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周作民(1884-1955年),原名维新,江苏淮安人。早年留学日本。1935年任金城银行董事长兼总经理。民国银行家。
人物生平
周作民抗日战争时期在上海指挥金城银行各地分行业务。1948年因不堪国民党政府的勒索而出走中国香港,1951年回到北京并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1952年任公私合营银行联合董事会副董事长。
周作民幼年在其父所设的学馆读书,父亲周佩香是个举人,以开馆授学为生,家境清贫。周作民自幼随父读书,15岁时转入东文学堂读书,师从著名学者罗振玉。1902年前往广东,进入广东公学,学费由该校教师罗振玉倾力相助。1906年周作民以优异成绩考取广东官费赴日本留学,因周作民本籍江苏对广东来说便是外省人曾被取消赴日资格,经罗振玉找到当时广东桌台兼留日主考官,以人格担保周作民定能学成归国,为民族振兴效力。罗先生竭尽全力地教导栽培资助扶持周作民长达八年之久,恩重如山。
周作民入京都第三高等学校两年半后,广东官费因故停发,他只得辍学回国。
1908年秋,周作民在南京法政学堂任翻译,并在业余时间自学财经。辛亥革命后,周作民担任南京临时政府财政部库藏司科长,走上仕途。1912年随临时政府北迁,在财政部继续供职。1913年任库藏司司长。1915年周作民离开财政部,任交通银行总行稽核科科长,后又兼任国库课主任,从此开始了他的银行生涯。
1917 年 5 月周作民创办金城银行,任总经理。
金城银行成立后,周作民充分利用政治势力,左右逢源,业务得到迅猛发展。仅仅经过3年时间,在华北就获得了与中国、交通、盐业3银行并列的地位,奠定了发展基础。金城银行通过大量购入北洋政府公债、国库券和进行财政性投放等方式,既获得了巨额利润,又为北洋政府渡过财政困难提供了支持。1921年,金城银行与盐业、中南等银行组成联营机构,后来大陆银行也加入。至1927年金城银行资本总额已经增700万元。
北洋政府倒台后,周作民积极向国民党政权靠拢,先后担任国民党政府财政委员会委员、行政院驻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委员、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等职。在银行业务上,他逐渐将重心南移,并在广州、中国香港设立分支机构。1935年,金城银行董事会决定由周作民担任总董兼总经理,集大权于一身。1936年1月,金城银行总行迁至上海。
1935年,在国民党政府亲日外交的推动下,周作民曾和吴鼎昌一起率领经济考察团访问日本。回国后,周作民担任中日贸易协会副会长。抗战爆发后,周作民被任命为农产调整委员会主任委员,但他很少过问。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他一直在成为孤岛的上海租界里指挥着沦陷区金城银行各地分行的业务活动。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周作民正在中国香港,日军占领中国香港后被拘捕。1942年3月,被日军遣送回沪。日方想与他合作,但周作民除了担任金城银行和有关的投资银行职务外,假托身体有病,未出任任何职务。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特务对周作民进行恐吓及敲诈,后经过张群、吴鼎昌等疏通,经蒋介石批准,知照有关军、政、司法机关对他进行保护。1948年8月,国民党政府进行币制改革,发行“金圆券”,迫使各商业银行出售黄金、外汇,向“中央银行”缴存现金。金城银行也被迫交出原来陆续积累的外汇。当时,蒋经国任上海区经济管制督导员,对上海金融界头面人物进行威胁,要周作民交出私人外汇,并规定非经他允许,周作民不准离开上海。但在美国人陈纳德的庇护下,周作民还是安然离开上海前往中国香港。
1951年6月,在共产党方针政策的感召下,周作民由中国香港回到北京,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私营金融业领军人物中第一个回归大陆的。周作民回归后,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和照顾,特邀他任全国政协委员。1951年周作民组织由金城、盐业、中南、大陆及四行储蓄会改组成立的联合信托银行实行五行联营、联管,并出任董事长。1952年12月,60家合营银行和私营银行实行统一的公私合营时,他任联合董事会副董事长。在私营金融业的企业改造中,带动其他同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955年3月8日,周作民因心脏病猝发,在上海逝世,享年71岁。
周作民酷爱收藏,生前收藏有大量古代文物。1957年,他的家属在其病故后遵嘱将各类文物计1,407件,图书374种计5300册,捐献给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曾举办专门展览,以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