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人物 > 中国名人 > 春秋战国名人 > 向戌

向戌

()
最后更新于:2022-10-26 10:20:45

简介

向戌(生卒年不详):子姓,向氏,名戌。春秋时宋国大夫。任左师,食邑在合,一称合左师。从春秋前期齐桓公创霸业起,直到春秋中叶之末,晋、楚再盟于宋止,诸大国为了争霸砍杀了百余年,弄得中小国家不仅要贡纳财物,而且受到战争之害也颇深重。地处晋、吴、齐、楚交通要道之间的宋、郑两国,首鼠两端,吃尽了大国苦头。这两个国家对待晋、楚的政策如同郑大夫子良所说:“晋、楚不务德而兵争,与其来者可也。晋、楚无信,我焉得有信?”(《左传》宣公十一年)晋、楚两国皆咽内争外患而筋疲力尽,诸侯间也实在受不了“牺牲玉帛,待于二境”(《左传》襄公八年)的苦痛,于是再由宋国发起弭兵运动。

弭兵运动

商量对策

宋国的执政者向戌与晋、楚两国的当权者赵武(即赵孟,又称赵文子)和子木(即屈建)是好友,他想利用这种关系,在诸侯间发起弭兵运动。鲁襄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46年),向戌先到晋国去找中军元帅赵武,赵武和众大夫商量对策,韩宣子曰:“兵,民之残也,财用之蠹,小国之大葘也。将或弭之,虽曰不可(不能成功),必将许之。弗许,楚将许之,以召诸侯,则我失为盟主矣”,因而晋国赞同了向戌的倡议。向戌又去楚国,“楚亦许之”,(均见《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接着齐、秦和其他一些中小国家也都表示同意。

巩固霸主地位

是年五月至七月,晋、楚、齐、宋、卫、郑、鲁、陈、邾、滕、许、蔡等候国的卿大夫和小国君主在宋都商丘盟会,秦国虽然同意弭兵,但没有出席会议。在会上,楚国首先提出“晋、楚之从,交相见”(《左传》襄公二十七年)的要求。这个“晋、楚之从”是指附属于晋、楚的各国,“交相见”,意谓原属晋的朝楚,属楚的朝晋。这就是说,原先分别从属晋、楚的中小国家,朝见对方。恢复和平的朝见时,两大国的属国没有全部朝见对方,晋国拒绝让齐国朝见楚国,盟国吴国也没有朝见。于是,晋赵武说:“晋、楚、齐、秦匹也。晋之不能于齐,犹楚之不能于秦也。楚君若能使秦君辱于敝邑,寡君敢不固请于齐?”(《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最后商定,齐、秦两国除外,其他各国都须“交相见”,当时如果不是晋、楚两国势均力敌,这种现象是不会出现的。 前545年朝见晋国的有齐、陈、蔡、北燕、杞、胡、沈、白狄,其中只有蔡、胡、沈是楚国属国,这年去楚国的有鲁、宋、陈、郑、许。只有鲁、宋、陈、郑是晋国的属国,朝见不是每年向两个霸主交贡品,只是恢复和平的形式,主要是确立晋国和楚国结盟。楚国依然带着他的属国胡、沈攻打吴国,而有的国家则没有加入弭兵朝见,比如卫、许、吴、曹、薛、滕、邾、莒等,多数是晋国的属国。这次弭兵使晋国获得了成功,解除了战争危机,巩固了霸主地位。

弭兵会议后,晋、楚两国之间在四十年内没有发生冲突,战争的中心便由中原移到了东南地区的吴、楚,吴、越之间。这时的中原诸侯国虽然免受了大国的征伐,对中原国家有利。

详述

华元斡旋的第一次"弭兵"结盟,因条件还未十分成熟,很快破裂。

但促使晋、楚两国息兵的因素,却在继续发展:晋国内部斗争加剧;吴国势力强大,对楚构成强大威胁;各中小国厌战情绪增长等。所以,在华元"弭兵"后的第三十三年,还是由宋国人向戌出面活动"弭兵",并获得成功。

华元"弭兵"后,晋国虽在鄢陵打败楚国,但厉公眼看晋国大贵族势力抬头,有压倒国君的可能,于是打击贵族势力。他诛杀了势力最大的郤氏,对栾氏亦不放心,结果他被栾氏和中行氏联合杀掉。栾氏杀掉厉公后,势力强大,成为众矢之的。范氏利用栾氏家族内的矛盾,赶走了栾氏家族长栾盈,诛杀栾氏的同党箕遗、黄渊、羊舌虎,囚禁伯华、叔向、籍偃三大夫。栾盈逃到楚国,后又到齐国,在齐国的支持下,偷偷潜回他的封地曲沃。在国内有魏氏支持他,栾盈率领曲沃的丁壮,打到国都。栾盈后来失败被杀,全族被诛灭①。但晋国内部斗争却更加剧。晋国加紧扶持和支援吴国,以牵制楚国。晋厉公五年,晋范文子与中原诸侯国在钟离同吴人相会。吴国正式开始了同中原诸侯国的交往。

晋悼公三年(公元前570 年),晋召集诸侯在鸡泽(今河北邯郸市北)

相会"欲修吴好",晋悼公派荀会专程到淮上去迎接吴王寿梦。此时吴正与楚开战,故未到场。晋悼公五年,晋又召集诸侯在戚地(今河南濮阳北)相会,吴国正式参加了这次盟会,与中原诸侯结盟。晋悼公十年,吴王寿梦到柤(今江苏邳县西北加口)与晋悼公率领的中原诸侯相会。

吴国势力逐渐强大,能与楚抗衡。楚共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70 年),楚国令尹子重挑选精兵伐吴,让邓廖率领"组甲三百,被练三千",被吴军拦击,邓廖被俘,逃回的组甲士只有80 人,被练士兵只有300 人。

楚康王元年(公元前559 年),楚令尹子囊伐吴,被吴军打败,楚公子宜縠被俘。子囊伐吴回国后自杀①,临死前对即将继他令尹位的子庚说:"必城郢!"②要把国都城墙修好,以防备吴人。

楚国内部也不安定。楚共王有5 个儿子,他自己不立继位的太子,而谁继承王位,却由"神"来决定。他与巴姬商议,把一只璧埋在宗庙殿堂内,让5 个儿子入庙拜祖,谁压到璧就是继承人。结果康王、灵王、平王都各压一部分。子干、子皙不沾边。所以,楚共王死后,康王继位,他的几个弟弟都觊觎着王权③。楚国王子势强逼主,令尹难当。楚康王八年,令尹子庚死,康王让子冯接替。子冯去同申叔豫商量,申叔豫说"国多宠而王弱,国不可为也。"子冯就装病不到任,楚王只得另任他人④。

① 《左传》襄公二十一年、二十三年。

① 《吕氏春秋·高义》。

② 《左传》襄公十四年。

③ 《左传》昭公十三年。

④ 《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在这种内外都有困难的情势下,晋、楚休兵的条件成熟了。晋平公十年(公元前548 年),晋国赵武执政为中军元帅。他下令减轻诸侯对晋国的贡赋(霸主国要收取与国缴纳的贡赋。西周时这种贡赋是给周王的,春秋时霸主代替周王的地位,霸主国控制的中小国就把这种贡赋缴纳给霸主)。鲁国叔孙穆叔去见赵武时,赵武对他说:"自今以往,兵其少弭矣。""武也知楚令尹,若敬行其礼,道之以文辞,以靖诸侯,兵可以弭。"⑤赵武的话很快传到各国,宋国的向戌与蔡国的声子就出来活动。向戌和声子先后到楚国与晋国斡旋。

向戌是宋国的左师,地位高,他与华元一样,与晋、楚两国的执政大臣都相好,所以他最终促成此事。鲁襄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46 年)

夏,晋国的中军元帅赵武、楚国令尹屈建和鲁、蔡、卫、陈、郑、许、曹等国的执政大臣,在宋国的西门外结盟休战。这次盟约中,除休战内容外,楚国提出"晋、楚之从交相见"一款,排除齐、秦外,此条得到通过①。这一条款的含义是晋国和楚国的从属国,要定期朝见对方的盟主。朝见对方,意味着要向对方盟主缴纳贡物。这样诸侯国的负担就比此前增加一倍。

政治背景及结果

春秋中期,晋楚争霸激烈,江、河流域所有的大小诸侯国几乎都卷入战争,兵连祸结,没有宁日。中原各国所受战争的灾害更为严重。因此,小国普遍厌战。晋、楚两大国势均力敌,疲于攻战,也各想暂时休战。“弭兵”运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弭兵”运动是由宋国发起,前后共有两次。第一次在公元前579年,第二次在公元前546年。第二次弭兵运动是由宋大夫向戌倡议发起的,十四国诸侯会于宋,决定以晋、楚两大国为盟主,除齐、秦外,其他各国从属于晋、楚,要承担晋、楚两国给予的义务。

向戌“弭兵”之会以后,晋楚之间四十多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其他国家间的战争也很少。这种形势对恢复、发展各国的社会经济,安定人民的生活,都有很大的好处。 

本文标签:

上一篇:西门豹

下一篇:辛研

版权声明:

本文关于历史人物《向戌》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utohao.com/renwu/804.html

向戌资料

向戌画像
  • 本名向戌
  • 别称
  • 字号子姓,向氏,名戌
  • 所处时代春秋时期
  • 主要成就第二次“弭兵”(休兵)运动
  • 身份春秋时宋国大夫

向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