阳城,所以不论是在城池的建设中还是战略、战术的安排上,修筑堡垒都成为元军的首选。
果不其然,南宋朝廷发现荆襄少保吕文德被贿赂后,及时的集结军队对襄阳城和樊城进行最后的挽救。吕文德的弟弟吕文焕率领襄阳城的守卫士兵奋力抵抗元军的进攻,并且借助自身城池的优势,主动出击试图从元军的包围圈中冲出去和朝廷的军队会合。
但事与愿违,因为元军修筑城堡后无人控制其发展态势,所以襄阳和樊城的周围都是元军的势力范围,及时突破了城下的防守,也无法和堡垒外面的军队联系。原载荆襄的吕文德得知这一事件后,想要关闭已经开通的互市,但为时已晚元军正以势如破竹的气势向荆襄之地进发。
或许是因为心中有愧,加上他自知罪孽深重,咸淳五年吕文德突然离世,失去了荆襄的守望相助,襄阳已经是孤掌难鸣。咸淳七年宋军呼延德等人冒死支援襄阳,一时间缓解了城内的粮草不足的问题,于是他们策划者利用水战避免和元军的正面冲突。
但是身为前任宋将的刘整也曾考虑到了这一问题,他上报忽必烈说:“我精兵突破所当者破,惟水战不如宋耳。夺彼所长,造船舰,习水军,则事济矣。”于是忽必烈随即下令命已经建好的堡垒内部开始训练水军,弥补元军在水战中的短板。不得不说,取长补短的确是不二良方,原本的水路也被元军封死。
咸淳八年面对元军的内外夹攻,襄樊二城的守卫也都丧失了守城的信心,任由元军进攻。在元军的炮火威胁下,吕文焕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被迫投降,自此襄樊战役以宋军的失败告终。此后,元军随着既定的计划,沿长江南下清除了南宋的残余势力,建立元朝。
南宋的失败源于对襄樊二城的轻视,同时对元军修建堡垒的行为置若罔闻也是导致覆灭的重要原因。元军之所以能够取胜与修筑能够“内防外攻”的堡垒密不可分,这也是元军在战略安排上的良苦用心。所以打下江山固然是建立新朝代的前提,而能否守好江山则是评判一个统治集团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