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纳普简介
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1891~1970),美国哲学家,逻辑实证主义的主要代表。
生平和著作
卡尔纳普生于德国隆斯多夫,卒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莫尼卡。
1910~1914年,他在德国耶拿大学和弗赖堡大学学习数学、物理和哲学,是G.弗雷格为数不多的学生之一。
弗雷格的数理逻辑和语言哲学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卡尔纳普在德国军队中服役。
这一时期,他认真研究了A.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尤其关心和相对论有关的方法论问题。
战后,他从研究实验物理学转向理论物理学与哲学。
由于受到弗雷格的影响,他开始钻研A.N.怀特海与B.A.W.罗素合著的《数学原理》,并尝试用符号逻辑表述和研究哲学问题。
1921年,卡尔纳普以关于空间概念的论文在耶拿大学获博士学位。
嗣后数年,他在家研究逻辑和物理学基础,写了一系列关于时空问题、因果性问题的论文。
1926年秋,他应M.石里克之邀去维也纳大学担任哲学讲师。
在维也纳的五年中,卡尔纳普成为石里克所领导的逻辑实证主义的维也纳学派中最有影响的成员。
1928年,他的著作《世界的逻辑结构》正式出版。
该书的内容经过维也纳小组的反复讨论,是早期逻辑实证主义的一部代表作。
卡尔纳普在这一著作中,从经验主义的立场出发,力图运用罗素在《数学原理》中所阐述的符号逻辑的方法进而阐明知识的基础,并试图完成由罗素所开创的在感觉经验基础上构造出全部人类知识的工作。
从 1930年开始,他与H.赖兴巴赫合作编辑出版逻辑实证经验主义的《认识》期刊,这一工作一直持续到1940年。
1931年,卡尔纳普接受物理学家P.弗兰克的邀请,前往布拉格大学任自然科学分部的自然哲学教授。
1934年,他发表《语言的逻辑句法》,书中体现卡尔纳普把逻辑分析仅限于句法分析的思想。
由于纳粹势力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扩张,卡尔纳普于1935年底离开布拉格前往美国任教,并于1941年加入美国籍。
1936~1952年,他担任芝加哥大学哲学教授。
20世纪30年代中期,卡尔纳普开始转向语义学研究,并陆续出版了这方面的著作,主要有《语义学导论》(1942)、《逻辑的形式化》(1943)、《意义和必然》(1947)。
从1937年开始,卡尔纳普与O.纽拉特、C.W.莫里斯一起主持编辑出版《国际统一科学百科全书》。
在40年代。
卡尔纳普逐渐转向归纳逻辑的研究,1950年出版了《概率的逻辑基础》。
1954年赖兴巴赫突然去世,卡尔纳普接替其担任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哲学教授席位。
1961年退休。
卡尔纳普的其他重要著作还有阐明他早期反形而上学主张的《哲学中的假问题》(1928);从句法构造和语义构造两个角度,精确地处理形式语言并阐明数理逻辑应用的《符号逻辑导论》(1954);作为科学哲学入门的《物理学的哲学基础》(1966)。
哲学特点和基本内容
卡尔纳普的哲学从以下基本信念出发:①在科学及科学方法上,认为科学是人类所具有的唯一的有系统、有根据的知识,科学方法是唯一能使人们取得这种知识的方法。
②在数理逻辑方面,认为弗雷格和罗素所开创的逻辑分析方法使哲学进入了新的阶段,它是研究哲学的唯一有效的方法。
③哲学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逻辑分析方法消除旧哲学的混乱和错误,并从逻辑上阐明科学的经验基础。
卡尔纳普的哲学具有如下主要特点:①一切关于世界的概念和知识最终来源于直接经验。
②哲学问题被归结为语言问题,哲学就是科学语言的逻辑,哲学方法就在于对科学语言进行逻辑分析。
③归纳推理可以而且应当像演绎推理一样予以规则化和精确化,归纳逻辑提供据以评价人的合理信念和合理行为的标准。
经验知识的基础
卡尔纳普赞同从D.休谟以来已被经验主义普遍接受的关于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的两分法,认为数学与逻辑命题是分析命题,综合命题来源于经验,最基本的经验命题是原始记录语句或称始录语句,即记录直接观察结果的陈述。
他指出,阐明经验知识的基础不需要考察人类获得知识的实际过程,而是要探讨如何把科学命题和概念还原为记录直接经验的命题和概念的问题。
这样,也就排除了从心理学角度研究认识过程的古典认识论。
卡尔纳普力图建立一个严密的逻辑构成系统,用以表示一切可知对象的领域。
这一逻辑构成系统可以通过一系列构成定义把一个领域还原为少量的一组概念。
卡尔纳普把已知的对象分为4种类型:
①社会文化对象。
②他人的心。
③物理对象。
④本人经验。
他选择本人经验作为认识论基础,并在其中再选出一种最简单、最原始的对称关系,即Er关系,指对相似性的记忆;基本经验则可定义为Er关系的领域。
他用部分类似性表示相同经验之间的关系,即双向的Er关系;而类似性区域则为部分类似性的抽象的类。
这样,通过应用更复杂的定义就可进而构造“感觉”、“时间次序”等概念,并进而定义时空世界、知觉世界、生物界、人类、人类文化对象。
卡尔纳普后期在纽拉特的影响下转向物理主义,认为物理语言是始录语句最可取的形式,因为物理语言不仅可以表达全部知识(包括心理学知识),而且它还具有互观性。
因而他接受并积极参加了纽拉特提出的“统一科学”的工作,试图把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都统一到物理语言的基础上来。
理论概念的还原
卡尔纳普早期认为,理论概念能够通过显定义还原为一组观察概念,被还原概念等值于这一组还原概念。
这种还原意味着理论概念可用观察概念代替,并因此成为一种严格的经验主义。
后来,他认识到可溶性、脆性等不能实现这种还原,不能由直接经验给出显定义,因而就把这一要求放宽,另外规定了一种还原语句。
采用条件句的形式,给出在指定的场合下被还原概念与直接经验的联系。
还原语句与定义性还原的区别在于,前者不能把理论陈述完全地还原为代表直接经验的始录语句,它只能导出依不同的实验条件而改变的各个观察陈述。
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早期逻辑实证主义作为有意义命题标准的证实原则。
卡尔纳普代之以确认原则与检验原则,认为科学关于不可观察对象的假设虽然永远不能被观察证据所证实,但却可以得到观察证据的或多或少的确认。
对确认程度的定量研究促使卡尔纳普后期从事逻辑概率方面的工作。
人工语言
卡尔纳普区分了语言分析中的对象语言和元语言。
元语言可以表述关于对象语言的理论,即元逻辑,逻辑语法是其中的一部分。
他力图使元语言精确化,构造出一个精确的逻辑语法的概念系统。
他把逻辑语法严格地限于处理语言表述式的形式而不涉及其意义。
在他看来,逻辑语法包括形成规则和变形规则,前者用以指定所用符号及规定符号如何构成语句,后者指逻辑推理规则。
他认为逻辑规则只涉及语言的形式,给定这两种规则就是给定了一种语言。
严格遵循这些规则所构造出来的人工语言,可以精确地实现知识的逻辑重构。
卡尔纳普提出了语言选择的宽容原则,即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不同的规则系统,从而选择不同的逻辑,不同的语言。
卡尔纳普在早期认为,哲学问题只是语法问题,元理论只包括语法。
后来,由于受A.塔尔斯基的影响,认识到哲学还应包括语义分析,并把语义学看作是元理论的一部分。
卡尔纳普关于语义学的基本概念是事实真与逻辑真。
他还区别内涵和外延,认为内涵语义学的基本概念是名字和语句的意义、表达式的同义性、命题的分析性;外延语义学所处理的基本概念是个体、类、真值等。
在此基础上,卡尔纳普用语义学概念解释模态逻辑的概念,把命题的模态解释为表述该命题的相应语句的语义性质。
逻辑概率和归纳逻辑
卡尔纳普为了修正他早期所提出的证实原则,便代之以确认原则,主张科学知识与直接经验之间的关系是科学假设从经验证据取得一定程度的确认。
这一理论的中心概念是确认度,也就是逻辑概率或称归纳概率。
所谓逻辑概率就是把概率作为一个逻辑概念来处理,区别于以相对频率为根据的统计概率。
卡尔纳普认为,逻辑概率是一切不具有演绎必然性的归纳推理的基础,关于逻辑概率的理论就是归纳逻辑。
他指出,逻辑概率不属于科学本身,而属于科学逻辑即科学方法论,它要用元语言表述。
逻辑概率的特点是,其概率值取决于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而与经验无关。
逻辑概率的陈述是分析陈述,它确定语句之间定量的确认关系,类似于演绎逻辑确定语句之间的推论关系,从而归纳逻辑可给出假说的相对于给定证据的确认度。
因此,他认为归纳逻辑与演绎逻辑、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之间没有根本性质的区别。
卡尔纳普的归纳逻辑研究存在着很多技术上的困难,他本人在这方面的工作远远没有达到自己所设想的目标。
对他的这套设想,西方哲学界有不少人持怀疑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