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人物 > 风云人物 > 埃里希·弗罗姆

埃里希·弗罗姆

(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哲学家、新弗洛伊德主义重要理论家)
最后更新于:2023-12-23 17:07:55

埃里希·弗罗姆简介

埃里希·弗罗姆

埃里希·弗罗姆(Erich Fromm ;1900~1980),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哲学家。

又译弗洛姆。

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新弗洛伊德主义重要理论家。

生于德国法兰克福一个犹太商人家庭,卒于瑞士。

父母笃信犹太教,但都有些神经质。

这对他后来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曾说,之所以会研究心理学,大约与自己当时也变得越来越神经质有关;并说在那样的父母身边,他没有发病,这要感谢上帝和其他方面的影响。

在海德堡大学学习期间,攻读的是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192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23年入慕尼黑大学研究精神分析学,并去柏林精神分析学院接受训练。

1925年参加国际精神分析协会。

1929年,受M.霍克海默之邀到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工作。

1933年应芝加哥精神分析学院之邀,赴美讲学,次年脱离纳粹德国,入美国籍。

曾在芝加哥、耶鲁、哥伦比亚等大学任教。

定居美国以后,他脱离了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关系,全力创建“新弗洛伊德主义”。

与K.霍妮一起创立了“新弗洛伊德学会”。

弗洛姆是位多产的作家,主要著作有:《精神分析和社会学》(1928)、《基督的教条》(1930)、《分析社会心理的方法》(1932)、《逃避自由》(1941)、《自为的人》(1947)、《精神分析与宗教》(1950)、《被遗忘的语言》(1951)、《精神分析与伦理学》(1954)、《健全的社会》(1955)、《爱的艺术》(1956)、《弗洛伊德的使命》(1959)、《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1961)、《论马克思与弗洛伊德》(1962)、《在幻想锁链的彼岸》(1963)、《社会主义者的人道主义》(1965)、《人类新希望》(1968)、《精神分析的危机》(1969)、《占有还是存在》(1976)、《说爱》等。

其中多部著作已经有了中译本。

版权声明:

本文关于历史人物《埃里希·弗罗姆》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utohao.com/renwu/64303.html

埃里希·弗罗姆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