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见素简介
韦见素(687~763年),中唐大臣。
字会微,京兆万年(今西安市)人。
初应制举登第,中宗景龙中初仕为相王李旦府参军,后历河南府仓曹、大理寺丞、库部员外郎、右司兵部二员外、左司兵部二郎中,迁谏议大夫。
袭其父韦凑彭城郡公爵位。
天宝五年(746),韦见素担任江西、山南、黔中、岭南等道黜陟使,巡察各地吏治情况,检查各级地方官员政绩优劣,惩办贪官污吏,州县震动。
巡视完毕回朝后,拜给事中,“驳正绳违,颇振台阁旧典”。
【注:见《旧唐书·韦见素传》】不久又检校工部侍郎,改调尚书右丞。
九年(750),升为吏部侍郎,加银青光禄大夫。
见素生性仁恕敦厚,好与人为善,主管典选多年,任用官员比较开明、公允,晋级、授职不徇私情,受到人们的好评。
天宝十三年(754)秋,长安周围阴雨连绵六十余日,致京畿一带民房坍毁严重,“凡一十九坊污潦”。
国忠认为见素和雅,易于控制,便推荐他入相。
玄宗亦念他昔日曾在父亲李旦的相王府中任职,有旧恩,便擢升见素为武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集贤院学士,知门下省事。
见素感杨国忠的举荐之恩,有意附会,加之国忠专权,因而,见素“不敢议政,唯自容而已”。
【注:见《旧唐书·韦见素传》】
天宝十四年(755)二月,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派人上表,要求以营中三十二名蕃将取代汉将。
韦见素找杨国忠商议说:“安禄山有不臣之心,暴于天下,今又以蕃将取代汉将,其反明矣。”并说:“明日见素当极言;上未允,公其继之。”【注:见《通鉴》217卷】第二天,韦见素与杨国忠同去见玄宗,奏陈安禄山有叛乱意向。
但玄宗受安禄山蒙骗积年,听不进不同意见。
韦见素痛陈“禄山反已有迹,所请不可许”。
玄宗听了很不高兴,杨国忠见势却不肯吭声。
玄宗不听韦见素劝谏,下诏同意安禄山以蕃将代汉将。
诏书发出后,韦见素约杨国忠又去见玄宗,说:“臣有策可坐消禄山之谋。”他的计策一是擢安禄山为宰相,调其进京,严加控制;二是夺其兵权,任命贾循为范阳节度使,吕知诲为平卢节度使,杨光翙为河东节度使。
玄宗认为这个办法可一试,命韦见素起草诏书。
与此同时,玄宗又命中使去范阳侦察安禄山的动静。
但中使受了安禄山的贿赂,回来报告说“禄山竭忠报国,无有二心”。
【注:见《通鉴》217卷】玄宗信以为真,又命韦见素毁了诏书。
韦见素眼见社稷将危,在中书厅堂,痛哭一场。
【注:见《安禄山事迹》卷中注引】是年冬,安禄山在范阳公开树旗反唐,发兵南下,十二月攻占了洛阳。
哥舒翰兵败潼关,玄宗仓惶出逃,韦见素随行至马嵬驿,护从禁兵发动兵谏,杀了杨国忠,韦见素因追随着杨国忠,亦为军兵刺伤,幸得将军陈玄礼赶到相救,方免一死。
在逃往成都的途中,玄宗又命见素兼任左相、武部尚书,到达成都后,加授金紫光禄大夫,进封豳国公。
在玄宗逃往成都的同时,皇太子李亨北上到达灵武(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七月十三日即皇帝位,称肃宗。
八月十八日,玄宗命韦见素和房琯等携带国玺前往灵武“传位”。
九月十七日,肃宗南下到达顺化(今甘肃庆阳),韦见素等亦到达顺化相遇,献上国玺及册书。
由于见素曾依附国忠,肃宗便对他“轻慢置之”,不加重用。
至德二年(757)二月,肃宗率臣僚南达凤翔(今陕西凤翔县),决定住在这里指挥平叛战争。
时值战乱,肃宗初立,飘流于外,纲纪制度未健全,特别是用人典官混乱。
韦见素见此情景,曾向肃宗进谏,他说:“臣典选岁久,周知此弊。今寰区未复,员阙不多。若总无条纲,恐难持久。”【注:见《旧唐书·韦见素传》】但肃宗却借故罢韦见素左相职,夺了他参知政事的权,另除仆射职。
五月,迁为太子太师。
十一月,肃宗离凤翔返长安时,诏命韦见素去蜀迎接玄宗回归长安。
十二月,韦见素陪同玄宗返回京城。
他被以陪玄宗入蜀及返京之功,加授开府仪同三司,食封300户。
上元初年,他以足疾上表要求致仕,肃宗准允,宝应元年十二月(763)卒,时年77岁,赠司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