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人物 > 中国名人 > 现代名人 > 萧军

萧军

()
最后更新于:2022-10-26 10:20:45

人物经历

初出茅庐

1925年,萧军考入“少帅”张学良在沈阳办的东北陆军讲武堂第七期,学习法律和军事。1929年,萧军写出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懦……》,以“酡颜三郎”为笔名,发表在当年5月10日沈阳《盛京时报》上。小说愤怒地揭发了军阀残害士兵的暴行。接着萧军又在《盛京时报》上发表了《端阳节》《鞭痕》《汽笛声中》《孤坟的畔》等小说。

1932年初,萧军到了哈尔滨。正式开始文学生涯,也正式成为党的地下组织所领导的革命文艺队伍中的一员。1933年秋天,他和萧红(萧红萧军意为:小小红军。)合印了一部短篇小说集《跋涉》。其中收有萧军的《孤雏》《烛心》《桃色的线》《这是常有的事》《疯人》《下等人》等6篇小说。于1934年6月中旬离开了东北故乡,来到关内。在青岛,萧军、萧红一边编辑《青岛晨报》副刊,一边写作。萧军在里写完了他的成名作《八月的乡村》。 

1935年7月,萧军自费“非法”出版了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立即轰动了文坛,奠定了萧军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在艺术上,《八月的乡村》有着鲜明的特色。首先,它以浓郁的乡土色彩强烈地吸引着读者。其次,在人物塑造上,萧军既能准确地把握人物性格牲,作速写的勾勒,又善于精雕细绘,并且常常把二者结合起来加以描写。此外,《八月的乡村》的风格也质朴刚健,充溢着一种不可抑止的力量,可以说是“力”的艺术。这种艺术风格特别体现在对社会生活的概括和开掘方面。这时期,萧军的创作力极为旺盛。继《八月的乡村》之后,他又出版了短篇小说集《羊》《江上》,散文集《十月十五日》《绿叶的故事》,中篇小说《涓涓》等。正是在这样基础上,萧军开始撰写他的长篇巨著《第三代》。

从1936年春起,他断断续续写了近二十年,才全部写完。这部巨著以宏大的气魄,全面真实地再现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东北社会现实。

1940年6月第二次去延安。萧军到了延安除了续写长篇小说《第三代》,并和其他作家同心协力积极开展延安群众性文艺活动:一九四〇年十月十九日成立了“文艺月会”,每月最少集会一次。一九四一年元旦创办了会刊《文艺月报》,由他和丁玲、舒群、刘雪苇轮流主编。1942年5月2日在杨家岭中共中央办公厅大礼堂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是,到会的除了毛主席、朱德陈云、凯丰、胡乔木、王鹤寿以及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外,延安文艺界的精英大都参加了,约一百多人。大会由凯丰主持,毛主席致开幕词后,请萧军第一个发言,他讲的是《对于当前文艺诸问题的我见》(载于5月15日《解放日报》)。一直到1945年冬末,萧军一直生活和工作在延安。他担任了鲁迅研究会主任干事,“文协”分会的理事,《文艺月报》的编辑,鲁迅艺术文学院的教员等职务。 

抗战胜利后

于1946年9月23日重返阔别了十二年的哈尔滨。萧军先后担任了东北大学鲁迅艺术文学院院长、鲁迅文化出版社社长、《文化报》主编等职务。就在这时,发生了《文化报》与《生活报》论争事件。当时中共中央东北局作出的“关于萧军问题的决定”确认了对萧军的政治迫害 。从此萧军便被排斥出文艺界,被湮没了整整三十年。萧军在极端困难的逆境中写出《五月的矿山》、《吴越春秋史话》以及《第三代》最后部分等大量作品。即使在十年动乱的年月里,他身陷囹圄也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写出了大量的诗词。改革开放后,有《鲁迅给萧军萧红信简注释录》、《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萧军近作》等重要著作问世。萧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所写的这些作品,思想更见深沉,艺术上更加精益求精;不但保存了宝贵的文学史料,而且是非常优美的散文艺术珍品。特别是后两部作品,名为“注释”,其实是别具一格的艺术品。2006年6月,回忆录全集《人与人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文革后

党为萧军同志彻底平反,恢复名誉,重新作了符合历史事实的公正的结论,充分肯定了他“早年投身于民族解放运动,并以自己的文学创作宣传抗日救亡,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政策和独裁统治”的历史功绩,撤消了1948年东北局“萧军关于问题的决定”,推倒了“四人帮”给萧军强加的各种诬陷之词,称赞“萧军同志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是一位有民族气节的革命作家。

逝世

1988年6月

22日,萧军因病逝世于北京,享年81岁。根据他生前的遗愿,他的骨灰分别安葬在北京“万安公墓”和辽宁省锦县(今凌海市)的“凌河公园”(2007年7月3日更名为“萧军公园”)。他在给家人的遗嘱中说:“自己是一个穷文人,没有留下什么财产。有一点菲薄的积蓄捐给家乡,自己的文物、书籍要捐献给辽宁锦县萧军资料馆和有关文化部门。”2007年7月3日,“萧军故居”和“萧军文化广场”在凌海市沈家台镇落成。2008年6月,萧耘、王建中主编的《萧军全集》(20卷),由华夏出版社出版。同年7月2日,“萧军纪念馆”新馆在辽宁省凌海市落成。

主要著作

《跋涉》(短篇小说合集,与萧红合著),1933年10月,自费于哈尔滨“五日画报社”出版;

《八月的乡村》(长篇小说),1935年7月,自费印于上海容光书局;

《羊》(短篇小说选),1936年1月,上海文化生或出版社;1981年,广东人民出版社;

《江上》(短篇小说选),1936年8月,上海文化生或出版社;

《绿叶底故事》(诗、散文合集),1936年12月,上海文化生或出版社;

《第三代》(1~2部,长篇小说),1937年12月,上海文化生或出版社;1947~1948,哈尔滨鲁迅文化出版社;

《十月十五日》(小说、散文集),1937年,上海文化生或出版社;

《涓涓》(中篇小说),1937年9月,上海燎原出版社;

《侧面》(报告文学),1938年11月,成都跋涉书店;续集《从临汾到延安》,1941,中国香港海燕书店;

《幸福之家》(四幕话剧),1940年5月,重庆上海杂志公司;

《萧军杰作选》(综合集),1947年,上海新象书店;

《五月的矿山》(长篇小说),1954年11月,北京作家出版社;

《过去的年代》(上、下册,长篇小说),1957年6月,北京作家出版社;

《吴越春秋史话》(上、下册,长篇小说),1980年7月,黑江人民出版社;

《萧军近作》(诗文选辑),1981年1月,四川人民出版社;

《萧军五十年文集》(综合集),1981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我的童年》(自传),1982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从临汾到延安》(散文集),1983年,山西人民出版社;

《萧军戏剧集》(戏剧),1984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人与人间》(回忆录),2006年6月,中国文联出版社;

《萧军全集》(20卷),2008年6月,华夏出版社。

大事年表

1907年7月3日,萧军出生于辽宁省锦州市义县下碾盘沟村(今属凌海市沈家台镇);

1928年,萧军入“东北陆军讲武堂”,并开始用白话文写作;

1933年,萧军与萧红相恋后出版了第一部小说、散文合集《跋涉》,其中有他6个短篇;

1934年11月,“二萧”到上海,得到鲁迅亲自指导,参加了《海燕》和《作家》等杂志的编辑工作;

1935年7月,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由萧军自费出版,鲁迅、周扬、乔木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1938年,前往西安,途经延安时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接见。在西安,他与萧红协议离婚,后与王德芬相识并相恋,结为夫妻;

1940年6月,萧军第二次来到延安,并在鲁迅研究会工作;

1946年,萧军重返哈尔滨,先后担任了东北大学鲁迅艺术文学院院长、鲁迅文化出版社社长、《文化报》主编等职务。后因为《文化报》与《生活报》论争事件,萧军成为“阶级斗争”的牺牲品,被排斥出文艺界;

1951年,调至北京市“文物组”当文物研究员。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了迫害。 

粉碎“四人帮”后,萧军得到平反,恢复了名誉。

1988年6月22日,在北京逝世。

作家性格

萧军在延安知识分子中,是少数几个经历过整风运动而没有被完全改造了的知识分子之一。他特立独行,我行我素,公开宣称:鲁迅是我的父辈,毛泽东只能算是我的大哥。 

1938年3月21日,萧军只身一人,身背褡裢,手拄木棍,渡过黄河,从山西吉县步行20多天,来到延安。此行延安乃是路过,他原来计划到五台山抗日前线打游击,但战事相阻,路途不通,才住进了陕甘宁边区政府招待所。

毛泽东从丁玲那里知道消息后,很想会会这位名闻遐迩的鲁迅弟子,特派办公室秘书和培元前往问候。和培元提出安排时间让他见见毛主席。萧军竟然客气地回绝道:“不见了,他挺忙的,我也只住上一两个星期就走!”

从萧军与周扬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看出萧军的性格。1941年6月17至19日,《解放日报》连载周扬文章《文学与生活漫谈》,引起艾青、舒群、罗峰、白朗、萧军的不满,五人经过讨论提出意见,由萧军执笔,写成《〈文学与生活漫谈〉读后漫谈集录并商榷于周扬同志》一文。文章寄给《解放日报》被退了回来,萧军以为太不公平,太不民主了,遂将载有周扬文章的报纸和自己的文章送给毛泽东。毛泽东提示他,《解放日报》不给登,你不是自己办了一份《文艺月报》吗!你可以登在《文艺月报》上呀!遂刊于《文艺月报》第8期(1941.8)。文章思想姑且不论,用语的确颇有尖刻之处,如:“我们敢于这样说:凡是到延安来的——连一个小鬼也在内——他们决不是想到这里来吃肉或者是补充维他命C的;这也正如周扬同志参加革命,不仅仅是为了做院长,吃小厨房以至于出门有马骑……一般。”

写作特点

《八月的乡村》

萧军在编织小说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加入了许多实实在在环境描写的元素,使读者在阅读小说的时候能够品味到小说浓浓的东北乡土气息。小说中蕴涵了许多东北特有的环境意象。不管是莽莽的森林,崎岖的山径,流淌的河流等自然景观,还是顽强的抗战决心,坚定的必胜信念,质朴的乡土情思等情感体会,在作者的笔下都变得形象具体,有血有肉了。我们不仅可以从作者对莽莽的森林,崎岖的山径,流淌的河流等自然景观的描写中去体味浓浓的乡土气息,还可以透过作者对小说中人物顽强的抗战决心,坚定的必胜信念,质朴的乡土情思等情感体会的抒写,去品味东北人民的那种悲愤强悍、粗犷奔放的情感气息。

萧军作品是体现了“力”的艺术的创作。小说的语言是质朴自然,通俗易懂的,但在平淡之中又极富激情;小说的字里行间都流淌着那种高亢的抗战激情,给正在崛起的民族抗争的文学,带来了悲愤强悍的气息和粗犷奔放的力作,为我国抗战文学的先声。

人物影响

在现代文学史上,没有一个人像萧军这样特殊,牵涉那么多重要的史实和人物,他像一个张开的蛛网,串联起一系列中国现代文学史重要的片断。萧军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东北作家群的领军人物,是撰写世界武装反法西斯小说的第一人,是中国现代文坛上既尊称鲁迅为恩师,又被毛泽东主席视为知己的人物。

本文标签:

上一篇:吴研因

下一篇:孙开华

版权声明:

本文关于历史人物《萧军》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utohao.com/renwu/5984.html

萧军资料

萧军画像
  • 中文名刘鸿霖
  • 别名萧军,田军等,笔名三郎
  • 国籍中国
  • 出生地辽宁锦州
  • 出生日期1907年7月3日
  • 逝世日期1988年6月22日
  • 职业作家
  • 毕业院校东北陆军讲武堂
  • 主要成就小说
  • 代表作品《八月的乡村》《江上》《吴越春秋史话》等
  • 注音ㄒㄧㄠ ㄐㄩㄣ
  • 配偶王德芬
  • 社会评价“东北作家群”的著名代表
  • 成名作八月的乡村

萧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