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人物 > 风云人物 > 谢尔盖·米哈依洛维奇·爱森斯坦

谢尔盖·米哈依洛维奇·爱森斯坦

(苏联电影导演,电影艺术理论家、教育家)
最后更新于:2023-09-24 11:25:36

谢尔盖·米哈依洛维奇·爱森斯坦简介

谢尔盖·米哈依洛维奇·爱森斯坦(Сергей Михайлович Эйзенщтейн ;1898~1948),苏联电影导演,电影艺术理论家、教育家。

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功勋艺术家,艺术学博士、教授。

1898年1月22日生于里加,1948年2月11日卒于莫斯科。

1920年到莫斯科第一无产阶级文化协会工人剧院工作。

他以美工师和导演的身份参加了根据J.伦敦的小说改编的话剧《墨西哥人》的演出。

1921~1922年,他进入由B.梅耶荷德指导的高级导演班学习。

1922年,在《左翼艺术战线》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纲领性的美学宣言《杂耍蒙太奇》,引起了长期的争论,并对整个电影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爱森斯坦在1924年转入电影界,导演的第一部影片《罢工》(1925)被《真理报》看作是“第一部真正无产阶级的影片”。

他用“杂耍蒙太奇”、群众场面、类型演员、外景拍摄代替了先前电影中一般的“情节”、个别主人公、明星表演和布景,体现了他的纪实风格。

影片《战舰波将金号》(1925)进一步发展了《罢工》的思想主题倾向和美学原则。

影片塑造了推动历史前进的人民群众的综合形像。

影片中的石狮子、敖德萨阶梯等等一系列场面,成为世界电影的经典。

在1958年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上,《战舰波将金号》被评为电影问世以来12部最佳影片之首。

为纪念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十周年,他接受了拍摄影片《十月》的委托。

在这部影片中,他使用了理性电影的原则。

不仅再现了1917年2~10月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并且揭示了这些事件的含义。

1950年,该片配上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重新走上了世界银幕。

1928年以后,他又继续完成了被《十月》中断了的影片《总路线》,修改后以《旧与新》(1929)的片名上映。

这是苏联第一部表现农村合作化的影片。

1929~1932年他同摄影师Э.К.基赛、助理导演Г.В.亚力山大洛夫一起出访欧美。

他在法国拍了一部短片《感伤曲》(1930),试验了声画对位法。

1932年在美国作家U.辛克莱的资助下,去墨西哥拍摄了纵贯墨西哥2000年历史的史诗片《墨西哥万岁》。

在这部影片中,他探索了单镜头画面的运动、节奏及结构。

这部影片的8万米底片在爱森斯坦生前始终未送到莫斯科。

许多人根据它的材料剪辑成《墨西哥风暴》、《悲惨的狂欢节》等10余部影片在世界各地放映。

直到1979年,经各方努力,有6万余米胶片集中到莫斯科,由名导演、爱森斯坦当年的助手亚历山大洛夫剪辑成完整的影片,在1979年的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荣誉金质奖。

1932年回国后,他在莫斯科苏联国立电影学院导演系任教,他制定的导演实习课方法,为电影导演的教学打下了基础。

他在拍《亚历山大·聂夫斯基》(1938)时,将影片的叙事结构同古老的传说、民间故事联系起来,将影片的映像处理同古俄罗斯的壁画及建筑艺术交织起来,又将这两者同普洛科菲耶夫的音乐进行对位的或对应的结合。

其中冰湖大战一场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3集片《伊凡雷帝》(第一、二集,1945,第三集未完成)是他导演的最后一部影片。

在对伊凡雷帝的解释上他从А.С.普希金的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中汲取了灵感,而在结构上则借鉴并超越了世界经典艺术家们的经验。

这部多声部的影片,特别是近卫兵宴会的场面以及第二集的声音色彩蒙太奇,都使它成为世界电影的高峰之一,并对电影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爱森斯坦的电影理论,在影片的总体结构、蒙太奇、声画框架、单镜头画面的结构、色彩以及电影史等领域,都进行了多方面的开创性的研究。

此外,他关于艺术激情的本质、艺术方法、接受心理学等方面的著作,也在他的理论遗产中占据特殊重要的地位。

苏联出版了《爱森斯坦文集》(6卷);世界各国的电影界对他的艺术理论都给以相当的重视。

版权声明:

本文关于历史人物《谢尔盖·米哈依洛维奇·爱森斯坦》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utohao.com/renwu/57762.html

谢尔盖·米哈依洛维奇·爱森斯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