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绂简介
王绂(1362~1416),中国明代画家。
绂又作芾、黻,字孟端,后以字为名,号友石生。
江苏无锡人。
曾任中书舍人。
性情孤高,常酒后作书画。
能诗,善书法,师法王羲之。
擅山水、墨竹、人物,师法宋元诸家,自成风格。
山水师承元四家,有简繁两种面貌,或线条绵长,转折灵活,或干笔皴擦,疏简透灵。
墨竹宗文同,笔法灵动稳健。
有《山亭文会图》、《隐居图》、《雨竹图》等传世。
幼年聪明好学,10岁已能作诗,15岁游学邑庠为弟子员。
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被征召进京,不久便回乡隐居。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后,因朝廷追究左相胡惟庸逆党事被累,发放到山西大同充当戌卒10余年。
建文二年(1400年)回乡,隐居九龙山(即惠山),赋诗作画,教授弟子。
永乐元年(1403年),王绂因善书被举荐进京,供事文渊阁,参与编纂《永乐大典》。
永乐十年拜中书舍人,派往北京,从事迁都的筹备工作。
永乐十一年、十二年,两次随明成祖朱棣北巡,期间创作著名的《燕京八景图》。
绘画擅长山水,尤精枯木竹石。
其山水画兼有王蒙郁苍的风格和倪瓒旷远的意境,对吴门画派的山水画有一定影响。
但他不肯轻作山水画,故后人有“舍人风度冠时流,笔底江山不易求”的诗句。
其画竹兼收北宋以来各名家之长,具有挥洒自如、纵横飘逸、清翠挺劲的独特风格,人称他的墨竹是“明朝第一”。
建文四年(1402年),王绂画《竹炉煮茶图》,侍读学士王达为其记序作铭,构成珍贵的《竹炉图卷》。
此图卷深得乾隆帝喜爱,南巡时,曾在惠山品二泉水,观《竹炉图》画卷题咏。
后图卷不慎被毁,乾隆帝竟自仿王绂笔意,补写了竹炉首图,并题诗。
永乐十四年(1416年)二月六日,王绂病逝于北京馆舍,终年54岁。
存世画迹有《墨竹图》、《竹鹤双清图》、《潇湘秋意图》、《枯木竹石图》、《江山渔乐图》等,并著作《王舍人诗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