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顷襄王熊横(?―公元前263年),芈姓,熊氏,名横,楚怀王之子,战国时期楚国国君,公元前298—前263在位,在位时楚国已处于衰落状态。公元前263年,楚顷襄王病死,在秦国做人质的太子完逃回楚国立,是为楚考烈王。
奚容葴,春秋时期学者,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燕共公,继燕悼公之位。燕共公二年(前527年)晋国荀吴军讨伐鲜虞(中山)。在位五年卒,燕平公立。
楚怀王熊槐(约前354年―前296年),芈姓,熊氏,名槐,楚威王之子,楚顷襄王之父,战国时期楚国国君,前328年―前299年在位。在礼崩乐坏的战国时代,楚怀王是礼乐文明培养出的最后一代国君。继位早期,破格任用屈原等人进行改革,大败魏国,楚国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执政中期他误信秦国宰相张仪,毁掉齐楚联盟,国土沦落,楚国从崛起走向了衰亡。
荀息(?~公元前651年),本氏原氏,名黯,字息,称原氏黯,春秋时代晋国大夫。曲沃晋武公灭翼后,任武公大夫。晋武公灭荀国后,以荀国旧地赏赐原氏黯,原氏黯从此以荀为氏,史称荀息,晋国荀氏始祖。荀息生子荀逝敖,逝敖生子荀林父、荀骓、荀首。晋献公二十六年(前651年),荀息死于晋国骊姬之乱,荀息墓在今曲沃县城北10里之荀王村,相传荀王村为荀息的故里。
养由基(?-公元前559年),嬴姓,养氏,字叔,名由基(一作繇基),春秋时期楚国将领,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神射手。养由基本是养国人,养国被楚国灭亡后,养由基成为楚国大夫。相传养由基能在百步之外射穿作标记的柳叶,并曾一箭射穿七层铠甲。《战国策·西周策》中记载:“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百发百中、百步穿杨都出自这里。此人号“养一箭”,一箭就足以致胜。
教授、博士生导师,交通仿真学科负责人,曾任昆明理工大学交通工程学院院长。主要经历198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获学士学位;1989毕业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车辆工程系,先后获得硕士学 位、博士学位。毕业后到云南工业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后与昆明理工大学合并);
荀偃(?—前554年):姬姓,中行氏,名偃,字伯游,谥号“献”,又称中行偃(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虽为姬姓,却不叫姬偃),因中行氏出自荀氏,故又多称荀偃,时人尊称其中行伯,史称中行献子。 荀偃是春秋中期晋国卿大夫,六卿之一,晋悼公时升任晋国中军元帅,即正卿。荀林父之孙,荀庚之子,荀罃(即智罃)堂侄。
杨朱(约公元前450--约公元前370),杨姓,字子居,魏国(一说秦国)人,中国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主张“贵己” “重生” “人人不损一毫”的思想。是道家杨朱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见解散见于《列子》,《庄子》,《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在战国时期,有“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的现象”,可见其学说影响之大。知名弟子有孟孙阳、心都子,学说继承者,有告子、子华子、詹何、它嚣、魏牟等人。其学说并不是浅薄简单的“自私自利”。他们对老子的思想加以发展,旨在通过对个体的自我完善进而达到社会的整体和谐。他们
教授、博士生导师,交通仿真学科负责人,曾任昆明理工大学交通工程学院院长。主要经历198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获学士学位;1989毕业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车辆工程系,先后获得硕士学 位、博士学位。毕业后到云南工业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后与昆明理工大学合并);
即智瑶(?-前453年),又称知瑶、荀瑶、知伯瑶,谥号“襄子”,春秋末年晋国四卿之一,知宣子之子。知瑶分别向韩康子、魏桓子、赵襄子三大夫勒索土地,只有赵氏不给,知瑶大怒,联合韩、魏两氏攻击并击败赵襄子。赵襄子慌忙退守根据地晋阳,知瑶包围并引晋水灌城二年之久。(前455年 - 前453年)在即将获胜之际,却因他的一席话导致了韩、魏两氏的领导人倒戈,与赵氏联合反攻知氏阵地,知瑶被擒并被杀,首级被赵襄子作成首爵,用以饮酒。智伯家族全部屠灭,所有的领地被韩、魏、赵三家所瓜分。三晋分而七国之形立,中国从此进入战国时
颜何,字冉。春秋未年鲁国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燕后桓公,战国时期燕国第三十五任君主。燕后桓公(前370年——前360年),是中国战国时代燕国的君主,因燕国共有二位桓公(一说有三位),故称后桓公,继燕简公之位,在位八年卒,由燕后文公即位。前任:燕后简公前369年—前362年继任:燕后文公
燕顷侯,燕厘侯之子,春秋时期燕国君主。顷侯二十年,周幽王为犬戎所杀。在位24年卒,子燕哀侯即位。顷侯在位时正好是西周和春秋的交界。以后周天子衰微,燕国开始进入春秋舞台。
燕后文公(?―公元前333年),亦称燕文侯,姬姓,名不详,燕后桓公之子,战国时期燕国国君,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3年在位。公元前362年,燕后桓公去世,燕后文公即位。公元前356年,与赵国在阿地举行会议。公元前334年,采纳苏秦的合纵之策,和赵、韩、魏、齐、楚五国联合组成合纵联盟,共同对抗秦国,但不久合纵联盟便土崩瓦解。公元前333年,燕后文公去世,谥号文公,其子燕易王即位。
晏弱,又称晏桓子,宋公室子姓,晏氏,名弱。春秋时期的晏弱为齐国大夫,被分封于晏,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齐河县西北的晏城,所以他以晏作为自己的姓氏。他的后代也沿用晏姓,形成了晏姓的以支。
燕桓侯,名已失传,燕国第十七任君主,承袭父亲燕宣侯的爵位即位,在位约6年。死后由儿子燕庄公即位。
燕武成王(前271年—前258年),战国时期燕国第四十一任君主。继位原因成谜,他是在燕惠王被弑后即位的,在他即位后,曾引起赵国的不满。武成王七年(前265年),齐国田单征伐燕国,攻占中阳。武成王十四年(前258年),武成王去世,燕孝王即位。
颜回(前521-前481),典故颜回好学记载,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颜回,尊称颜子,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山东曲阜)人。十四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历代文人学士对颜回推尊有加,自汉高帝以颜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历代帝王封赠有加。
春秋时期燕国第二十三任君主,燕武公(—前555年),继燕昭公之位,前573年至前555年在位,共十九年,燕前文公即位。
燕惠王(?─公元前272年),姬姓,名不详,燕昭王之子,战国时期燕国国君,公元前279年―公元前272年在位。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燕惠王即位。燕惠王为太子时,与将军乐毅有过节。燕惠王即位后,因中齐国反间计,对乐毅有所猜忌,任用骑劫代任其职,乐毅逃亡赵国。公元前279年,齐将田单以火牛阵大败燕军,骑劫战死,齐国收复全部失地。燕惠王责备乐毅逃到赵国,乐毅回致一封《报燕惠王书》。公元前272年,燕惠王去世,其子燕武成王继位。
颜路(前545—?),即颜无繇,儒家,春秋鲁国(今属山东省)人。字路,因此又称颜路。他是颜回(颜渊)的父亲,父子俩曾先后在孔子门下求学。孔子早期的弟子之一。元文宗天历三年(1330年),被封为杞国公,谥号“文裕”。另外,他的妻子也在同时追封为杞国夫人。文献的记载中,明确指出颜无繇有一位妻子。他曾娶出身于齐国的女子为妻,且其姓氏跟齐国的君主一样是姜。但是以目前来说,任何文献没有办法证明她的出身跟齐国公族有关联。之后,他们俩生了一位儿子颜回。然后,父子俩先后成为孔子的学生。不过,颜回比他早过世,但在生前又生下
颜哙,春秋时期鲁国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燕襄公,继燕庄公之位,迁燕都回蓟城(今北京),在位40年卒,燕前桓公即位。
燕穆侯(?-前711年),或作缪侯。中国春秋时期的燕国君主。燕郑侯之子。在位18年。燕郑侯三十六年(周平王四十三年,前729年)卒。子穆侯立[1]。穆侯七年(前722年),是鲁隐公元年,《左传》由此年开始记载。穆侯十八年(前711年)去世,子燕宣侯立。
燕孝公(?-前455年),一作燕考公,是中国春秋时代后期至战国时代初期燕国的君主,继燕前简公之位。在位38年卒,由燕成公即位。
燕前桓公,因燕国有二位桓公(一说有三位桓公),故称前桓公,继燕襄公之位,无事迹可载,在位十六年卒,燕宣公即位
燕孝王(?─公元前255年),在前257年燕武成王死后继位,立姬喜为太子,在位三年而卒。
春秋末期燕国第三十任君主,燕前简公,是中国春秋时代后期燕国的君主,继燕平公之位。在位十二年卒,由燕成公即位。
燕宣公,继燕前桓公之位。燕宣公十三年(前589年)楚大夫巫臣偕夏姬奔亡晋国,晋封为邢大夫。在位十五年卒,子燕昭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