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几道简介
严几道(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即严复,初名传初,后改名复,字几道,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
严几道出生于福州儒医世家,但在13岁时,父亲逝世,自此家道中落。后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并前往英国留学。1879年,严几道学成归国,先后担任福州船政学堂教员和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甲午战争失败,严几道主张学习西方救国,提倡以译为新,翻译著作《天演论》。1902年受聘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又陆续翻译《原富》《群学肄言》等西学著作。之后,被清政府赐文科进士出身,并被特授为海军部一等参谋官。1912年,担任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1921年,严几道于福州家中逝世,享年67岁。
严几道一生致力于宣传科学和民主思想,拥有兼通中西的学养积淀,引进翻译《天演论》《原富》等西方科学名著,创立“信、达、雅”的译学理论,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全民素质教育,治学严谨,追求真理,爱国兴邦,被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人”。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严几道1854年出生于福州儒医世家,5岁入私塾学习,师从同乡宿儒黄宗彝。1866年,由于父亲染疫去世,导致家道贫寒,而中断了私塾学习生活,放弃走科举正途之路。但严几道并不肯就此辍学,选择去入读经济的新式学堂。之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新设立的福州船政学堂,并改名为严宗光,字又陵,开始接受新式教育,系统学习了英文、数学、物理、天文学、航海术等几十门课程。
1871年,严几道以优异的成绩从船政学堂毕业,随后被派上舰实习,其间,游历了日本、新加坡、中国台湾等东亚及东南亚众多港口,开拓了视野。1877年,严几道作为第二批公派留学生前往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深造,在英国,严几道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阅读了大量西方社科人文学术著作,并实地考察了英国的政治、法律、教育等机构,还曾前往法国参观了世界博览会。
工作经历
学堂任教
英国留学两年,严几道从皇家海军学院完成学业后,于1879年回到中国,首先出任了福州船政学堂教员,之后又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1889年,严几道捐得选用知府衔,升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会办(副校长)。1890年升任校长,改名严几道,字几道。1885~1893年间,严几道还接连参加四次科举考试,但均已落第告终。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严几道开始主张学习西方救中国,陆续发表《论事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政治文章,宣传变法维新,提倡新学。
1896年,严几道奉命创办俄文馆,任主办,该馆是中国最早的俄文学校。并协办北京通艺学堂,同时赞助梁启超在上海创办《明务报》。1897年,严几道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并发表《拟上皇帝书》,受到光绪帝召见。
著作翻译
1898年,严几道翻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正式出版,并提出以“信、达、雅”作为翻译的标准和原则。1900年,严几道结束了工作二十余年的北洋水师堂总办职务,前往上海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名学会,并任会长,系统讲演名学,还当选为维新人士成立的“中国国会”副会长。
《天演论》手稿
1901年,受邀回天津主持开平矿务局工作,主张矿务开采应由民间办理矿政,允许中外商界人士向各地方政府申请,并呈交开采矿图,矿主需定期向中国政府纳税,并出口还要缴关税。1902年,严几道受聘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主持翻译出版了《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等多部西学作品,在中国知识界广为流传。
执掌大学
1905年,严几道协助创办复旦大学,任监督,次年出任校长,同时担任安徽高等师范学堂监督。同年(光绪三十一年),孙中山由美洲到达英国,特意去拜访严几道,二人进行了长时间的会谈。1909年,严几道被聘为学部审定名词馆总纂。1909年5月(宣统元年四月)被派充为宪政编查馆二等咨议官、福建省顾问官。1910年,严几道被赐文科进士出身,以“硕学通儒”被清政府征为资政院议员,并被特授为海军部一等参谋官,还于次年以海军部一等参谋官被特授为海军协都统衔。
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严几道任北京大学第一位校长,任职期间,主持北大改革,将经、文两科合并为国学科,开设外语和西学课程,提出“兼收并蓄,广纳众流”,上呈《论北京大学校不可停办说帖》并筹措善款,顶住教育部停办的压力,保存下北大。
晚年经历
辛亥革命的爆发,导致军阀割据,社会动荡,严几道开始对中西文化进行重估,更加注重考察西方文化给中国带来的消极因素。在1913年发起孔教会,提倡尊孔读经,并在1915年列名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筹安会”,1917年又公开表示支持张勋复辟。
1920年,严几道因哮喘病久治无效,回到福州养病。1921年10月27日,严几道在福州郎官巷住宅逝世,享年6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