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简介
余秋雨,男,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浙江省慈溪市),中国当代作家、学者。1968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1976年,出版论著《读一篇新发现的鲁迅佚文》。
余秋雨资料
姓名:余秋雨
出生/生日:1946-08-23
年龄(多大/多少岁):77岁
出生地点:中国,浙江余姚县桥头镇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余秋雨详细介绍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浙江省慈溪市),是中国当代文化学者、作家、理论家、散文家、探险家,被日本《朝日新闻》评为“世界上走得最远的文化思想家”,他的散文集《文化苦旅》与夏坚勇的《湮没的辉煌》一同被学术界誉为“双璧”。余秋雨曾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凭《山居笔记》荣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现任上海图书馆理事长。
早年经历
1946年8月23日,余秋雨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浙江省慈溪市),出生时因为一直下着小雨,又值秋季,便取名为秋雨。四岁时,便进入乡村小学念书,接触到了《石头记》《春》《秋》等著作。
余秋雨11岁时,随全家借住到上海,并报考了上海的中学。就读期间正值困难时期,余秋雨为了能读到自己想读的书,每天忍着饥饿走一个多小时到上海青年宫图书馆,看完书再走回家。这段艰辛的阅读时光,为他今后的文化之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63年,余秋雨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文学系,但入学后以下乡参加农业劳动为主。期间,余秋雨的父亲因“文革”被关押,余秋雨也成为了被“批斗”的对象。余秋雨对这样的生活感到迷茫,从家中带来的外国名著给予了他慰藉。
1968年8月,他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文学系。
创作经历
1971年,余秋雨被安排潜入外文书库独自编写《戏剧理论史稿》,对抗当时以“八个革命样板戏”为全国“生死命符”的文化专制主义。
1975年8月,余秋雨在《学习与批判》上发表了旧文《读一篇新发现的鲁迅佚文》第一部分。在文革即将结束的那年,他被批判为“右倾翻案”,被迫躲藏,直至“文革”结束。
1983年之后,余秋雨的《戏剧思想史》《中国戏剧史》《观众心理学》《艺术创造论》等学术专著先后出版。其中,《戏剧理论史稿》先后获北京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
1985年2月,余秋雨被多位学术前辈王元化、蒋孔阳等一同推举,直接晋升为正教授,成为了当时全国最年轻的文科正教授。次年,因文化部在上海戏剧学院举行的三次民意测验中,余秋雨均名列第一,被任命为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院长,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高校校长。
1991年7月,余秋雨获准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包括多种荣誉职务和挂名职务。辞职后,他孤身一人从西北高原开始,系统考察中国文化的全部重要遗址。他根据考察沿途所写的“文化大散文”《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快速风靡全球华文读书界。
1992年2月开始,余秋雨又先后被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知名大学聘为荣誉教授或兼职教授。
1999年,散文集《霜冷长河》由时报出版社出版,书中收录了关于友情、名誉、谣言、嫉妒、善良、年龄等诸多经典之作。同年,余秋雨跟随中国香港 凤凰卫视节目摄制组,对人类各大文明遗址进行历史考察。他根据此次旅程,写下了日记《千年一叹》和散文集《行者无疆》,并在《千年一叹》中剖析了伊斯兰等文明衰落的根本原因,在对比中又逐渐找到了中华文明延续的原因。
2004年,余秋雨又出版“记忆文学”《借我一生》,主要着眼于余秋雨童年和“文革”时期的经历。
余秋雨出版的多部历史文化散文,展现了他丰厚的文史知识功底、深刻的思考、诗意的文辞,成为了华人世界最具影响力作家、文化学者。
2010年,余秋雨担任中国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荣誉院长。
2012年10月12日,中国艺术研究院为余秋雨设立了“秋雨书院”,他担任书院院长,同时被聘为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
2013年11月,余秋雨的散文《吾家小史》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2014年,余秋雨又开始小说的创作,相继出版了小说《冰河》《空岛》。随后余秋雨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阐发了他对中华文化和中医的理解。
2016年12月12日,余秋雨又被聘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现任上海图书馆理事长。
2019年,一向以长篇文化大散文见长的余秋雨一反常态,出版了他的首部短篇散文集《雨夜短文》。余秋雨对此表示,这是考虑到当代读者有限的阅读时间。
2020年4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余秋雨的散文集《余秋雨文学十卷:中国文脉》,汇集了余秋雨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的十部文学著作。
个人生活
余秋雨第一任妻子:李红。1979年,两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在李红发现了余秋雨和马兰的婚外情后,第一段婚姻走向破裂。
余秋雨第二任妻子:马兰。知名黄梅戏演员,2008年,获第二十七届“亚洲最杰出艺人奖”。比余秋雨小1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