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介僧,号国萃,1887年出生,今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坪上乡坪上村人,清光绪十三年(1887)二月生。年少取秀才。三十四年(1908)留学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参加同盟会,与黄兴交情极厚。宣统三年(1911)初,谢介僧忽接黄兴中国香港电,嘱返国参与广州起义。后起义失败,黄兴负伤并由珠海出逃,生死未卜。谢介僧悲愤交加,挥毫作《菩萨峦》词,以忆克强。
锦简婆(1873~1961),女,出生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海南省文昌市抱罗镇昌锦村人,是革命老屋主,革命母亲。
卢木斋,湖北沔阳(今仙桃市)人,是我国著名教育家、藏书家、刻书家,他将自己兴办实业的全部财产用于发展教育事业,先后捐资兴办了卢氏蒙养院、木斋小学、木斋中学、南开大学图书馆等多个教育场所。生于贫寒书香家庭。9岁从父读,28岁尚无功名,乡人目为“狂生”。后继父业,以教书为生。
岳卓如(1876-1947),字季吴,今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雀塘乡半边街人,清光绪二年(1876)七月生。
革命先躯金少穆,本名金元和,1885年生于忠县拔山西门外金家河尔碥,1905年负笈东瀛,官费留学日本,攻经济学。在日期间,结识民主革命先躯孙中山,加入中国同盟会,从此走上了救国救民之路,1914年夏回乡省亲,仅过一月,孙中山电召赴日共商救国大计,公急告别亲人,踏上征程,船至奉节,突发急症而英年早逝,年仅29岁。
骆成骧(1865—1926),字公骕,四川资中人。光绪二十一年状元,官至山西提学使。民国元年,任四川省议会议长,后执教于四川法政学校、成都高等师范。
闵贞(1730--1788年)字正斋,江西南昌人,侨居汉口镇,曾流寓扬州,扬州八怪之一。其画学明代吴伟,善画山水、人物、花鸟,多作写意,笔墨奇纵,偶有工笔之作。人物画最具特色,线条简练自然,形神逼肖。传世作品有《蕉石图》、《花卉图》等。
高恒(?—1768)字立斋,满洲镶黄旗人,大学士高斌子,清朝乾隆皇帝时期大臣,慧贤皇贵妃之弟。家族本八旗汉军包衣,因系外戚,雍正皇帝驾崩两日后的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五日(1735年),还未正式即位的清高宗乾隆皇帝诏令高氏母家由内务府包衣抬旗,入满洲镶黄旗。原姓高氏,嘉庆二十二年奉旨,改姓高佳氏。
彭兆荪(1769~1821), 清代诗人。字湘涵,又字甘亭,晚号忏摩居士。镇洋(今江苏太仓)人。有文名,中举后屡试不第。曾客江苏布政使胡克家及两淮转运使曾燠幕。彭兆荪青少年时,随父宦居边塞,驰马游猎,击剑读书,文情激越,"故其诗有三河年少、扶风豪士之概";后来遭遇父丧,变卖家产,又因累试不第,落魄名场,常为生活而奔波,诗中"遂多幽忧之旨"。清代张维屏认为他"诗多沈郁之作"《听松庐诗话》,龚自珍则将他与舒位并举,称赞他的诗作"清深渊雅&q
杜浚(1611~1687),原名诏先,字于皇,号茶村,湖北黄冈(今黄州城区)人。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十九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六年,年七十七岁。
苏元,字笑三,晚号梦鹿山樵,别署笑道人。原籍漳州府海澄县虎渡村岭头自然村人。清末民国初,厦门著名“同光三画家”之一。
顾景星(1621年~1687年) 清代文学家。字赤方。号黄公。蕲州(今属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人。明末贡生,南明弘光朝时考授推官。入清后屡征不仕。康熙己未(1679年)荐举博学鸿词,称病不就。
吴凌云(?~1863年),本名元清,因身高腰长,人称“长腰四”。广西新宁州渠卢村人,壮族。他在陇罗(今扶绥县东罗圩)以酿酒为掩护,秘密联络各路反清志士,锄强扶弱,劫富济贫。咸丰十一年(1861年)正月初八,吴凌云在太平府宣布称王,自号“延陵王”,建立地方政权“延陵国”, 1863年与清军作战战死。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清史稿记载懿贵人),次年晋封懿嫔;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后联合慈安太后(即孝贞)、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清政府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1873年两
培均(1882-1961) 字翔甫,灌云县板浦人,晚清秀才。
爱新觉罗·载漪(1856年8月26日-1922年11月24日),清朝宗室,道光帝旻宁之孙,惇亲王奕誴之子,后过继瑞敏郡王奕志(嘉庆帝四子瑞亲王绵忻子)为嗣,三十八岁袭封端郡王。义和团事变祸首之一。载漪是光绪帝的堂兄弟。嫡福晋是员外郎绍昌之女伊尔根觉罗氏,生长子溥僎;继福晋为和硕阿拉善亲王贡桑朱尔默特之女博尔济吉特氏,生次子溥俊。1899年,慈禧册立载漪的十五岁儿子溥儁为大阿哥,计划废黜光绪帝,但溥儁不获外国公使承认,慈禧被迫停止废立计划。义和团事变后,载漪在八国联军的祸首名单上。1902年,清政府下令将载
熊方受[清](?-1826),字介兹,广西永康(今属扶绥县)人。乾隆庚戌进士。嘉庆四年十月由礼部主事入直,官至东昌府知府人,乾隆五十五年进士。其父熊恩级乾隆十七年进士,历官大顺广兵备道,《清史稿》有传。
爱新觉罗·载泽(1868年3月17日一1929年6月),初名载蕉,字荫坪。晚清宗室大臣,立宪派的重要人物,满洲正黄旗人。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六世孙,愉恪郡王爱新觉罗·胤禑五世孙。同治七年(1868年),载泽出生于北京,其父奕枨过继给嘉庆帝的第五子绵愉做后嗣,光绪三年(1877年)袭封辅国公,光绪二十年(1894年)晋镇国公。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七月十六日,清廷特派载泽和其他四位大臣户部侍郎戴鸿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抚端方、商部右丞绍英为出国考察政治,是为“五大臣出洋”。载泽出洋时尚未满30岁,是
恽南田(1633年—1690年),名格,字惟大,后改字寿平,以字行。南田是他的号。作为明末清初著名的书画家,是常州画派的开山祖师。
托忒克·端方(1861年—1911年),字午桥,号陶斋,清末大臣,金石学家。满洲正白旗人,官至直隶总督、北洋大臣。
张潮(生卒年不详),字山来,号心斋居士,歙县(今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人。原居婺源(今属江西),十世祖于北宋天圣六年(1028)迁居歙之满田。后有一支移居广德州建平县(今安徽郎溪),自石桥府君(?—1607)“卜筑”县南蒋国村(今蒋固村)。府君生二子,长者复生二子。给其生前身后带来海内外声誉的,则首推《虞初新志》一书的编纂;此书一出,便奠定了其文言小说编选家和批评家的历史地位。
刘永福(1837—1917),字渊亭,汉族客家人,广西钦州(今属广西防城古森洞小峰乡)人,祖籍博白东平,清末民初军事人物,原是反清的黑旗军将领,1883年率黑旗军参加中法战争,屡次大败法军。甲午战争期间,奉命赴台抗日,但最终失败。1895年5月25日中国台湾割让后,拥立巡抚唐景嵩为中国台湾民主国总统,自称大将军。同年6月自立为大总统。1917年1月病卒。
詹天佑(1861年4月26日至1919年4月24日,英文名:Jeme Tien Yow),汉族,字眷诚,号达朝。祖籍徽州婺源,生于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现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号),12岁留学美国,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 ,主修铁路工程。他是中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 ,被誉为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其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1905—1909年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创设“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震惊中外;在
冯子材(1818年7月29日—1903年9月18日),字南干,号萃亭,汉族,生于广东钦州沙尾村(今属广西钦州沙尾村),晚清抗法名将,民族英雄。自幼父母双亡,流落江湖,历任广西、贵州提督。咸丰年间从向荣、张国梁镇压太平军,中法战争时,已年近70,起用为广西关外军务帮办,大败法军于镇南关,攻克文渊、谅山,重创法军司令尼格里,授云南提督。甲午战争间奉调驻守镇江,官终贵州提督。治军四十余年,寒素如故。冯子才逝后葬于钦州,朝廷诏予于钦州城东南隅建“冯勇毅公专祠”纪念,称“宫保祠”。
钟昌祚(1871-1912),一名元黄,字山玉。清朝贵州开阳县人。辛亥革命烈士。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入贵阳经世学堂,继入武备学堂,毕业后充靖边营哨官。
唐景崧(1841—1903),字维卿,广西灌阳人。同治四年(1865 年)进士,选庶吉士,授吏部主事。光绪八年(1882年),法越事起,自请出关赴越南招刘永福黑旗军。次年,抵越南保胜,劝刘永福内附。以功赏四品卿衔,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张之洞令其募勇入关,编立四营,号景字军,入越参加抗法斗争。中法战争结束后,率军回国。以功“赏花翎,赐号迦春巴图鲁,晋二品秩,除福建中国台湾道”。光绪十七年(1891年)迁布政使。二十年,署理中国台湾巡抚。
景廷宾(1861年-1902年),号尚卿。直隶广宗县(今属河北邢台)东召村人。清末义和团运动后期的农民起义领袖,第十一代梅花拳传人,清末梅花拳宗师,武举人。
刘之协(1740年-1800年)颍州府太和(今安徽太和)人。清白莲教首领。初,白莲教支派(混元教)首领刘松在皖北、豫东秘密活动,刘之协作为教徒予以协助。
尚可喜(公元1604年─公元1676年),字元吉,号震阳,祖籍山西洪洞,后至河北衡水,公元1576年其祖父尚继官举家迁往辽东海州(今辽宁海城)。尚可喜戎马一生,身经百战,转战数万里,为清王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清代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康熙年间,晋封为平南亲王。康熙十五年十月二十九日,平南亲王尚可喜在广州薨逝,享年73岁。康熙皇帝赐谥曰“敬”。
阿桂(1717.09.07—1797.10.10),章佳氏,字广廷,号云崖,大学士阿克敦之子,清朝名将。满洲正蓝旗人,后以新疆战功抬入正白旗。乾隆三年(1738年)举人后授镶红旗蒙古副都统,长期戍守西北边疆。乾隆十三年(1748年),参加大小金川之役。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参加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事平后移师驻伊犁,提出于新疆屯田建策,被采纳。其后数年间,历任内大臣、汉军镶蓝旗都统、军机大臣、满洲正红旗都统、伊犁将军、四川总督等。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以副将军偕经略傅恒领兵与侵扰滇境的缅甸军交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