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人物 > 风云人物 > 寂天

寂天

(古印度佛教中观派大家,南印度梭罗修多罗国王子)
最后更新于:2024-03-01 23:11:01

寂天简介

寂天(汉语拼音:Jitian;梵文 Śāntideva 或 Shantideva),音译为善地嘚瓦,古印度佛教中观派大家。

南印度梭罗修多罗国王子,出家前人称寂铠,其父德铠王。

为中观派晚期极具开创性的思想家。

他同时精通密法,是一位密宗的大成就者。

为八十四大成就者之一。

生平

寂天出身西印度古吉拉特国的皇族,其父亲被称为铠甲王(Kusalavarman),母亲被认为是金刚瑜伽母的化身,出生时,被称为寂铠甲(Śântivarman)。

后至那烂陀寺依胜天(Jayadeva)大师出家,改名为寂天(Śântideva)。

据说他整日吃饭睡觉冥想,无所事事,为同修所不耻,认为他败坏了那烂陀寺的学风,他们故意邀请他参加辩经大会,希望借此让他丢脸而自动离开那烂陀寺。

但在寂天论师升座之后,开始诵念出他的著作,却震惊了那烂陀寺,大家都认为他是菩萨的化身。

这部著作就是他著名的《入菩萨行论》 (Bodhisattvacaryāvatāra),相传他诵念到:“若实无实法 悉不住心前 彼时无余相 无缘最寂灭”时,身体慢慢升到半空中,最后没入虚空,大众只听到他不断的诵念声。

后来他离开了那烂陀寺,至南印度修行传法,有许多神奇事迹传世。

关于其生期只能推断,寂护(705~760)在《论议正理论》中引述过他,但义净(675~685在印度求学)虽详列中观论师名但未言及他,因此知其活动期在8世纪初。

曾往东印度求学,源流甚广、学综各派。

在那烂陀寺出家。

西藏资料中,他的传奇故事甚多。

他在那烂陀寺中“内勤修学,外示放逸”,表面上看懒散无知,甚至被称为只知吃、睡、大小便的“三行者”。

但后来一鸣惊人,多显神通,每每挫败外道,又强烈反对瑜伽行派唯识立场。

其最重要著作有《菩提行经》,讲大乘修行者的修持内容,中心思想仍为中观派的缘起性空:“心不住外相,得无缘寂灭”。

中观无自性为其基本立场;“见行相应”(义理研习及实践修持并重)是其学风;提纲挈领,由广博而集约是其风格。

他还托名树著《诸经要集》和《诸学处要集》。

《菩提行经》有梵本,赵宋时曾汉译,但藏译质量更好。

《诸学处要集》梵本曾由俄国刊印,此书赵宋时亦汉译,名《大乘集菩萨学论》,汉译本题名法称。

《诸经要集》梵本不存,藏译题名龙树。

寂天晚年回南印度,终老于彼。

西藏从萨迦派到格鲁派,均重视其学。

思想及影响

寂天继承了月称中观应成派的传统,但是他在某种程度上也采纳了清辨论师的观点,融合了中观自续派与应成派两者,使他成为后期中观派重要的代表人物。

他思想的最大特点,就是以简摄繁,以及见行相应二点。

在西藏,寂天的思想经由阿底峡大师介绍深刻地影响了藏传佛教,他本人也因此被尊称为寂天菩萨。

不仅阿底峡将《入菩萨行论》编入噶当六论当中,在藏地也被藏传佛教四大派大量的讲解、著疏和引用,包括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巴楚仁波切的《普贤上师言教》。

在华人世界中,寂天的思想传播一开始并没有得到汉传佛教广大的回响。

宋朝雍熙二年(公元985年)天息灾译师曾经将他的著作《入菩萨行论》翻译为四卷《菩提行经》,译者将作者讹误为龙树。

而法护将 《诸经要集》、《学处要集》翻译为《大乘宝要义论》、《大乘集菩萨学论》,前者作者佚失,后者译者将作者讹误为法称。

直到民国时代,中国台湾的如石法师(陈玉蛟)将《入菩萨行论》从藏本译汉,并介绍寂天相关的著作,此译本被四川喇荣佛学院的索达吉堪布讲授为《入菩萨行论广释》,寂天的思想才被华人所知。

另外隆莲法师、堪布贡噶旺秋都各自有从藏译汉的《入菩萨行论》的译本。

本文标签: 寂天佛教人物

上一篇:虚云

下一篇:世亲

版权声明:

本文关于历史人物《寂天》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utohao.com/renwu/71006.html

寂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