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巴赞简介
安德烈·巴赞(André Bazin ;1918~1958),法国电影理论家、影评家。
1918年4月8日生于昂热,1958年卒于马恩河畔布里。
1943年开始从事影评工作,后相继担任《法国银幕》、《精神》和《观察家》等杂志的编辑,50年代初创办《电影手册》,担任主编。
巴赞主张真实美学,反对唯美主义,他创立了电影写实主义的完整体系。
电影影像的本体论、电影起源的心理学和电影语言的进化观是这个体系的哲学、心理学和美学依据。
巴赞认为,电影的基础是摄影,而摄影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本质上的客观性。
电影的发明满足了人类自古以来用逼真的摹拟物替代外部世界的心理愿望。
巴赞提倡按照镜头一段落和景深镜头的风格拍摄影片,贬抑蒙太奇的功能,强调单个镜头自身的涵义和表现力,反对利用蒙太奇手法随意分切、编排和组接镜头,从而破坏镜头的时空统一性。
巴赞鼓吹“透明”电影,即任何技巧不显形迹的电影。
巴赞推崇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敏锐地觉察到这个电影流派的重大美学意义,系统地概括了它的艺术性能。
巴赞的主要论著收入论文集《电影是什么?》(4卷本),他的电影写实主义理论体系对50年代西方电影创作产生过重大影响,实际上他是法国新一代电影导演的精神领袖,新浪潮影片正是他的理论的实践。
70年代,在西欧兴起的电影符号学对巴赞的电影观念提出全面挑战,批评巴赞的理论是纯粹的“理想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