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经历
1965年毕业于福州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留校任教,师从著名科学家卢嘉锡教授。
1978年任福州大学讲师;
1986年任福州大学副教授;
1988年任福州大学教授;
1987年4月至1988年4月赴日本化学技术研究所访问研究;
1988年至1999年任福州大学副校长;
1997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9年至2002年任福州大学校长;
2014年10月23日凌晨1时30分不幸逝世,享年75岁。
人物成就
他先后研发成功并产业化4个系列12个化肥催化剂,在全国上百家合成氨厂推广应用并取得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完成了FD汽车尾气催化净化器的研发,并已达到欧Ⅴ排放限值,成为外企在国内的主要竞争对手,并已实现年产销量15万套,为我国净化器产业的国产化打下坚实的基础。魏可镁院士曾先后获得国家发明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奖6项,为我国化学化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做出了杰出贡献。
获得荣誉
1983年A110-3型氨合成催化剂获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
1985年A201型氨合成催化剂获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
1991年B116型一氧化碳中温变换催化剂获化工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3年B116型一氧化碳中温变换催化剂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5年A202型低温氨合成催化剂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6年A202型低温氨合成催化剂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8年B121型一氧化碳高变催化剂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0年B121型无铬一氧化碳高变催化剂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006年FBD型一氧化碳高变催化剂获福建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1982年、1983年、1984年被评为福州市劳动模范;
1985年被评为福建省先进教育工作者;
198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归侨、侨眷知识分子;
1990年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
1992年被评为福建省优秀专家;
1994年被评为福建省劳动模范、全国归国华侨先进个人,荣获全国“侨界十杰”提名奖;
1997年被评为福建省优秀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1999年荣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章”;
200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2004年荣获首届“福建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福建省杰出科技人员”荣誉称号。
2005年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个人研究
致力于汽车尾气催化净化器的研发,其 FD净化器装车测定达到欧洲Ⅲ、Ⅳ号标准。此外,他还在进行新一代钌系氨合成催化剂研究,并取得可喜进展。他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一百多篇,申请专利19项,其中授权12项。培养博硕士生和助手十多人,已形成精干的学术梯队,为我国化肥催化剂技术的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
院士故事
“我是中国人”
1987年,魏可镁通过国家日语统考,前往日本筑波科学城做访问研究。当时在日本人眼里,中国的催化剂领域根本不可能派出有水平的专家。然而,不到半年,他们就对魏可镁刮目相看。魏可镁推翻了原日本专家的实验方案,大胆地提出用钴和碱金属代替贵金属合成氧化合物,最终研制出活性高、选择性好的催化剂。原本对魏可镁不屑的课题组组长对这位温文尔雅的中国人竖起了大拇指。
然而在申报专利时,导师把专利人写成“日本化学技术研究所魏可镁”,魏可镁毫不犹豫地提出“我是中国人,是公派来作访问研究,如此申报,不就成了日本人了?”在他坚持下,专利书终于写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州大学魏可镁”。不久,导师找他谈话,真诚挽留他留下来工作。但魏可镁选择了回国,他有许多新催化剂的构想,他要把研究成果献给自己的祖国。
他对记者说,一个人不能单纯为了钱,钱再多也有用完的时候。在国外干事业,再好也是为外国人干。回想起来,回国为祖国做贡献,我觉得很值得!
申报专利,填中国魏可镁
1987年,魏可镁通过国家日语统考,前往日本筑波科学城做访问研究。当时在日本人眼里,中国催化剂领域根本不可能派出有水平的专家。然而,不到半年,日本人就对魏可镁刮目相看。有一次在用非贵重金属合成含氧化合物的研究试验中,魏可镁推翻日本专家的实验方案,大胆提出用钴和碱金属代替贵金属合成氧化合物,最终研制出活性高、选择性好的催化剂。
事後在申报该项专利时,导师把专利人写成「日本化学技术研究所魏可镁」,魏可镁毫不犹豫地提出「我是中国人,是公派作访问研究,如此申报,不就变成日本人了?」在他坚持下,专利书终於写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州大学魏可镁」。
访问研究结束後,日本导师找他谈话,劝他留下来工作。但魏可镁选择回国,因为他有许多新催化剂的构想,并且希望把研究成果献给祖国。
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是全球研究热点,国内研究起步较晚,有的研究机构已进行了20多年的基础研究,但没有拿出过硬产品。从1996年开始,魏可镁带领3个年轻人从零开始研究,历时逾7年终於取得突破。
在魏可镁的办公室,记者看到了2004年12月中国国家轿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检测报告。在与国外同类产品的性能比较中,魏可镁研究的重大科技项目——FD型汽车尾气催化净化器已达到欧洲水平,而且FD型汽车尾气催化净化器的耐热性更好,成本更低。
“他跟实验室谈恋爱去了”
1972年,在著名科学家卢嘉锡教授的指导下,魏可镁从工业合成氨入手,进行高活性氨合成催化剂的研究。合成氨技术的发现是人工制造化肥的开始,我国是农业大国,合成氨产量和需求量均为世界第一。
当时福州大学没有人从事催化剂研究,更没有所需设备。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他共熔炼了200多个催化剂样品,每一个催化剂样品都必须经过5个昼夜不停的活性测试,他在实验室的一角架起床架,实在困了就打个盹。
历时8个酷暑寒冬,高活性A1103氨合成催化剂诞生了,它填补了我国高性能氨合成催化剂的空白。魏可镁主持研制了2个系列7个催化剂,其中5个催化剂先后获得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多项科技奖励。这些催化剂产品中,销售量最高者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年新增产值3亿元以上。
在魏可镁的夫人林恒英眼里,“他是跟实验室谈恋爱去了”,而且三十多年热度不减。有一次,他在家里看资料时突发灵感,就匆匆赶往实验室。当走进化工楼时,他发现经过的学生一边回头看他,一边相对掩口而笑,周围的老师更是哈哈大笑,他低头一看,才发现自己一脚穿拖鞋,一脚穿凉鞋。
鳞状鼻咽癌
由于长期科研的劳累,1995年9月他被诊断得了鳞状鼻咽癌。住院期间,他上午做辐射治疗,下午照常到实验室。他对记者说,那时放疗两个半月照射了七千二百伦琴,整个口都干了,一夜要喝七八次水,味觉都没了。在这种常人难以忍受的情况下,他仍陪同日本长崎大学工学院院长兼做翻译,商定了一个重要的合作研究项目。整个过程,日本专家不知道他是癌症病人。
拥有中国自己的汽车尾气净化器
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是一个全球范围的研究热点。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有的研究机构已进行了20多年的基础研究,但没有拿出过硬的产品来。从1996年开始,魏可镁带领3个年轻人从零开始着手研究。
在魏可镁的办公室,记者看到了2004年12月中旬中国国家轿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检测报告。
在与国外同类产品的性能比较中,魏可镁研究的重大科技项目——FD型汽车尾气催化净化器已达到欧Ⅲ水平,而且FD型汽车尾气催化净化器的耐热性更好,成本更低。
魏可镁介绍说,目前国内大部分汽车使用的是国外配套的净化器,很多还停留在欧Ⅱ水平。使用欧Ⅲ水平净化器除了可以保护环境外,还可以大大降低汽车企业的消费税,带动我国汽车零部件的发展。魏教授自信地说,在中国大地上奔驰的轿车装上拥有中国专利的汽车尾气净化器,这个梦想并不遥远,到那时,我们一定将美国、日本、欧洲的净化器“赶走”。
采访结束后,留给我最深印象的是魏可镁教授流露出的孩童般的真纯。魏教授的弟子众口一词,爱用“催化剂的品格”形容先生在化学反应中,催化剂没有向周围的物质索取什么,却始终最活跃地加快化学反应的速度,提高化工产品的质量,这就是催化剂的品格。
人物评价
魏可镁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催化剂专家,主要从事化肥催化剂、汽车尾气催化剂和净化器的研发。他先后研发成功并产业化四个系列十二个化肥催化剂,在全国上百家合成氨厂推广应用并取得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完成了FD汽车尾气催化净化器的研发,并已达到欧Ⅴ排放限值,成为外企在国内的主要竞争对手,并已实现年产销量15万套,为我国净化器产业的国产化打下坚实的基础。魏可镁院士曾先后获得国家发明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奖6项,为我国化学化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做出了杰出贡献。
魏可镁院士教书育人四十余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党的教育事业、科技事业呕心沥血,奉献了毕生精力。他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不求索取、只知奉献的催化剂品格,是我国科技教育界的光辉典范。以魏可镁院士为代表的勇于拼搏的奉献精神被列入福州大学的“三种精神”之一,将激励和泽及一代又一代的学子。
魏可镁院士的逝世,是我国化学化工科学与教育界、福州大学的重大损失。敬爱的魏可镁院士永远活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