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人物 > 风云人物 > 杜佑

杜佑

(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
最后更新于:2024-01-07 16:04:36

杜佑简介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

字君卿。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

生于世宦之家。

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

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

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辟海滨荒地为良田,积米至50万斛。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杜佑入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历顺宗、宪宗二朝,均以宰相兼度支使、盐铁使。

元和七年(812)十一月病卒。

在杜佑生活的年代,唐代由盛转衰。

他历事唐玄宗至宪宗六朝,居官任相多年,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状况比较了解,对朝政弊端也有所认识。

作为一个关心唐朝命运的政治家,他以富国安民之术为己任,针对时弊,提出节省开支,裁减官员的主张,又精于吏道,颇受朝野敬重。

他曾以36年的功力博览古今典籍和历代名贤论议 ,考溯各种典章制度的源流,撰成200卷的巨著《通典》,为典章制度专史的先河。

字君卿,唐代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曾历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

他出生在长安的一个世宦之家,其父杜希望在玄宗朝任过陇右节度使、鄯州都督、鸿胪卿等职,镇守西部边疆数年,颇有政绩。

由于他父亲的战功,杜佑18岁时被补为济南府参军。

玄宗天宝十三年(754),他去拜访父亲的旧友润州刺史韦元甫,适逢韦有疑难案件未决,杜佑很快就将案情剖析得清清楚楚。

韦元甫非常赏识他的才华,就将他保荐为司法参军。

此后,他随韦元甫在浙西和淮南任职时间较长。

代宗大历七年(772),他被调入朝担任工部郎中。

此后历迁容管经略使、御史中丞等职。

大历十四年(779)底,当时的宰相杨炎任用他为金部郎中。

杨炎为了进一步排斥自己的政敌刘晏,又任命杜佑为江淮水陆转运使。

781年,杜佑担任度支郎中、和糴使。

这时,河北、淮南的几个藩镇节度使先后起兵反唐,战乱迭起,人民重新陷入战祸之中,国家又面临分裂的局面。

唐朝廷为了镇压兵乱,军事开支急剧上升,使国家财政陷于困境。

为了节省开支,杜佑便向德宗皇帝上《省官议》疏,提出节省开支、裁减官吏的意见。

他在奏疏中说:“自古计人置吏,不肯虚设,自汉至唐,大凡国家财力不济时都使用过裁减官吏员额的办法。

”他举例说明:过去一个官员的职责当时已变成由两个甚至四个官员来分担。

他说:“出赋者已耗,而食之者如旧,安可不革?”【注:见《新唐书》】他提议先省去别驾、参军、司马之职,州县的定额以内的官吏人数可按本邑户数多少设置。

他认为遇弊则变,不可因循守旧。

杜佑的意见虽有积极意义,但这时杨炎已被革职。

卢□(□=木+巳)担任宰相,忌恨杜佑是杨炎故旧,不采纳他的意见,反将杜佑排挤出朝,让他去任饶州(故治在今江西波阳县)刺史。

两年后,杜佑升任岭南节度使、广州刺史(治所在今广州市)。

贞元三年(787),他被调入京城长安,任尚书右丞。

六年(790),出任淮南节度使,兼领徐、泗、濠诸州节度使。

他在淮南任上时间较长,重视发展农业,将濒海荒田开垦改良为耕地,开挖雷陂引水灌溉,适当减轻了赋税,促使当地生产有较快的发展,“积米至五十万斛,列营三十区,士马整饬,四邻畏之”。

【注:见《新唐书》】显示了他卓越的吏治才能。

在此期间,由于他的政绩显著,在经济上、军事上大力支持了唐朝廷的平叛战争,德宗皇帝曾命他兼任过刑部尚书、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检校右仆射等职。

贞元十六年(800)德宗又加授他检校尚书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十九年(803),他被召入京城,在朝拜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805年初,顺宗即位,拜他为检校司徒,兼度支盐铁使。

宪宗元和元年(806)四月,拜司徒,封岐国公。

连续三朝身居内阁,担任宰相要职。

元和七年(812)卒于任,时年78岁,追赠太傅。

杜佑在他60年的仕途生涯中,一方面认真从政,由地方小吏升至宰相,成为唐中期的名臣;另一方面他勤奋治学,数十年坚持读书撰著,从不间断,即是当了宰相之后,仍然手不释卷,保持了深夜读书的习惯。

这是他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他早在淮南任上时,即认真研究了刘秩所著的《政典》一书,在此基础上,于大历三年(768)开始着手编写《通典》这部巨著。

当他身居要职以后,有条件了解整个国家财政经济的状况,收集国史、实录和国家档案中的文献资料。

加之,他在自己多年理财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因此,经过30多年的艰辛劳动,终于在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前后完成了《通典)200卷的编写工作。

《通典》一书长达57万余字,记载了上自传说时代,下迄唐代宗时期的历代典章制度,综合叙述了历代沿革和利弊兴废,尤对唐代的制度记述更为丰富和翔实。

全书分为八个门类,下又分为若干条目,按时代先后叙述。

它是中国第一部专记典章制度的类书,开辟了著述政治、经济、文化专史的途径。

它的体例和编纂方法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具有开创之功。

宋、元、明、清时期所产生的通志、通典、通考之类的著作,大都是仿效杜佑的《通典》而编纂的。

值得一提的是杜佑在《通典》中,把《食货》列为首门,并在其下分列了田制、水利田、屯田、乡党、赋税、户口、钱币、漕运、盐铁等15个条目,充分显示了他重视发展经济的观点。

他认为,治理国家必须首先解决人民的衣食问题,只有国家生产发展了,财政经济好了才能强盛起来。

这个观点是他超过前代史学家的显著特点之一。

自然,由于杜佑所处的历史时代和他的地位的局限,《通典》一书也充分表明了杜佑忠实于封建礼教的思想。

他用了100卷的篇幅,突出地叙述了礼制。

在他看来,为维护封建帝王的统治,必须严格实施封建礼制。

同时,杜佑也把一种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在当时所发挥的作用,归功于当时的名臣明君。

另外,《通典》一书也存在着条目不细、繁简不当的缺点。

本文标签: 杜佑中国史学家

上一篇:邵循正

下一篇:韩儒林

版权声明:

本文关于历史人物《杜佑》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utohao.com/renwu/66424.html

杜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