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简介
齐白石(汉语拼音:qí bái shí),(1863—1957年),中国近现代书画家、书法篆刻家,宗族派名纯芝,小名阿芝,名璜,字渭清,号兰亭、濒生,别号白石山人,遂以齐白石名行世;并有齐大、木人、木居士、红豆生、星塘老屋后人、借山翁、借山吟馆主者、寄园、萍翁、寄萍堂主人、龙山社长、三百石印富翁、百树梨花主人等大量笔名与自号。
1864年1月1日(清同治三年癸亥冬月廿二)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白石铺杏子坞,1957年9月16日(丁酉年八月廿三)病逝于北京,终年93岁。
齐白石15岁(1878年)时学木工,善雕花,人称“芝木匠”。
25岁(1888年)开始学书画,习诗文,刻图章,兼作画工,为人画衣冠像。
40岁(1903年)后5次游历南北各地,随地写景,成《借山图卷》52幅。
60岁(1923年)后定居北京,以篆刻卖画为生。
曾任北京艺专教授,受同时期书画家陈师曾影响,一弃旧习,从以徐渭、八大、石涛为宗的写意花鸟,转而取法吴昌硕创立的“红花绿叶派”,即大写意、设色浓艳高古的花鸟画。
亦工水墨虾、蟹、鱼、蛙等水族,淋漓生动,饶有野趣。
工笔草虫与写意花卉相配,工写结合,大气中见精醇。
山水构图独出机枢,不循常规,聊写大意。
刻印则尤能独出手眼,气度恢宏,蔚然成家。
建国后任美术家协会主席、人大代表,1953年被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 称号。
1956年获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平奖。
年逾90之际仍作画不辍。
传世画作有《墨虾》、《牧牛图》、《蛙声十里出山泉》等。
著有《借山吟馆诗草》、《白石诗草》、《白石老人自传》等;出版有三卷本《齐白石作品选集》、《齐白石山水画选》等画册多种。
齐白石主要作品
齐白石,小名阿芝。
8岁开始入蒙馆读书。
齐白石出身寒门,读书不到一年,便辍学在家,砍柴放牛。
因他身体孱弱,干不了田里的重活,家里就想让他学一门手艺,以备将来养家糊口。
恰巧,齐白石有一位本家叔祖是大器作木匠。
大器作木匠,就是专门盖房子,做桌椅板凳和种田工具这类粗活的木匠。
这年年初,父亲就提出来让齐白石跟他学木匠手艺。
大器作是个苦力活。
瘦弱的齐白石扛不动大檩条。
时间不长,师傅见他干不动重活,就把他打发回家了。
这时,有人说闲话:“阿芝哪能学得成手艺?”自尊心很强的齐白石听见后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个样儿来。
16岁时,齐白石投师到周之美门下,改学雕花木艺。
雕花木艺比大器作更加精细。
齐白石看着生动的花样子,打心眼里喜欢。
他学得很有兴致。
师傅见徒弟聪明好学,也教得格外认真。
转眼三年过去了,从齐白石手里出来的花样子越来越生动精致,刀法运用自如。
他还特别将平日里自己所画的花卉果实加入到代代相传、一成不变的传统图案中,又根据乡里人喜闻乐见的吉庆词儿勾摹出许多人物故事,创造了许多有意思的新花样,很受人们的喜欢。
渐渐地,他成了方圆百里内有了小有名气的“芝木匠”。
一本《芥子园画谱》让他踏入绘画世界
20岁那年,齐白石随师傅外出做活时,在一个主顾家里无意间见到了一部乾隆年间翻刻的《芥子园画谱》。
《芥子园画谱》也就是当时的绘画教科书。
齐白石仔细翻阅之后,发现里面的图画自己也能画,如获至宝,遂把书借回家。
夜晚,齐白石不忍睡,伴着油灯,用薄竹纸一幅幅地勾影,如痴如醉。
他将用过的薄竹纸钉在一起,半年过去了,一共攒了16大本。
一页页翻看,纸上的花样一点点逐渐生动、活泛起来。
从那以后,齐白石做雕花木活,就用画谱作依据,既能花样出新,画法又合规则。
这为他后来绘画打下了良好基础。
27岁拜师开始正式学画
齐白石正式学画时,已是27岁了。
这时,齐白石家里的境况很不好。
人口一天天增多,年景不是旱就是涝,田里庄稼收不了多少,赋税又重,全家人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过着十分凄苦的日子。
这一年,齐白石拜胡沁园、陈少蕃为师。
拜师后,他就住在胡家。
胡家安适、优越的生活,不但没有拉开他同家庭的距离,反而加深了他对家庭的关切和怀念。
每当夜深人静,妻子愁苦的面容,父亲弯腰驼背扶犁耕作的情景,母亲骨瘦如柴,风吹欲倒的身影……一一浮现在他的眼前。
齐白石意识到,自己不能像其他人那样学画,只有争取一切时间加紧学习。
自己必须快马加鞭,一天当两天;甚至当三天四天,他不顾疲劳,不顾身体,一个劲儿拚命学。
齐白石跟陈少蕃读《唐诗三百首》,因为有小时候的基础,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把诗文一字不差地背了下来。
接着,齐白石又读了《孟子》、唐宋八家古文、《聊斋志异》等。
他一边读书,一边跟胡沁园学画。
胡沁园向他传授了许多作画的理论,还把自己收藏的古今名人字画拿出来,让齐白石仔细临摹,同时,又介绍齐白石向湘潭名画家谭荔生学习画山水。
在两位老师的悉心教导下,齐白石的书画大有长进。
他很快就进入了文人雅士的社交圈子。
读书学画,让他眼界渐宽,画艺渐长。
他收起斧锯钻凿,拿起画笔,决定卖画养家,向乡间文人和画师方向转变。
57岁的“北漂”老人
从1864年到1901年,齐白石从没有离开过故乡。
乡间的事物成了他画作中的常客。
别的画家不屑于理会的锄头、铲子、小虫、青蛙甚至老鼠都跃然于他的画中。
他的画朴素自然,一见就仿佛闻到来自乡村的气息,听到了孩童们稚嫩清脆的歌谣。
对于艺术的执着追求让他40岁以后五进五出,行遍天下。
就在57岁那年春夏间,齐白石的家乡发生了兵事,家乡谣言四起,有碗饭吃的人,纷纷另谋避地之所。
他迫不得已辞别了父母妻子,携着简单行李,独自动身北上。
自此,齐白石在57岁的年纪,成了一名“北漂”。
也正是由于这次北上,齐白石走上了艺术人生的重要转折。
60岁时成为“海国都知”的老画家
齐白石到了北京,住在法源寺庙内。
远离故乡的夜更加难熬。
齐白石想起父母妻子、亲戚朋友,远隔千里,不能聚首一处,辗侧枕上,往往通宵睡不着觉。
刚到北京的时候,他没有名气,也不被社会接受。
平日里卖画刻印,生活过得并不好,再加上那时物价低廉,只可以勉强维持生计。
正在齐白石孤单地飘零在外乡时,他遇到了平生的知己陈师曾。
“我那时的画,学的是八大山人冷逸的一路,不为北京人所喜爱,除了陈师曾之外,懂得我的画的人,简直是绝无仅有。
”齐白石在自述中说道。
陈师曾与齐白石的相遇纯属偶然。
有一天,陈师曾去琉璃厂闲逛,不经意间见到齐白石的印章,大为赞赏,便特意赶到法源寺拜访。
没想到,两人一见如故,成为莫逆之交。
此后,陈师曾应邀去日本参加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携带齐白石花卉、山水数幅,供展览出售。
没想到,画一挂出来,便销售一空,花卉每幅卖了100银币,二尺纸山水更是卖到了250银币。
不仅如此,法国人也拿了齐白石和陈师曾的画,准备参加巴黎展览会。
日本人还专门为他们拍摄了纪录片,在东京艺术院放映,轰动一时。
消息传来时,齐白石大喜过望,乘兴赋诗一首:曾点胭脂作杏花,百金尺纸众争夸。
平生羞杀传名姓,海国都知老画家。
从此,齐白石的艺术渐入佳境。
琉璃厂那些嗅觉敏锐的古董商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一时间洛阳纸贵。
虽然他会有“一身画绩终难了,晨起挥毫夜睡迟”的烦恼,但日常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再也不用过那种寄人篱下的清寒日子了。
10年谢客闭门变法
不幸的是,不到一年,陈师曾就在去南京为母亲奔丧的途中得痢疾病逝了。
齐白石失掉一个知己,心里头觉得异常空虚,眼泪也就止不住地流下来。
齐白石曾有“君无我不进,我无君则退”两句诗来形容陈时曾。
痛苦之中,齐白石开始了他长达10年的变法之路。
在齐白石这个岁数,其他的画家早已急于守成,作品少有,更别说是改变画风,追求陌生的艺境,唯有他。
他发誓言说:“余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
从此决定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公等勿怜,乃余或可自问快心时也。
”
“扫除凡格总难能,十载关门始变更”正是他在1920年到1929年之间以超出常人的毅志和精力,用10年时间关门杜客、潜心研究的写照。
齐白石不断摸索适应自己才秉、气质和学养的艺术道路。
从原来刻意追求和摹仿前辈大师,到信手拈来任意发挥;从疏朗冷逸,到热烈厚重,齐白石的变法经历了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
到1928年,“十载关门”的齐白石在花鸟画上变法的新风格已经成熟,他的艺术在这一刻破茧而出,大放异彩,他从此进入了一个“一花一叶扫凡胎,墨海灵光五色开”的自由境地,带有强烈齐白石个人符号的“红花墨叶”派画风开始独步画坛。
齐白石画虾
齐白石的虾,栩栩如生,情趣盎然。
他既能巧妙地利用墨色和笔痕去表现虾的结构和质感,又以富有金石味的笔法描绘虾须和长臂钳,使纯墨色的结构里有着丰富的意韵。
齐白石的虾灵动活泼,神韵充盈,先用淡墨掷笔,绘成躯体,浸润之色,更显虾体晶莹剔透之感;再以浓墨竖点为睛,横写为脑,落墨成金,笔笔传神;后以细笔写须、爪、大螯,刚柔并济、凝练传神,高度地显示出画家高妙的艺术功力。
齐白石曾说:“余画虾数十年始得其神”,齐白石画虾,来自生活,却超越生活,其大胆概括简化,更得传神妙笔。
他在开始学习画虾的时候,只会临摹,画的虾一点也不活,都是很呆调的。
后经自己养虾、观察、写生,几十年如一日,终于把虾画得活灵活现。
齐白石年谱
齐白石与徐悲鸿同为20世纪的中国美术大师,两个人年龄出身、家庭背景方面有很多差异,艺术道路也不相同,徐悲鸿主张和实践的是通过学习西画的写实手法来改革中国画,齐白石则是从中国画传统内部寻求变革的艺术家。
但是徐悲鸿却有着兼收并蓄的教学思想,对齐白石的艺术是相当推崇的,他收藏推介齐白石的作品,把齐白石请上京华美术学校的讲坛,同时对于齐白石的私人生活细节也照顾有加,二人成为艺坛的忘年交。
他们是20世纪中国美术的两面旗帜,两人的交游对于中国美术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1928年,徐悲鸿担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他认为齐白石的艺术具有独创精神,就打算聘齐白石为教授,想用齐白石的艺术来矫正当时的画风流弊。
齐白石开始不答应,因为他自忖虽然也教过画,但是都是传统的师徒传授方式,况且自己只上过半年学,更没进过洋学堂,到学院教学他一点自信也没有。
其他许多朋友力劝,徐悲鸿再三请求,并且答应齐白石教画可以不用讲,只做示范即可,并且来去都有马车接送,徐悲鸿亲自作陪,这样齐白石才勉强答应。
齐白石到了学校以后其他教员都很尊敬他,还有个外籍教员对齐白石非常钦佩,齐白石教画不喜欢讲,只坐着静静地画,同学们在一旁静观,学生们接受齐白石的教学方式,这让齐白石大感欣慰。
齐白石对于徐悲鸿的推荐十分感激,作诗“草庐三顾不容辞,何况雕虫老画师”以记其事,1929年徐悲鸿辞职南返,与齐白石不断有书信诗画往还。
行前齐白石问徐悲鸿行踪,徐悲鸿说半个月在上海,半个月在南京,齐白石就画《寻旧图》表达思念之情,在画上题诗曰:“一朝不见令人思,重聚陶然未有期。
海上风清明月满,杖篱扶梦访徐熙。
”可见二人交情之深。
1932年徐悲鸿为齐白石编选画册并作序,1935年徐悲鸿在艺文中学举办了一个小型画展,齐白石扶病前往参观并留言:“余画友最可钦佩着,唯我悲鸿”。
1939年徐悲鸿在桂林写信求齐白石精品,齐白石选珍藏旧作《耄耋图》慷慨相赠。
此外,徐悲鸿多次撰文对齐白石的艺术给予极高的评价。
1946年抗战胜利以后徐悲鸿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又聘齐白石为名誉教授,1949年中央美术学院成立,当时学校有人认为齐白石属于不上课的挂名教授,建议取消其关系,徐悲鸿等校领导认为“现时并无挂名教职员,齐白石、张大千为中国有数之名画家,虽不授课,但可请其来校指导”,因而继续聘齐白石为名誉教授,徐悲鸿每个月都把齐白石的工资亲自送到他手里。
每年春节徐悲鸿都早起去给齐白石拜年,齐白石过寿添孙,徐悲鸿都有书画赠送致贺。
有一年春节,徐悲鸿夫妇派人为齐白石送上清江鲥鱼与粽子,并嘱咐烹制时“不必去鳞,因鳞内有油,宜清蒸,味道鲜美”,足见二人情谊之深。
1951年,齐白石的看护夏文珠因故离去,齐白石央请徐悲鸿夫妇代为寻找,后来徐悲鸿夫妇又帮助他另寻女陪护人员,照顾老人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齐白石与徐悲鸿都在国家美术机构担任职务,二人共同为新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1953年徐悲鸿去世后,徐家人考虑到齐白石与徐悲鸿交情深厚以及齐白石年事高怕受刺激等原因,因而暂时没有告诉齐白石这个消息。
但是原来徐悲鸿在世时每月必亲自为齐白石送去工资,现在就只好改由其他人了。
徐悲鸿的夫人廖静文去看望齐白石,齐白石就问及悲鸿为什么没有来,廖静文就谎称徐悲鸿出国了,就这样维持了一段时间。
后来时间长了齐白石就不相信了,约过了一年,齐白石雇了一辆三轮车,由他儿子陪同亲自到徐悲鸿家里看望。
到了以后他才发现徐悲鸿的家门口已经挂上了“徐悲鸿纪念馆”的牌子,这时他就明白怎么回事了。
齐白石缓缓走进去,因为纪念馆中徐悲鸿的画室、客厅还都保持着原状,齐白石还是坐在原来悲鸿在的时候他坐的沙发上,沉默了好久才问廖静文徐悲鸿的灵位是在哪里。
因为齐白石是农村出生的,农户家里死了人都要写个灵位,但是纪念馆没有设,只有一个大照片挂在他们原来住的屋子里。
齐白石就叫他的儿子搀着他走到徐悲鸿的屋子里,在徐悲鸿的遗像面前深深鞠躬,说:“悲鸿先生我来看你了,我是齐白石。
”然后默哀一阵子,含着眼泪离开了。
齐白石对于徐悲鸿的知遇之恩感戴终生,多次对人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徐君也”。
齐白石家庭
夫人
齐白石的第一位夫人是12岁时家里娶的童养媳陈春君。
15岁,齐白石学做木匠,19岁出师,成家。
陈春君也成了他的第一任夫人。
婚后,陈春君任劳任怨,喂猪养鸡,料理家务。
后来齐白石改行习画,陈春君也全力支持。
1919年,因家乡盗匪四起,57岁的齐白石逃难北京。
陈春君守土重迁,带着孩子留在家乡。
考虑到齐白石只身在外,生活无人照料,陈春君为齐白石物色了18岁的胡宝珠。
白发红颜,一时传为佳话。
1940年,陈春君病故,齐白石悲恸欲绝,在老妻灵前哭得死去活来,并撰挽联:怪赤绳老人,系人夫妻,何必使人离别;问黑面 ,主我生死,胡不管我团圆。
后一年,在亲朋好友劝说下,齐白石将胡宝珠扶为正室。
但没想到,两年之后,时年42岁的胡宝珠竟因病而逝,风烛残年的白石老人受到沉重打击。
此后,因生活需人照顾,白石老人又物色了一位夏文珠小姐。
无奈子女反对他俩结婚,因此,夏文珠以看护名义留在齐白石身边。
当然,1951年之后,在新凤霞等人的记载中,齐白石似乎还有一些风流韵事。
但是,最为大众认可的齐白石夫人却就是以上三位。
子女
长子齐良元
次子齐良黼
三子齐良琨
四子齐良迟
五子齐良已
六子齐良年
七子齐良末
长女齐菊如
次女齐阿梅
三女齐良怜
四女齐良欢
五女齐良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