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多夫金简介
普多夫金(俄文:Всеволод Илларионович Пудовкин;拉丁文:Vsevolod Illarionovich Pudovkin ;1893~1953),苏联电影导演、演员,电影理论家,苏联人民艺术家。
1893年2月28日生于奔萨,1953年6月30日卒于莫斯科。
1920年入苏联国立第一电影学校学习。
1922年转入库里肖夫工作室学习与工作,协助Л.В.库里肖夫进行过电影语言方面的探索与实验,并参加了《西方先生在布尔什维克国家里不平凡的冒险》(1924)和《死光》(1925)的拍摄工作。
由于观点的分歧,普多夫金离开库里肖夫工作室到俄罗斯国际工人救济委员会影片公司任导演。
他与Н.Г.史比科夫斯基合作摄制了影片《棋迷》(1925),不久又根据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拍了一部科普片《大脑的功能》(1925)。
后一部影片的摄影师是А.Д.格洛夫尼亚,从此他们建立了长期合作的关系。
《母亲》(1926)一片的拍摄工作,使普多夫金的现实主义美学观点得到充分发挥。
他和编剧Н.А.札尔赫依一起深入领会了高尔基的原著的基本主题和革命的激情,并将它们转化为电影的语言。
在指导演员的工作中,他力求把戏剧的表演技巧转化为电影的表演技巧,树立了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原则来培养电影演员的范例。
这部影片在1958年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上被选为电影问世以来12部最佳影片之一。
此后的两部影片《圣彼得堡的末日》(1927)和《成吉思汗的后代》(1929,在国外放映时片名为《亚洲风暴》),都继续发展了普多夫金在《母亲》一片中所找到的那些美学原则。
这两部影片是苏联20年代电影的杰出之作。
这几部作品奠定了普多夫金的导演风格和在世界影坛上的地位。
1932年,他拍了有声片《普通事件》(又名《生活得很好》),并不成功,而他在《逃兵》(1933)这部影片中,却实现了声画对位。
这以后,他拍摄了一系列历史题材的影片,如《米宁和波札尔斯基》(1939)、《苏沃洛夫大元帅》(1941)、《海军上将纳希莫夫》(1947)等。
在这些影片里,他调动一切手段来创造鲜明的人物性格。
在1947年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海军上将纳希莫夫》一片中的演员吉基、克尼亚杰夫等都得了表演奖。
该片还在1947年的洛迦诺国际电影节上得了摄影奖。
他的最后一部作品是根据长篇小说《收获》改编的《瓦西里·鲍尔特尼科夫的归来》(1953)。
普多夫金除导演工作外,一生中从未中断过表演的工作。
他在《母亲》中扮演的那个宪兵军官,窄肩驼背,冷酷无情。
其后他在《活尸》(1929)、《俄罗斯人》(1943)以及最后在《伊凡雷帝》中扮演的智障者等角色,都不仅具有突出的外部特征,并具有深刻的内在力量。
普多夫金还是苏联最早的电影理论家和批评家。
他研究的问题很广泛,其中有电影特性、电影蒙大奇、电影表演、电影声音等等。
其中有关电影表演的理论占据着中心的地位。
他在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中,确立了戏剧表演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同电影表演规律的有机联系。
他的创作活动与理论研究对苏联和世界电影都有一定的影响。