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人物 > 风云人物 > 王充

王充

(东汉哲学家、思想家、文学批评家)
最后更新于:2023-12-26 15:47:53

王充简介

王充(汉语拼音:Wong Chong;27~约97),东汉哲学家、思想家、文学批评家。

字仲任,东汉会稽上(今属浙江)人。

祖籍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县)。

先世因军功受封会稽阳亭,后失爵,以农桑为业。

祖汛,因避仇举家南迁会稽,留在钱塘,以贾贩为生。

父诵,因与豪家结怨,迁居上虞。

少年时曾到洛阳太学学习。

他博览群书又不守章句,掌握了丰富的知识。

王充担任过地方官员,因与上司不合而辞官还家,潜心著述。

著作有《讥俗》、《政务》、《论衡》、《养性》等书,现仅存《论衡》。

充自幼好学,6岁读书,8岁受《论语》、《尚书》,日诵千字。

及长,以孝闻名乡里。

后到京师太学受业,曾师事班彪。

因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即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后回乡授徒自给。

曾任郡、县功曹及州从事等职,因性恬淡,不贪富贵,且与当政者不合,多次谏争,遂离职家居。

以为俗儒守文,多失其真,世书俗说,多所不安,遂闭门潜思,考论虚实,绝庆吊之礼,户牖墙壁各置刀笔,专心著述,前后30年,成《论衡》85篇,为中国古代唯物主义重要著作。

蔡邕至会稽,王朗为太守,先后得之,以为异书,秘不示人。

章帝时,会稽太守谢夷吾上书荐充才学,谓“充之天才,非学所加,虽前世孟轲、孙卿,近世扬雄刘向司马迁不能过”。

章帝特诏公车征召,以病辞。

年七十,又作《养性书》16篇。

墓在上虞滨笕乡乌石山。

后汉书》有传。

在天道观上,王充用天地表示整个自然界,认为天地之间充满元气,元气交感产生万物,在万物背后没有一个指使它们生成变化的主宰,驳斥了“天人感应”说和谶纬迷信的“祥瑞”说、“谴告”说,认为灾异现象是自然界自身的变化引起的,与社会政治好坏无关。

对当时流行的世俗迷信,王充也进行了批判。

关于形神关系,指出人的精神不能离开形体单独存在。

精神是人体内“精气”的作用,精气依赖人的血脉,人死精神即散。

在认知论上,王充否认“生而知之”,强调学以求知。

他提出“ 实知”、“效验”的观点,认为实效、事实是检验认知是否正确的标准,指出圣贤的言行也不都是正确的。

王充还较全面地阐述了逻辑学中的论证问题,肯定“推类之知”在认识中的作用。

在人性和教育的关系上,既认为人性善恶与人禀受的气有关;又强调后天教育对人“性行”的决定作用,指出人性可以通过教育而改变。

王充的伦理思想重视功利,同时肯定道德的社会作用,认为治国必须以德为主。

他强调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对于社会道德状况的制约作用。

在历史观上,反对崇古非今,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的,后起的朝代较之已往的朝代总是后来居上。

在文学理论方面,王充强调“真”是“美”的基础,他主张文章的内容必须真实,反对描写虚妄的迷信内容;认为文章应有利于社会教化;强调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必须统一,反对“华伪”之作;注重独创精神,反对模拟因袭;提倡文章语言的口语化,反对古奥艰涩的文风。

王充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对古代哲学中天人关系、形神关系问题作出了新的回答;在认知论、历史观方面的探索,为后起的哲学开拓了思路;对谶纬神学和天人感应论的尖锐批判,推动了中国古代理论思维的发展。

王充的思想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用元气理论直接说明社会现象;不了解造成人们等级差别的社会原因,甚至用骨相解释人的富贵贫贱。

本文标签: 王充中国心理学人物

上一篇:刘智

下一篇:汪敬熙

版权声明:

本文关于历史人物《王充》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utohao.com/renwu/64217.html

王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