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简介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民盟盟员、中共党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
季羡林资料
姓名:季羡林
字:希逋,齐奘
出生/生日:1911-08-06
逝世时间:2009-07-11
享年多少岁:98岁
出生地点:中国,山东临清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季羡林详细介绍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齐奘,出生于山东清平(现属临清市),中国共产党员、国际东方学家、文学翻译家、中国古文字学家、巴利文专家,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和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等多种学术职务,是第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
早年经历
1911年8月6日,季羡林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官庄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4是季氏家族中唯一的男孩,乳名“双喜”,又称“喜子”。六岁以前在清平随马景恭老师识字。1917年,投奔济南的叔父入私塾读书。1920年,进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附设小学,后转入济南新育小学就读,晚上学习英语。1923年考入正谊中学,在这之后的八年时间,课余除了叔父亲自给他讲《课侄选文》,还参加古文学习班,读《春秋左传》《战国策》《史记》等,晚上在尚实英文学社学习英文到十点。
1926年,升入高中,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文科,深受山东大学校长王寿彭和国文老师王崑玉的影响,对古文产生兴趣。1928年,日军侵占济南,季羡林辍学一学年,创作《文明人的公理》《医学士》《观剧》等短篇小说,署笔名希道,在天津《益世报》发表。:223
1929年,与彭德华结婚。:14同年,转入山东省立济南高中学习一年,师从胡也频、董秋芳、夏莱蒂、董每戡等全国闻名的作家,这一年开始学习德语。1930年开始翻译屠格涅夫的散文《老妇》《世界的末日》《老人》及《玫瑰是多么美丽,多么新鲜啊!》等,先后在山东《国民新闻》(后改为山东《民国日报》)的趵突周刊发表。:25高中毕业后报考邮政局,没有考上,于是报考了大学。
清华四年
1930年,季羡林考上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方诗歌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因共同的文学爱好,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大学期间,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发表散文十余篇,译文多篇。
德国十年
1934年夏,季羡林清华大学毕业,应山东济南高级中学校长宋还吾邀请到省立济南高中任国文教师。:224一年之后,清华大学与德国学术交换处签订了互派留学生的合同,季羡林考取赴德留学的机会。季羡林开始了十年的留学生活。季羡林在哥廷根(Goettingen)大学主修印度学,选英国语言学,师从"梵文讲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学者瓦尔德施米特(Waldschmidt)教授,学梵文、巴利文、:225吐火罗文、以及俄文、南斯拉夫文和阿拉伯文。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羡林在论文答辩和印度学、斯拉夫语言、英文考试中得到4个"优"。1941年获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师从语言学家E·西克(E·Sieg)教授研究吐火罗语。因战事方殷,归国无路,只得留滞哥城。10月,在哥廷根大学汉学研究所担任教员,同时继续研究佛教混合梵语,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发表多篇重要论文。:2251945年10月,二战终结不久,经瑞士东归。离开哥廷根35年后的1980年,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市,再谒83岁高龄的瓦尔德施米特恩师,写就文章《重返哥廷根》。
工作经历
初任北大教授
1946年5月,季羡林回国,经陈寅恪推荐,在北京大学任副教授,:225创办东方语言文学系,兼任系主任(系主任任职至1983年,“文革”期间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担任北大东语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毕生致力于研究最冷门的梵语等语言。从1946到1950年,季羡林写下了《柳宗元〈黔之驴〉取材来源考》《〈儒林外史〉取材的来源》《从中印文化关系谈到中国梵文的研究》《佛教对于宋代理学影响之一例》等一系列著作。1950年,季羡林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会。1951年,季羡林当选为北京市人民代表。同年,随中国文化代表团,出访印度、缅甸。1952年,季羡林被评定为一级教授。:1871956年,季羡林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1950年到1956年,季羡林和北京大学的同事们陷入了会议与批判的漩涡中。但季羡林没有停下,继续进行学术研究,写下《史学界的另一个新任务》《介绍马克思〈印度大事年表〉》《随意创造复音字的风气必须停止》《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1954年-1978年当选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226-2271955年出版德文译本《安娜·西路斯短篇小说集》,:2261956年2月,被任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同年,出版梵文译本印度迦梨陀婆《沙恭达罗》(剧本)。:2261957年发表学术著作《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印度简史》,1959年出版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书》,1962年应邀参加伊拉克“巴格达建城1800周年纪念大会”,参加中国教育代表团,前往埃及、阿尔及利亚、马里、几内亚等国参观访问,出版梵文译本印度迦梨陀婆《优哩婆湿》。
“牛棚”十年
1966年至1977年,季羡林经历被“打倒”,关牛棚,挨批斗、痛打。后期被分配到东语系的办公楼和学生宿舍去看守门房,收发信件和报纸,传送电话,季羡林着手偷偷翻译印度古代两大史诗之一的《罗摩衍那》。经过十年,《罗摩衍那》全部译完。
再任北大教授
1978年3月7日,季羡林恢复一级教授职称,享受到了中断12年的高级知识分子待遇,:211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212季羡林又开始潜心研究印度史、中印文化关系史、印度佛教史,翻译和研究梵文文学作品,并撰写了包括《〈西游记〉里面的印度成分》《〈罗摩衍那〉浅论》《〈大唐西域记〉今译》《吐火罗语A中的三十二相》等多部重要著作。1979年受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编委会副主任兼任南亚编写组主编,专著《罗摩衍那初探》出版。
1980年,散文集《天竺心影》《季羡林选集》出版,:22880年代后期开始,季羡林先后主编了大型文化丛书《东方文化集成》,担任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两部巨型丛书的总编纂。1983年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1981年,开始写作文化交流史著作《糖史》,历时17年,:前言2至1998年《糖史》完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问世。1998年4月,出版了《牛棚杂忆》,对历史进行反思。2007年,季羡林出版《病榻杂记》,其中有请辞“学界泰斗”“国宝”“国学大师”三顶“桂冠”的文章。
期间,季羡林的《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印度古代语言论集》《大唐西域记校注》:272《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等多部著作先后获得科学研究奖、中国图书奖、优秀成果奖、著作荣誉奖等诸多奖项。季羡林荣获各单位、部门颁发的最高荣誉奖“褒扬状”、荣誉文学博士、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蔡元培奖、:335国家最高荣誉奖“莲花奖”等荣誉。多种社会任职加身:1980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981年,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兼任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1984年起先后担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名誉副主任。兼任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1988年,季羡林任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并曾以学者身份先后出访德国、日本、泰国。1990年,任中国亚非学会会长。1993年当选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化委员会副主任。曾先后担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等多种学术职务,北京大学终身教授。
逝世悼念
2009年7月11日,季羡林在北京301医院因突发心脏病逝世,享年98岁。
主要成就
成就综述
季羡林在梵学、佛学、吐火罗文、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学术著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1957年)、《印度简史》(1957年)、《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1985年)等。其中,特别突出的是对中世纪印欧语言的研究上,其主要著作包括《〈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等。
季羡林精通12国语言:汉语、南斯拉夫语、梵语、阿拉伯语、英语、德语、法语、俄语、吐火罗语等,翻译了大量作品。他出版的德文中译本有德国《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1955年);梵文译本有印度伽梨陀娑《沙恭达罗》(剧本,1956年)、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书》(1959年)、印度伽梨陀娑《优哩婆湿》(剧本,1962年)等。
另外,季羡林参与编纂了《中国大百科全书》、100多卷的《传世藏书》,1000多卷的《四库全书存目》、24卷《季羡林文集》;出版的著作有《天竺心影》(1980年)、《朗润集》(1981年)、《季羡林散文集》、《牛棚杂忆》《季羡林文集》等。
其中《怀念母亲》《夹竹桃》《做人与处世》《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等散文曾入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多次改版的部编人教版语文教材仍选编了《月是故乡明》在五年级下册中,作为必学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