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简介
博古(拼音:bó gǔ),(1907~1946-04-08),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马克思主义著作翻译家。
原名秦邦宪。
江苏无锡人。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赴苏联中山大学学习。
1930年回国。
1931年4月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书记。
1931年9月至1935年1月任中国共产党临时中央总负责人。
1935年遵义会议后任中国工农红军野战政治部主任。
1937年任中国共产党中央组织部部长。
1938年以后历任中国共产党中央长江局、南方局委员兼组织部长。
1941年起在延安任《解放日报》社社长兼新华通讯社社长。
1945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
1946年4月8日在参加国共谈判后从重庆返回延安途中,飞机失事遇难。
博古翻译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主要有:《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基本问题》、《卡尔·马克思》、《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以及G.V.普列汉诺夫的《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等。
这些著作,特别是《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基本问题》一书,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生平
博古本名秦邦宪。
其父秦肇煌是清末举人,秦邦宪是北宋词人秦观的第三十二代孙。
无锡的秦家分为“河上秦”和“西关秦”,博古属于“西关秦”,“西关秦”的始祖秦金是博古的第十五世祖,被称为“九转三朝太保,两京五部尚书”,曾经开创了无锡寄畅园。
秦邦宪幼年曾在无锡念私塾。
不到9岁时,秦邦宪的父亲便去世了,秦邦宪兄妹三人和他们的母亲相依为命。
1921年入苏州江苏省立第二工业学校(简称“苏州工专”)学习。
在校期间,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当时身为苏州学联负责人的秦邦宪闻讯后,率先在苏州工专举行办了校学生声讨大会,并且率20多所学校的3000多名学生上街举行游行示威。
从苏州工专毕业之后,1925年9月被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录取,听瞿秋白、恽代英等老师讲授马列主义理论课。
不久,秦邦宪于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当时正值第一次国共合作,上海大学中共党组织决定让秦邦宪赴中国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从事国共合作工作。
1926年10月,由中国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推荐,经中国共产党批准,秦邦宪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在苏联留学时,按照当局要求,秦邦宪取了俄文名字,中文音译为“博古诺夫”。
此后,秦邦宪使用“博古”作为化名。
他和王明、张闻天等人是留苏期间的同学,与其他同期的同学合称为“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
1930年,博古回国。
1931年3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书记温裕成因贪污而被撤职。
1931年4月,博古出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书记。
1931年9月,因中共中央总书记向忠发被捕叛变,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上海成立,博古出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并为中国共产党实际最高领导人,主持中共中央工作,直至1935年1月为止。
博古在六届四中全会当选政治局委员和常委,深受王明路线影响,在王明去苏联后,负责上海临时中央的领导。
1933年初迁到中央苏区瑞金,开展反罗明路线运动,排挤毛泽东。
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中,与周恩来、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组成三人团主持军事决策。
博古等人过于听从李德的指挥,使红军伤亡惨重,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博古在遵义会议后虽然失去了中共实际上的最高领导人地位,但仍然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他是中央红军与张国焘红四方面军较量的重要人物,在涉及中央红军内部利益时,他当时站在红一方面军一边。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博古作为中共代表团团长,率周恩来、叶剑英参加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因此,他们被中共中央派赴南京参与国共合作的谈判,并取得成功,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博古参与恢复重建了南方13省的中共党组织,组建了新四军,营救了被中国国民党方面拘押的大批中共党员和革命群众。
1938年,博古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和中共中央南方局组织部长,参与领导了武汉会战期间的抗日宣传。
1938年,博古创办了《新华日报》。
博古回到延安后,于1941年领导创办了《解放日报》,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博古任《解放日报》社长兼新华通讯社社长。
延安整风时期,博古成为被批判的对象,其兼任的理论性职务和宣传阵地都被迫交出,也未进入中共七大产生的政治局。
中共七大选出的44名中共中央委员中,博古和王明排名最后两位。
抗日战争结束后,1946年,博古作为中共代表在重庆参与修改宪法草案。
1946年4月8日,博古和王若飞等人由重庆飞往延安时,因飞机失事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遇难。
译作
《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
《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基本问题》
《共产党宣言》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卡尔·马克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