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左简介
赵左(汉语拼音:Zhao Zuo),中国明代画家。
字文度。
生卒年不详,活跃于明代后期。
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擅山水,初学宋旭,后师法董源、黄公望、倪瓒等,与董其昌友善,画法亦相互影响,并为其代笔。
所画山水,景物繁复,笔墨浓淡干湿互用,变化丰富,风格秀润巧致。
论画主张要得所画物象之势,应取势布景交错而不繁乱。
创绘画中的苏松派。
有《豀山无穷图》、《富春大岭图》、《山水卷》等传世。
赵左为诸生时,诗文即出众,曾赴北京,以一首秋草诗一鸣惊人,人呼为“赵秋草”。
后得顾正谊赏识,让他与宋懋晋向好友宋旭学画,此后画名渐显。
山水师法董源,兼学黄公望、倪瓒。
画云山以己意出之,有似米(芾)非米之妙。
善用干笔焦墨而又长于烘染,后受董其昌的画风影响,形成笔墨灵秀、设色雅致的风格。
他与弟子沈士充、朱轩、叶有年、陈廉、李肇亨等构成的艺术群体,被人们称为“苏松派”。
论画主张要得所画物象之势,应取势布景交错而不繁乱。
因一生穷困,曾为董其昌代笔。
所著《大愚庵遗集》已失传,散落的诗文由其子搜辑成一集存世。
传世作品有万历三十九年(1611)作《秋山幽居图》扇面(藏上海博物馆)、万历四十年(1612)作《溪山无尽图》卷)收录于《中国绘画史图录》下册)、万历四十四年(1616)的《长江叠翠图》卷(藏中国美术馆)等。
另有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富春大岭图》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寒江草阁图》轴及上海博物馆藏《仿大痴秋山无尽图》卷、《山水卷》等。
师从宋旭。
宋旭(1525-?年),字初旸,号石门,浙江湖州人,后徙居上海松江,以画山水最为擅长,主要师法“明四家”之一的沈周,风格雄劲古拙,为“松江派”之祖。
赵左的山水画是以宋旭为基础,上溯源流,追摹董源、倪瓒笔意,兼采米氏云山与黄子久浅绛法,善用干笔焦墨,长于烘染,水墨湿润,极富神韵。
清王原祁《佩文斋书画谱》中即有云:“(赵左)学于宋旭……其画宗董源,兼有黄公望、倪瓒之意。
”
受董其昌山水画影响。
董其昌是明代后期书画大家,其山水画理论与实践影响了明末乃至清代山水画的发展,加之董氏社会地位显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以太子太保致仕,结交了大量的仕宦、文人和书画家,因此名重一时,影从者甚众。
由于董其昌是松江人氏,因此当时松江地区的许多画派都以追随董氏,强调摹古,重视笔墨为潮流,而赵左身处其间,在绘画创作上受乡贤之影响也是必然的。
赵左与董氏是翰墨挚友,并有着长期的书画交往,是董氏绘画最重要的代笔人之一。
对此,清朱彝尊(1629-1709年)在《论画绝句十二首》中指出“隐君赵左僧珂雪,每替香光应接忙。
泾渭淄渑终有别,漫因题字概收藏。
”又朱氏自注云:“董文敏疲于应酬,每倩赵文度及雪公代笔,亲为书款。
” 同时,清姜绍书(生卒年不详)在《无声诗史》中亦有云:“与董思白为翰墨友,流传董迹,颇有出文度手者。
”可见,赵左为董氏代笔在当时已是公开的秘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赵左在绘画上的功力确是不凡。
当然,赵左为董其昌代笔与董氏原作是有本质区别的。
赵氏长于烘染,在树木等的刻画上立体感强,层次繁复,风格细润,于绘画技巧上更为精能,但笔墨功力与董其昌相比则略显单薄,这主要是由于董氏所具有的超凡书法功底是赵左力所不逮的。
赵左作为“松江派”山水的领袖,自具有其独到之处。
《无声诗史》记其论画一则,阐述了他对山水画创作的艺术见解。
他主张画山水,须得山川林木、楼观舟车、人物屋宇之势,做到取势布景,交错而不繁乱;景物布置,须一一自然合理;景色先以朽笔勾出,然后落墨,使景致、笔墨交融,成画后才富有意味。
他创作的山水画,亦力求体现这些思想。
景物大多较为繁复,有时画烟岚云雾流动于层峦叠嶂、坡谷幽溪涧;并以斜径、溪桥、房屋、树木,掩映穿插。
笔墨方面,或用浓、湿、浅、淡的墨色染出山峦向背,同时渍出浮动的白云;或作浅绛设色,与笔墨的运用相融。
还经常参用米氏父子、黄公望、倪瓒等画家的不同画法。
他的山水画秀劲飘逸的韵致也吸引了一大批松江画家追随其左右,如赵泂、叶有年、吴振、释常莹等,都从学于赵左绘画,使得明末清初的松江画坛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而赵左的许多作品也为时人和后世视为世袭之珍。
赵左《溪山深秀图》轴,绢本,设色,纵141厘米,横63厘米,曾藏当代画家郭味蕖处,郭先生在手抄本《知鱼堂书画录》中有详细著录,文记:“赵文度仿子久山水轴。
绢本,设色,长四尺六寸,宽二尺。
董其昌跋四行在上。
‘溪山深秀,万历戊申冬十一月为儒仲先生画,赵左。
’白文‘赵左之印’方印,白文‘文度氏’方印。
‘文度为儒仲作此图,可谓殉知之合,峰峦浑厚,草木华滋,有子久意,其昌题。
’朱文‘竹朋鉴定’长方印。
”
此图所署年款“万历戊申”即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属赵左早期作品。
根据目前对赵左的研究,其生卒年不祥,已知的记年作品最早者成于万历三十一年(1903年),推测出生年代约在公元1570年左右,最晚者成于崇祯六年(1633年),其享年当六十余岁。
《溪山深秀图》应创作于三十余岁,故属早期。
赵左画风的发展与演变,据现有研究成果,可归纳为三个阶段,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以前属早期阶段,作品有显著的吴派影响与仿古倾向,仿古自唐、五代至宋、元,泛学诸家,各得其要;题款字体方整,转折圆柔。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至泰昌元年(1620年)属中期阶段,逐渐形成自己面貌,部分作品受董其昌较大影响,造型已由精细、写实转为简化、平面和形式化,笔墨也由工谨变为自由活泼;款书字体渐趋瘦劲。
泰昌元年(1620年)以后属晚期阶段,自身面貌成熟,表现出平淡天真风格;款书也结体瘦长,用笔尖利,线条挺秀。
此幅《溪山深秀图》甚吻合早期阶段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